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威尔诗歌创作理念的发展变化看他的创新精神
笔者从搜集、阅读过的有关资料中归纳出洛威尔的几个诗歌创作观念,我们可以从他这些观念的更新与变化中窥见他的改革创新精神及他的创作与理念的关系。
1.诗歌创作的主体是人。
洛威尔在总结他的诗歌发展道路时写道:“兰塞姆称他自己的批评论文一书为‘世界的主体’(the World Body),诗是世界的主体,它接纳整个人类。”洛威尔则说:“我们提出,任何人——整个人类都要在诗中得到呈现。”〔15〕这与巴人在《文学论稿》中所说的“文学就是人学”、爱默生1838年在《神学院献词》(Divinity School Address)中说的“人就是一切——自然界的全部法则就在你自身”是一致的,他甚至说:“人的存在就是神的存在的一部分……”〔16〕这表明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就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洛威尔特别敬佩莎士比亚,认为“莎士比亚是理想的诗人”〔17〕,因为莎士比亚写人、讴歌人。他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理智上多么像一位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8〕莎士比亚认为人具有神性,把人提高到了神的地位。洛威尔认为诗歌创作要写人,反映人类生活,他是这样主张,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诗中写自己、家庭、亲戚朋友、历史人物。他的《生活研究》被认为是一部美国诗歌关于核心家庭的诗集,造成了美国自白派这一流派的出现。
1964年,在接受《纽约时报评论》采访时,洛威尔说:“在《生活研究》中我想看我能将多少人的故事和回忆入诗。我想扩大诗歌的范围,又毫不妥协地纳入我所感知的,做过这种事之后,我就没有相同的需求了。”〔19〕
洛威尔在诗中写人,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反映社会生活。《黄鼠狼的时辰》一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帕洛夫说:“洛威尔从本质上讲,是一位人道主义诗人,对外部世界,他只在探索到与人的内心有关系时,才会引起兴趣;不是物质环境本身,而是居于其中的真实感受才是他的兴趣所在……”〔20〕
2.写诗不只是为了让人高兴,而在于传达经验。
洛威尔中学时期的老师埃伯哈特(Eberhart)对他大学期间写的诗颇有微词,并告诉他:“诗应该使人高兴。”(Poetry is supposed to please.)洛威尔反驳说:“流行诗和科普一样没有价值。”〔21〕洛威尔认为:“莎士比亚不是一位思想意识形态的,而是一位经验和悲剧诗人。”〔22〕洛威尔相信爱默生的话:“一个人的经验是所有人的经验。”〔23〕所以他用自传形式写自我、写经历过的痛苦与灾难,同时也就反映了他同时代人的经验;他认为这是比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更好的办法。洛威尔把诗歌看成是经验的艺术而不是形式的艺术,他同意爱默生的主张:“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内容先于形式……一首诗不是由格律,而是由主题构成的。”〔24〕他在后期的诗中采用自由体或韵律不那么严格,用词也通俗易懂,就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经验,是因为内容的需要。他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不能把他新的经验放到严格的格律诗的形式中去。”〔25〕洛威尔曾认为六音步十二音节为一行的亚历山大格式的诗很好,但是他后来说:“……有些亚历山大格式的诗非常出色……但我认为这种诗体已渐趋呆板、生硬,不能把我的经验写进这紧凑的格律中。”〔26〕为了传达经验,他放弃了亚历山大格式,寻求更合适的形式,向散文学习。他认为在传达经验方面,“托尔斯泰是个很完善的例子:他的小说是意象的,涉及所有的经验,而看起来内容和形式没有冲突”〔27〕。洛威尔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反映生活经验,生活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他说过:“在美国,艺术家的生活成为他的艺术,他在艺术中重生,没有艺术,他很难存在。” 〔28〕
虽然评论家们认为洛威尔的《生活研究》与早期的诗集有很大的变化,但他认为在传达经验方面并无变化。在巴黎评论杂志访问时,他坚持说:“……然而对生活的洞察与我在《威利爵爷的城堡》中表现的没有根本的变化。我并没感到我的经验有大的变化……非常相同的是——斗争;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经验的流变,而道德观似乎是非常相同的。”〔29〕可见洛威尔一贯坚持诗歌要传达经验的主张。洛威尔是个内省的诗人,他将对外界的观察和对社会的批评转向对人内心思想的审视。所以布鲁姆说:“洛威尔最好的作品的魔力在于他如何传达引起共鸣的感触,引发他诗歌下面的经验架构看不见的东西。”〔30〕洛威尔阅读过弗洛伊德所有的著作,“洛威尔岂止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而是狼吞虎咽”〔31〕。他遵照弗洛伊德学说的原理,对人进行精神分析和心理描写,他的作品经验架构下面有深层次的东西,是值得细读的。
3.没有感情不能成为诗人。
当来访者说及斯诺德格拉斯的《金针》时,洛威尔说:“很难想到一位较令人喜欢的诗人,他的散文也很美妙,哦,近乎多愁善感。若他不敢多愁善感,他就成不了诗人;我的意思是,他的灵感就在于此。”〔32〕骚客即诗人,诗人是情感丰富的人。写诗受喜怒哀乐的驱使,洛威尔认为情感有真实和虚假之分,那些夸大了的,不是自己切身的感受,是虚假的情感。洛威尔在《生活研究》中把自己摆进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心理和情感的变化,有对童年的回忆的诗《我和德弗罗·温斯洛舅舅在一起的最后一个夏天》,有对父母的怀念与追思的《洛威尔指挥官》,有对不幸婚姻生活描写的《夫妻之间》,还有写因精神病住院的《在蓝色中醒来》及写狱中生活的《回忆西大街与普佩克》等,无不充满真情实感。他说过:“写诗的所有问题就是把你真实感觉到的写回诗中。”〔33〕艾略特认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34〕洛威尔的观点与艾略特的诗歌理论显然相悖,表明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开拓创新,从而把美国诗歌向前推进一步。
《生活研究》又被认为“是一本了解自我的《奥德赛》史诗,是诗人对难于忍受的、被压抑的过去和受压抑而疯狂的现在的认真思考与交锋”〔35〕。这本诗集是个性的彰显,而不是个性的脱离,而它显现的个性与情感是放在社会和历史的层面之中的,所以它表现的个性和情感就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意义。劳伦斯·克拉梅(Lawrence Kramer)说:“这种思想感情不仅是洛威尔本人的痛苦,显而易见是与他的时代的痛苦紧密相连的。”〔36〕《黄鼠狼的时辰》就是这样一首有代表性的诗。
4.写诗的几种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战争的阴云密布。洛威尔回忆起那个年代,发现写诗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公众想要的那种冲淡了的模仿19世纪的诗,实际上,它已全无生命力,难有人选择;第二种是卷入社会政治活动的诗,像前期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激励人们具有某种信仰的诗;第三种是出自叶芝、艾略特和洛威尔的某些朋友,如泰特、兰塞姆等人的诗。洛威尔自称属于第三种。〔37〕洛威尔强调诗歌的知识性和传达经验,所以不选择第一种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写法。他虽然关心政治,但也不选择第二种写法,而是选择以兰塞姆、艾略特为代表的新批评、学院派的重形式,大量使用隐喻、神话、典故、逃避个性和个人感情的艰涩难懂的诗。洛威尔的《生活研究》之前的诗集的模式和风格就属于这一类。
1957年洛威尔的西海岸之行,接触到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等人,聆听了他们的诗歌朗诵。金斯伯格反当时主流文化、惊世骇俗的《嚎叫》效法惠特曼的风格,语言来自口语,符合自然呼吸的节奏,能吟唱朗读,受到听众欢迎。而洛威尔的诗不够口语化,受传统韵律的约束,朗读效果不好,听众听不懂。这对他震动很大,使他决心要改变诗风,另辟蹊径。
1960年3月在《生活研究》被授予国家图书奖时,洛威尔发表了他的诗论,略带讽刺地说:“有两类诗在竞争:一种熟的,另一种生的。熟的诗极其内行,好像是常常苦心策划,要让毕业生在研讨会上品尝、消化;生的诗是大片滴血的、没有经验的经验,端出来给午夜的听众。另一种诗歌只能研读,另一种只能高声朗读;一种学究气十足,另一种充满丑闻、让人震惊。”〔38〕洛威尔用餐饮词汇谈论诗学,一方面是因为金斯伯格的诗中有很多饮食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1939年菲利普·拉海(Philip Rahy)的文章《白种人和印第安人》用以界定美国文学中的两极,洛威尔认为“生”与“熟”也是两个极端,对拉海的说法做了些修改、补充。洛威尔觉察到他以前有些诗“过熟了”。他显然受到金斯伯格“生诗”的影响,但他只承认金斯伯格对他有间接的影响。他认为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主要受威廉斯等少数人的影响,不过,新的“生诗”可能对他写《生活研究》有一定帮助,但他不承认自己是“生派”诗人。他说:“我没有转化为垮掉派,我也清楚地知道,最好的诗没有必要是高声朗读的诗。许多伟大的诗只能读给自己听。”〔39〕
洛威尔探索写诗的新路,取各家之所长,大胆试验,但仍无十分的把握。他说:“当我写完《生活研究》,我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我仍然悬在那儿,不知它是一条绞绳,还是一条生命线。”〔40〕《生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几代人持续的肯定与欢迎,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实践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是“一条生命线”。
5.散文写作多方面好过诗歌。
诗歌是一种较高级的文学创作样式,要求高度集中、概括,语言精练,形象性强。诗是具有音律的文学,要押韵和分行。因受音韵的限制,写景状物、抒情和表达思想不能像散文那样自由和酣畅淋漓。庞德认为“文学是充满意义的语言”,“伟大的文学简直就是最大限度充满意义的语言”〔41〕,强调文学的表意作用。洛威尔强调表达思想和传达经验,他说:“写《生活研究》时,要摆脱把技艺放在诗歌创作首要地位的信条。”〔42〕他发现散文在表意方面有优越性,所以他说:“散文写作多方面好过诗歌。”〔43〕散文与韵文不同,不讲韵律,不重排偶,不分行排列,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及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可长可短。小说也是一种不押韵、不分行的散文文体。洛威尔向托尔斯泰、福楼拜、契诃夫学习并说:“我感到诗歌最好的风格不是许多英语诗歌的风格,而是那些像契诃夫和福楼拜的散文风格的诗。”〔44〕散文更侧重纪实性,受限于真人真事的抒写,虚构的可能性被压缩到最低程度,是写实的方法。所以洛威尔认为:“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作家。《生活研究》的突破不在于令人兴奋的自白内容,而在于用了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传统,要用散文的非常简洁的描述语言把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写入诗中。”〔45〕洛威尔最崇敬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其代表作——著名的长诗《帕特森》就是诗与散文的结合体,全书246页中,共有诗102首,散文100余段。〔46〕洛威尔模仿他,将《生活研究》分成四部分,其中三部分是诗,共23首。第二部分《91号利威尔大街》全由散文写成,占了全书83页中的40页之多,提供了家人及家庭的背景材料,大大增强了诗集中诗歌的效果,成了该诗集的核心部分,足见他对散文文体的重视。
洛威尔是诗人、剧作家、翻译家,他一生饱受精神病的困扰与折磨,先后住院治疗20多次。他坚持创作,善于学习,是一位学者、研究型的诗人。他的创作受到理论和观念的支配。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美国诗风的转变和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17年是洛威尔诞生一百周年,时值我国开展全民创新活动、科学文化及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之时,学习洛威尔的创新精神,对他的作品作进一步探讨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对诗人最好的纪念。
(本文曾发表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专刊)》第38卷第1期)
【注释】
〔1〕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2〕Harold Bloom(eds.),Robert Lowell(Chelsea:Chelsea House,1987),p.81,p.82.
〔3〕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4〕“Robert Lowell,“accessed Jan 04,2014,https://www.poetry foundation.org/bio/robertlowell,p.3,p.4,p.l.
〔5〕廖文武:《美国诗坛的一座里程碑》,《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第101页,第99页。
〔6〕Eva Brunner.“I was Stufed Toucan:Poetic Self-Positioning in Robert Lowel's Life Studies,“Copas—Current Objectives of Post graduate American Studies,(2012):2.
〔7〕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8〕Steven Gould Axelord,Helen Deese,Robert Lowell:Essays on the Poetry(Cambridge:New York and Cambridge Press,1986),p80,p50,p80.
〔9〕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10〕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11〕“Robert Lowell,“accessed Jan 04,2014,https://www.poetry foundation.org/bio/robertlowell,p.3,p.4,p.l.
〔12〕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13〕“Robert Lowell,“accessed Jan 04,2014,https://www.poetry foundation.org/bio/robertlowell,p.3,p.4,p.l.
〔14〕王卓:《论罗伯特·洛威尔诗中的“自我塑造”》,《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3期:第105页。
〔15〕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16〕董衡巽、朱虹、施咸荣,等:《美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第68页。
〔17〕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18〕《莎士比亚全集(9)》,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第9-49页。
〔19〕廖文武:《美国诗坛的一座里程碑》,《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第101页,第99页。
〔20〕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21〕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22〕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23〕Helen Vendler(eds.),Voice and Vision(New York:Random House,1987),p.434.
〔24〕杨仁敬、杨凌雁:《美国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8,第96页,第443页。
〔25〕George McMichael,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0),p1575.
〔26〕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27〕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28〕杨仁敬、杨凌雁:《美国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8,第96页,第443页。
〔29〕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30〕Mark Rudman,Robert Lowell: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p.8.
〔31〕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32〕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33〕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34〕李赋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11页。
〔35〕Steven Gould Axelord,Helen Deese,Robert Lowell:Essays on the Poetry(Cambridge:New York and Cambridge Press,1986),p80,p50,p80.
〔36〕Steven Gould Axelord,Helen Deese,Robert Lowell:Essays on the Poetry(Cambridge:New York and Cambridge Press,1986),p80,p50,p80.
〔37〕Ian Hamilton,Robert Lowell:A Biography(New York:Random House,1982),p.57,p.231,p.310,p.315,p.85,p.85,p.59,p.85,p.201,p.254,p.85.
〔38〕Frank Kearful,“Alimentary Poetics,Robert Lowell and Allen Ginsberg,“in Browse Literature Partial Answers,http://muse.jhu.edu/article/394963.
〔39〕Frank Kearful,“Alimentary Poetics,Robert Lowell and Allen Ginsberg,“in Browse Literature Partial Answers,http://muse.jhu.edu/article/394963.
〔40〕Frank Kearful,“Alimentary Poetics,Robert Lowell and Allen Ginsberg,“in Browse Literature Partial Answers,http://muse.jhu.edu/article/394963.
〔41〕Ezra Pound,A B C of Reading:Chapter Two.1934,p.12.
〔42〕Harold Bloom(eds.),Robert Lowell(Chelsea:Chelsea House,1987),p.81,p.82.
〔43〕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44〕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45〕Marjorie G.Perlof,The Poetic Art of Robert Lowel(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p.2,前言,p.147,p.86,p.86,p.2,p.86,p.85,p.86,p.86.
〔46〕洪振国:《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创作(下)》,《五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