“表意法”的提出与费诺罗萨

一、“表意法”的提出与费诺罗萨

庞德继1912年提出“意象主义”成为意象派的领袖之后,1914年又主张“漩涡主义”(Vorticism),参加漩涡派,紧接着又推出“表意法”。1916年后,他一直坚持“表意法”而很少使用“意象主义”一词。这说明庞德在诗歌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并有了定见。他花了大半辈子的精力,从1914年起便开始运用“表意法”写他的史诗《诗章》,在诗歌创作上独具一格,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甚至在1945年他被捕入狱时,艾略特还在《诗刊》上写道:“……《诗章》有愈来愈多的堆砌的缺点,……但在技艺上却毫无失败之处,在活着的诗人中无一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表意法”是根据汉字的表意特点而提出的。庞德虽懂多种文字,但不懂中文。他能从中国古诗及汉字的造字过程得到启发,得出“表意法”是“诗歌创作的方法”的结论,这与美国汉学家恩内斯特·费诺罗萨关于汉字及中国古诗方面的著述有着密切关系。1912年,庞德读了费诺罗萨的文章《中国和日本艺术》,发现了东方诗歌。1913年,费氏的遗孀在伦敦将丈夫有关汉字等方面的笔记交托庞德编辑整理后出版,庞德这才有机会深入研究汉字及中国古诗。关于此事对庞德的影响,赫伯特·N.施奈德在《意象与真实》一文中说:“此事具有决定意义。”庞德在1915年6月给费利克斯·E.谢林的信中也说:“费诺罗萨留下了最具启发性的论述文字的文章(实际是审美的全部基础)。”同年,庞德根据费诺罗萨的翻译初稿改译了十七首中国古诗,题为《华夏》。休·肯纳在《埃兹拉·庞德》一文中说:“在《华夏》中,他扩大了(意象主义)的方法。题页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通过恩内斯特·费诺罗萨的笔记将中国古诗改译而成的……”〔3〕休·肯纳在谈到某些诗句时还说:“庞德保留了必要的原文语言学的奇异之处,不过几乎是从费诺罗萨的语文注释意译而成的。”

庞德通过费诺罗萨发现了中国古诗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了它的长处,发现它是“意象主义”的最靠近、又参与现实而又不空谈现实,它和汉字一样重在表意。这对他“表意法”理论的形成影响尤为直接。庞德在会意、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翻译中国古诗,在翻译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艾略特曾赞扬他说:“庞德是为我们时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

庞德也是向西方介绍孔子思想的人之一,他对孔子顶礼膜拜,在《诗章》的第12~13章里,将现代经济与孔子道德哲学及所向往的社会秩序作了对比。在谈及阅读孔子著述时庞德说:“我三十岁时(1915)读了法文译本,然后读了英文译本。随后我逐渐从费诺罗萨的笔记中得到教益。不对表意的汉字进行分析是不能了解其全部意义的。”〔4〕庞德强调文本,强调对作品本身的词语意义、语境及语言环境气氛进行分析,发掘新意,达到新的认识,这对文学创作与批评是有积极影响的。

庞德和费诺罗萨都知道汉字的特点,费诺罗萨作为汉学家研究更深。所不同者,作为诗人的庞德则更多地诉诸“视觉”与“感知”而少一些学究气,他思有所得,把它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庞德认为:“理论是个好东西,是诗人可以遵循的。”〔5〕威廉·斯克夫说:“大概早在1914年底,可以肯定地说,1915年初,庞德便开始用汉字表意的方法审视‘意象’,并逐渐使它上升为理论。”〔6〕

庞德在1934年出版的《阅读入门》一书中这样评价费诺罗萨:“费诺罗萨的论文也许太超前于他的时代而不易被理解,他没有把他的方法宣称为一种方法。他试图将中国表意文字解释为传达和记录思想的工具。他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抓住了对中国人的思维有效而对欧洲人的思维及语言却无效或造成大的偏颇这一根本不同点。”庞德充分肯定费诺罗萨,认为他抓住了根本,抓住了中英文字、东西方人思维方法的不同,认为他已“严肃地指出了表意法”,但没有把它上升为理论,总结成能使用的方法与公式,而庞德本人则在其基础上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庞德发现,或者说发明了作为创作理论与方法的“表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