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金兵》

(二)《抗金兵》

九·一八事变以后,我从北京举家南迁,先还没有找到住宅,暂时寄居在沧州饭店。好些位老朋友都来看我,我们正计划着想编一出有抗敌意义的新戏。可巧叶玉甫[3]先生也来闲谈,听到我们的计划,他说:“你想刺激观众,大可以编梁红玉的故事,这对当前的时事,再切合也没有了。”我让他提醒了,想起老戏里本来有一出娘子军,不过情节简单,只演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一段。我们不妨根据这个事实,扩充了写一出比较完整的新戏。叶先生并且主张将来的戏名就叫《抗金兵》。大家一致赞同他的意见,先请他搜集资料。过了三个来月,这出《抗金兵》就在集体编写的原则下脱稿了。它是从金兀朮设计攻打润州说起,斩了刘豫、杜充终场的。剧情的提要是这样的:

金兀朮兴兵犯境,张邦昌卖国求荣。周大夫出都避难,朱义士弃店从军。折群雄一言定计,御外患四镇同心。破苏州人民涂炭,探金山兀朮泛舟。扮渔夫阮良报信,奉父命二子擒酋。誓牺牲后堂训子,激将士月夜巡营。投金营朱贵诈降,献地图兀朮入彀。女丈夫登坛点将,众英豪分路进兵。战金山夫人擂鼓,退江北兀朮丧师。解军粮牛皋立功,祭忠魂刘杜伏法。

初次上演[4]是在上海天蟾舞台。林树森的韩世忠,姜妙香的周邦彦,金少山的牛皋,萧长华的朱贵,刘连荣的金兀术,朱桂芳与高雪樵分饰韩世忠的两个儿子尚德和彦直,王少亭的岳飞,阵容相当整齐。尤其是林树森的扮相魁梧,嗓音亢亮,很受观众的欢迎。巡营一场的二黄原板,他能翻高了唱,那可真不是容易的。还有牛皋这个角色,在《抗金兵》里是无足轻重的,硬是为金少山而设的。他出场是在水战之后。经过了这样热闹的场面,要不是他的嗓子高亮好听,谁也压不住这全堂的观众了。

img

《抗金兵》中梅兰芳饰演梁红玉
继1916年的《木兰从军》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后,1933年梅兰芳又改编以反侵略斗争为主题的《抗金兵》。叙述南宋时金兀术犯境,女英雄梁红玉登台点将,擂鼓助威,帮助丈夫韩世忠大败金兵的故事,以此来激发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信心。

这出戏用的武行实在太多了,宋营与金兵双方都是八个扎靠的将官,梁红玉带着十六个女兵,连打下手的在内,全剧登场的演员,总在六十人以上。天蟾的台大,还施展得开。后来我在香港的利舞台也演过《抗金兵》,因为它的台小,就显得局促拥挤,好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是我前期排演的情形。

这次[5]重演《抗金兵》,是我在北京决定的。我把修改的几点写在下面:

(1)黄柄奴屠杀苏州城民,从前是暗场,现在把它改为明场。说明金人侵华的惨酷。

(2)从前周邦彦跟朱贵酒楼相会一场,有很多的对白。由他们嘴里叙说当时君昏臣庸,朝政日非,种种失败的缘故,和人民颠沛流离的情况。我记得姜、萧二位分扮周、朱两角,虽然费了好大劲,才念熟这大段的台词,无奈词句太典雅了,场子也太冷静了,台下的观众不是全能了解的。这次我决定删去周邦彦一角,改上四个义民,也到朱贵的酒店喝酒;同时他们商议如何投军抗敌,报效国家。朱贵误为奸细,就报告韩尚德前来逮捕他们。后经义民说明身份,都是梁山后代,朱贵问起来都晓得的,总算消除了这场误会。韩、朱二人陪他们去见韩元帅,韩就派他们在江心与江岸上分别活动。后面兀朮窥探金山的时候,他们都能建功报国。

(3)从前三镇同到韩营会议一场,梁红玉要等他们说僵了,才出场用大义说服张俊、刘琦同心破金的。现在改为韩、梁同时上场迎接三镇,道白的层次也有了变动。

(4)训子和巡营,从前是一场戏,未免太紧促了,现在我把它改为两场。还有梁红玉的登台点将,应该受韩世忠的委托才对,因为韩是主帅地位。我是这样改的,先由梁问:“明日与金兵交战,诸事可曾齐备?”韩答:“俱已齐备,本帅明日带领尚德彦直身先士卒,直冲敌阵。就请夫人登台点将,统率三军随后接应。”

(5)朱贵混入金营一节从前是用假投降的方式,太近乎公式化了。现在改成朱贵伪装一个熟悉地理的老百姓,由哈迷蚩(金兀朮的军师)找来替他们充当向导的。

(6)因为训子和巡营分成两场,巡营一场又用的是“营片”的布景,所以我在幕外加了一个过场。上来四个巡更守夜的小兵,说明他们都是具有爱国抗敌的决心的。我的旧本子里这四个小兵要等韩、梁巡营唱完大段二黄以后才出来的。过去舞台上的习惯,小兵上场,为了便于插科打诨,往往是用小丑的扮相。现在我把他们的台词既然改得严肃,那么他们脸上也应该改为俊扮了。

以上是我们在北京修改的几点。到了汉口,我又邀请当地负责戏改和爱好戏剧的同志们开了一次关于《抗金兵》的座谈会,把改完的剧本从头到尾朗诵一遍,请大家提供意见。经过大家反复讨论的结果,又搜集了两点很有价值的提议:

(1)剧中人物的删节:大家认为岳飞站在抗金的立场上,是一贯主张抗战的人物。如果把他放在三镇会商时与张俊、刘琦混在一起,那就好像他也没有起什么作用了。应该另加一场,通过韩、岳二人的对白,表示他的积极主战。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的。当初编写的时候,我就觉得岳飞和韩世忠的地位、扮相,尤其是在主战的政见上无不相同。这出戏里我们把他跟着张、刘二镇出场,露了一面,又不起什么作用,这样处理一位当时主战最积极的名将,似乎不很合适。我这次决计接受他们的提议,根本取消了岳飞的出场,改由韩世忠嘴里说出岳飞是赞同他的抗金政策的。

(2)剧中地点的变更:历史上说金兵屠杀我苏州的人民,是他几次南犯当中罪行最大的一桩。我们当初将这一事实采用进来,是因为它有真实性。现在由暗场要改为明场,苏州离开镇江较远,以地形论,容易引起观众的怀疑。这一点似乎值得提出来讨论的。座中有人主张改苏州为扬州。我觉得扬、镇毗连,剧情的穿插比较合理,不过扬州是否曾经遭到金兵的屠杀,我们客居在外,手边没有参考的史料可查。多承龚啸岚同志替我们查出金人在宋建炎三年的二月,确有火焚扬州的事实。金山战事是发生在建炎四年的四月,时间相隔不远,可以引用,我们决定就这样改了。

《抗金兵》的内容,经过北京和汉口的几次商讨,删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场子,最后的决定是这样演出的:

(1)剧情的提要:金兀朮入寇长江,黄柄奴屠杀扬州市民。众义民酒楼聚议,韩尚德引见参军。韩世忠决心抗敌兵,梁红玉正义说张、刘。金兀朮夜探金山,阮义士活擒柄奴。振风纪兄弟听训,鼓军心夫妻巡营。朱义士暗做内应,梁都督登坛点将。两军对阵惊天动地,金山擂鼓士气凌云。娘子军水战逞威风,朱义士诱敌入绝地。黄天荡兀朮被围,抗金兵千古留名。

(2)演员的支配:梅兰芳的梁红玉,高盛麟的韩世忠,萧长华的朱贵,刘连荣的金兀术,姜妙香的韩尚德,杨盛春的韩彦直,王少亭的刘琦,郭元汾的张俊,董少峰的黄柄奴,程仲德的何黑闼,潘洪奎的哈迷蚩;梁红玉船上摇桨的是魏莲芳,拿大纛旗的是冀韵兰,四位投军报国的义民是韦三奎的费保,朱洪良的高青,高世泰的阮良,陈少泉的狄成,四位巡更守夜的兵丁是由李庆山、张啸庄、董少臣、赵如川分扮的。

全剧的第十九场是朱贵报告金兀朮兵败,已被他诓入黄天荡去了。韩、梁闻报,立即发令围住黄天荡,捉拿兀术。全剧至此告一段落。我们对于末场的处理,跟许多位朋友再三斟酌,都认为剧情发展到兀朮兵败黄天荡,已经是最高潮了,不宜再往下演了。

我从早年就喜爱穆桂英这个人物,在不断演出中更和这个角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七·七事变后,我为了反对日本侵略,曾演出《抗金兵》的梁红玉,当我擂完鼓,下山与金兵交锋时,我仿佛到了抗日战线的前哨,为保卫祖国而投入火热的斗争中。[6]

img

《抗金兵》中梅兰芳饰梁红玉,王琴生饰韩世忠。

img

梅兰芳在《抗金兵》中的舞台照——擂鼓

我演“刀马旦”,是在上海开始的,头一出戏是《挑穆天王》的穆桂英,后来我还演过《穆柯寨》、《破洪州》、《延安关》、《赶三关》、《银空山》、头本《虹霓关》、《抗金兵》。

《穆柯寨》里的穆桂英与《抗金兵》里的梁红玉,同样是刀马旦,扮相差不多,都戴七星额子,插翎子,披蟒扎靠,但表演不一样。穆桂英是一个山寨大王的女儿,年纪又轻,阵前碰到了一位很满意的对象,双方就发生了一段恋爱故事,所以要描写她的天真、活泼、聪明、勇敢;梁红玉是一个抵抗外寇、保卫祖国的统兵女元帅,一出场,她的身份就和穆桂英不同,除了要刻画她的忠诚、英勇、智谋之外,尤其要着重形容她的稳重、老练,才能合乎这位女元帅的身份。

她们不都是有掏翎子的身段吗?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身段里分出两个不同的人物性格来。穆桂英应该掏得快些,姿态流动些,显出她的年轻活泼;梁红玉就要掏得慢些,动作沉着些,表示她的稳如泰山。还有,像鹞子翻身那样的身段,在一位女元帅身上是使不得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