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金一笑》

三、《千金一笑》

我编这出《千金一笑》的动机和《嫦娥奔月》有点相同,也是为了应节才排的。观众看了《黛玉葬花》,引起他们对红楼戏的兴趣,都想我再排一出红楼新戏。有这两种原因凑在一起,我们就选择了原书第二十三回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来做题材。因为书上这件事正巧是发生在端阳节那一天的。我们并且首先决定就用原书的回目上的“千金一笑”,做了演出时的戏名。

这出戏从动议要编到剧本完成,短短的不过十几天工夫。仍旧是这几位老朋友,每天聚会在我的家里,集体编写的。我的芦草园那间书房,在我编排新戏和学习昆曲的早期,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性,因为在这里面完成的新戏和学的昆曲真不能算少了。我把它的布置顺便介绍一下。

img

《千金一笑》中梅兰芳饰演的袭人

南房的两大间,都是上盖灰顶,下铺地板,中间隔着一堵墙,有一扇门可以走得通的。外间是个客厅,上面摆着一张条几,一张方桌,两边是靠背椅子。这还是南北相同的一种旧式的摆法。条几上面,左边接着一架嵌螺甸的帽镜(帽镜是个小型的穿衣镜,从前专为整冠时照的),右边摆着一个白地青花的瓷瓶,当中放着一座广东式的洋钟。这三件东西,都是我母亲陪嫁的妆奁,虽然式样已经过时,我一向把它陈列着,纪念我的母亲。再进去是一个大炕。里间就是书房了。在这扇门上的玻璃后面,嵌着一张四尺来长我扮嫦娥的大照片。进门就看见放着四个玻璃大书橱,橱里面装的都是戏本子、书画和我常看的一些书。靠书橱的旁边,放了一个四尺来高的木架子,上面横躺着一个小号的绍兴酒坛子。初来的朋友们走过坛子边,总要看它一眼,同时必定要问我:“这是干什么用的?”我哪,也总是先请他们猜。可是这些年的事实告诉我,一个人也没有猜对,照例要经我解释一番:“这是一个练嗓子的老法子。每天除了早晨我们可以出去蹓弯儿喊嗓子之外,别的时候,我就在这屋子里,站在木架前面对着坛子口,提高了调门,练习唱腔和道白,免得有碍邻居们的安宁。”房门口还放了一架大穿衣镜,这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拿来当作屏风,挡着外面的视线。一种是在排戏的时候,我就对着它练习身段和表情。所有到我书房来的熟朋友,都是先经过客厅,打这面镜子背后绕过来的。靠窗摆几张沙发。靠墙横放着一张大书案,两边都有抽屉,两对面都摆着椅子。书案上陈列着一些文房四宝,尤其是关于绘画的工具最多,紧里边的犄角上,斜放着一架钢琴,琴上摆的都是各国的戏剧家、音乐家……的小型石膏像。钢琴旁边的墙壁上和架子上,挂着的和放着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乐器,有七弦琴、九音锣、胡琴、弦子、二胡、琵琶、笛子……还有些是我出的样子叫人定做的,预备研究好了加入场面试用。经过多少次的尝试,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只有二胡是比较调和,可以合用。因此我从排演《西施》起,场面上就开始加入了二胡了。墙壁上挂的一些美人、佛像、花鸟……都是我学画的画稿。另一个犄角上,摆着我练习武工用的宝剑、刀、枪、马鞭子、云帚……横七竖八地堆了一大堆。除了上馆子,我一整天在这间屋子里画画、吊嗓、念本子、排身段、编新戏。

那年的四月下旬,快到端阳节了。有一天,我打馆子回家,走进书房看,见书桌上面摆了一本《千金一笑》的初稿。几位集体编写的老朋友都在那里研究这个剧本。有的坐在沙发上仰着头在沉思,有的嘴里衔着烟卷在来回地踱方步,有的低着头靠在书案前看本子。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地在赶编这出预备应节的《千金一笑》。想到了好的词儿,先念给大家听完了,就掌起笔来写在本子上。这样你一段我一段地推敲商酌的结果,综合了大家的经验和意见,很快的就把它修改完成了。

我所编的古装戏,都是以歌舞并重为目的。《千金一笑》的主要关节是一把扇子,我在宝玉叫晴雯去取扇子的时候,因为剧情发展到这儿,已经是晚上,就加了一段扑萤的身段,也可以叫做“扑萤舞”。

扑萤与扑蝶不同,蝶飞得高,扑的姿态变化比较多;萤飞得矮,只能低扑,那就全靠运用腰腿功夫了。戏里扑蝶的身段是常用的,扑萤倒还没有见过,所以这一套扑萤的舞蹈,也只好说是我的创造吧。总之,不论扑什么小动物,最要紧的是动作柔软。练的时候,可分上中下三部来讲,上部用肘腕,中部用腰,下部用腿,特别是眼与手要连贯,如果手到眼不到,是不会好看的。

我顺便再说一说从前台上处理扑蝶的几种方法。一种是场上不看见蝴蝶,一种是有蝴蝶出场的。蝴蝶的出场,又有三种不同方法:(一)是由演员出场,手里拿着一根三尺多长的藤杆子,杆上系了一只绸子做的蝴蝶,随着扑的姿势,耍出种种躲闪的样子。这一种大半用在神怪戏里,如《混元盒》里小姐扑的蝴蝶,就是青石、白石两个妖精变的。《摇钱树》里,哪吒也变了蝴蝶,跟女妖挑战。(二)是用线吊着两只蝴蝶,从空而降,这是采用了提线戏的手法,有人站在后台的楼上在耍。如《孟姜女》花园扑蝶,就是这样处理的。(三)也用藤杆系上蝴蝶,可是耍的人不露面,如《大劈棺》里庄生化的双蝶,不就是耍的人躲在棺材后面的吗?

这出《千金一笑》全剧共分四场。第一场宝玉在端阳节晌午陪着他的祖母和母亲开筵之后,回到自己的房中,唤出晴雯替他换衣服。她不小心把宝玉的扇子碰掉了,宝玉说了她两句,两个人就拌起嘴来了。袭人上来在旁边又说了两句俏皮话,晴雯嘴上也是不肯让人的,于是,她们俩就你一句,我一句,话里都带着刺,刀来枪挡的,各不相让。最后是袭人扶了宝玉下场,剩下了晴雯一个人怀着满肚子的牢骚,唱完八句二黄慢板才进去的。这一场重在表情,他跟袭人的大段对白,每一句有一层意思。一边说,一边要配合脸上的神情来显露出她的言外之意。第二场宝玉应薛大哥之约前去喝酒,唱几句就下,是一个过场。第三场袭人因为宝玉赴约去了,独卧房中休息,也唱几句就下。第四场是全剧最繁重的一个场子。唱、念、做、表无一不重。晴雯上打引子,念定场诗后,有大段的表白。把她刚才被宝玉申斥,还要受袭人闲气的经过叙说完了,就替宝玉收拾乘凉用的枕榻。再用“想我晴雯呵”,叫起板来唱完西皮慢板转二六,就在榻上躺着休息。等宝玉饮罢归来,看见榻上有人睡着,先还以为是袭人。走近认出是她,两个人说笑了好一会儿,才由宝玉叫晴雯去取扇子。这儿就是又唱又做的扑萤舞了。舞完了又说到扇子,宝玉拿出几把听凭她撕。连袭人上场手里拿的一把,也由宝玉抢过来交给晴雯撕了。最后转到一种喜剧式的收场,所以扇子要撕得轻松畅快。我在前面排过的一出《黛玉葬花》,是含有浓重的悲剧气氛的。这次试排一出喜剧来换换口味,改改扮相。大家限于时间,匆促赶编完成,只可以说是应节的小戏。叫座的力量也不够理想,我的古装戏里,比较起来它唱的次数也最少。

img

梅兰芳饰演晴雯的不同身段

我排好了《千金一笑》,在端阳节那一天,并没有能够如期演出,隔了三四天才在吉祥贴演的。我扮的晴雯,姜妙香扮的宝玉,姚玉芙扮的袭人。晴雯的身份是个丫环,所以跟黛玉的扮相小有不同。头上梳的是一个“编髻”,有时候正着梳,有时候梳歪的,还戴着翠花和珠花。身上穿的软绸袄裙的式样跟《黛玉葬花》相仿。这外面加上一件坎肩,也是系在裙子里面。长裙外面再加腰裙,腰裙上系绸带,前面下垂到地,两旁佩有端阳节应景的零碎小件。袭人的打扮跟晴雯一样,不过衣服的颜色两样罢了。宝玉的头上是用孩儿发加垛子头,身上穿的褶子,外面加了一件长坎肩,底下还缀上一排穗子。颈子上套了一个金色的项圈,还系了一块玉。脚上穿的是夫子履。

img

《千金一笑》中梅兰芳(右)饰晴雯,姜妙香(中)饰宝玉,姚玉芙(左)扮袭人

姜六爷在这出戏里还有一个临时添词儿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堂会下来到馆子,赶场扮戏,还没有完全扮好,场下已经轮到了《千金一笑》。姜六爷只能勉强上场了。检场的知道我没扮得,照例给他送一个信,请他“马后”一点。这戏编得相当特别,头场的宝玉就是用小锣上唱四句散板:“榴花红新蒲绿端阳节届,一家人庆佳节早把筵开。为什么一个个无精打采?没奈何我只得独自归来。”进来坐下,表白了几句,就该唤晴雯上场了。这地方怎么能够马后呢?不是开玩笑吗?我听到姜六爷上了场,赶紧草草扮完,也匆匆出场。自然他已经“马后”了许多时间。唱完了进来,我很难过地问他:“六哥,今儿我赶场晚了一点,害苦了您了。”姜六爷说:“没有什么,我知道您没扮好,我在台上大念其唐诗,拣我熟的念了好两首呢。”我听他讲完了,既是感激他的帮忙,又佩服他临时真会想法子。仗着他的舞台经验多,才能让台下不很注意地对付过去了。

img

梅兰芳在沪第一次演《千金一笑》时舞台上用的扇子撕毁后,又重新裱成手卷,为梅兰芳所绘,姚玉芙、姜妙香等人在上题字。这是装裱后的扇面(1916年)

我再讲一桩有关这把扇子的趣事。剧本编得了,我在家里净忙着排身段,念本子。就在快要上演的前一天,我在书房里忽然想起明天的新戏里要用一把扇子,我打开抽屉找出一把两面空白的来,摆在书案上,预备明天好用。桌上现成有的是画画的工具,也是我一时高兴,拿起笔来画了一朵牡丹。有了画就该有字,正巧玉芙在旁边,我就让他在背面写了五句诗,把它补满了。又该轮到我来题款了,大家都说:“这出戏一共只有三个剧中人,现在晴雯和袭人都留下了作品,这款该等宝玉来题,那才有意思呢。”不多一会儿,果然姜六爷晃了进来,大家都嚷着说宝玉来了,请快落款吧。姜六爷笑着提笔一挥而就,总算把这一件主要的道具准备好了。这是我们第一次露演《千金一笑》的一个纪念,可惜玉芙写得匆忙,把年份写错了一年。

第二天的下午,戏也唱完了,扇子也撕破了,回到了扮戏房,我正在卸装,想起那把扇子,叫聋子和大李收好了,带回去留做纪念,哪晓得大家帮着找,怎么也找不到它。伯明先生在旁边还说:“真奇怪了,一把破扇子谁会来偷呢?这又不是什么古董。”我说:“找不着也就算了。”从此以后唱到这出戏,都用白扇子撕,我们也就不再有这种兴致来合作了。

有一天,伯明先生手里拿着一个卷子,笑着进来对我说:“你猜,这是什么东西?”我说:“这是一卷古画吧?”他说:“对了,这件古画在中国是找不出对儿的。”我说:“真有这样稀奇的古物吗?究竟是谁画的呢?”他说:“这里面有三个人的作品,是《红楼梦》上的‘晴雯’画的,‘袭人’写的,还请‘宝玉’题的款呢。你想世界上会有第二件吗?”我心里有点明白,莫不是那把破扇子出现了?抢过来打开一看,一点不错,果然就是它。早已揭开了分为两面,裱成一个手卷。后面还有许多人已经题好诗文。他这才笑着说:“老实告诉你吧,我那天早就打好了偷扇子的主意了。我看大李把它捡进去,扔在一边,我就一声不响拿过来揣在身上。我以为没有人理会它的,后来你在那里查问,我嘴里只好说谁要偷这把破扇子,其实偷扇子的就是我。现在你看我裱得多好,题得多满!再过多少年,不就是古董了吗?”伯明先生也真会玩,我在前台撕扇子,他在后台偷扇子,这倒也可以算是一个有趣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