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界对中国戏曲的看法

四、美国电影界对中国戏曲的看法

1930年4月中旬我们到了美国西部旧金山,那是侨胞集中的大城。市长在车站外广场,向几万人致欢迎词,大家分乘十几辆汽车出发,我和市长同乘敞篷汽车,最前面是六辆警卫车,鸣笛开道。第二队是两面大旗,上写“欢迎大艺术家梅兰芳”,后面是乐队。汽车在两旁密密层层的人墙中缓缓行驶到大中华戏院,一阵如雷的掌声,把我送进了会场。当时,我心头的激动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

第二天,我去答拜市长,那里正开市政会议。市长宣布改为“欢迎梅兰芳”会,委员的欢迎词和我的答谢词都作为议案,永存在市政的档案里面。

我们下车后住在费尔孟旅馆(Fairmont Hotel),便有很多电影界的演员、编剧、导演和经理等到旅馆来表示欢迎我们。等到他们看过戏以后,又到旅馆里来找我们座谈研究中国戏的戏剧组织和表演艺术。有一位导演对我说:“这次您到美国来表演最高尚的东方戏剧,不但受到美国国民的欢迎,我们电影界尤其欢迎,这绝不是当面恭维,而是有个原因,因为现在有声电影的趋势,有很多地方变得很像中国戏了,里面有说白,有表情,到需要唱的时候就唱起来了,种种情形都与中国戏的表演相似,这种电影就是现在观众最欢迎的一种,所以电影公司都竭力向这条路上探索追求。”我说:“诸位看了我们的戏,对这些象征性的动作都看得懂吗?”一位电影演员接口说:“有几个电影界的同人曾专程到纽约去看您的戏,回来后互相谈论说:“梅君这次到美国来演戏,在表演艺术上对我们电影界有极大影响,益处很多。”当时大家听了这种议论,还将信将疑。现在看了您的戏,方知他们的话一点也不错。我们除了唱词和说白听不懂,其余都懂,这种表演方法是我们电影界极为宝贵的参考,我们怎能不欢迎,又怎能不从心里感谢呢!”派拉蒙电影公司的负责人又重申前议,问我:“是否能到总厂拍一部完整的片子?”还有在座的几位电影界的人也都问我:“几时能到好莱坞?有意拍电影否?预备拍什么戏?有多少角色?”我说:“我的确打算拍一部有声电影,但主要的自的还不是销行和流传在美国,我的志愿是以此贡献给中国边远地区的城镇居民,好让他们有机会欣赏本国的古典戏剧。一个演员就是消磨了终身的岁月,也不能够周游中国全境来表演他的艺术,这回却可以利用西方新式的机械,拍成有声的电影,把中国世代积累下来的艺术传遍遐迩,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事。现在是时间是否允许的问题,一切须到了洛杉矶才能决定。”

img

《打渔杀家》中梅兰芳饰萧桂英,这也是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的曲目
水浒英雄萧恩已老,本想借打鱼为生平静度日,但被土豪所欺,土豪与官府勾结,使其投靠无门。萧恩杀死土豪一家后自刎,其女流落江湖。此剧又名《庆顶珠》。

我到美国的时候,正是有声电影刚刚兴起,电影艺术在表演和风格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载歌载舞的片子大受欢迎,诚如他们所说的,“很多地方变得像中国戏了”。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他们看到中国戏的表演是有说有唱,连歌带舞、集中、洗练,几十分钟之内,可以概括地表演一个精彩的节目,这样的形式很适合当时有声电影向歌舞剧发展的要求,所以他们感兴趣。我认为电影向这方面发展,有好的一面,那就是把歌和舞借了电影艺术的技巧紧密融合起来,使观众可以欣赏一种与舞台上风格不同的歌舞剧。可是另一方面,电影和歌剧究竟不同,有些片子本来用不着唱,但如在情节中安排一段唱就很受欢迎,于是电影公司从生意眼出发,不管什么故事都要想法子加上些唱,以迎合观众的心理,并且大量制作情节简单着重歌舞大场面的影片,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用爵士音乐配合着大腿舞的片子。同时,又重金聘请歌剧演员来做电影演员,如歌唱女演员珍妮·麦克唐娜(Jeanette Macdonald)主演的《璇宫艳史》(The Love Parade)就风行一时。原来有些表演艺术造诣颇高的电影演员,反而没有拍片的机会而闲了下来。

这种以歌舞为主的影片风行了一个时期,后来才逐渐少了些。不久,银幕上出现了根据著名的小说或舞台剧本改编的影片如《双城记》(Tales of Two Cities)、《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块肉余生》(David Copperfield)等,称为文艺片,颇受观众的欢迎。但同一时期,银幕上出现了一些凶杀、冒险、恐怖的片子。在这两类电影相形对照之下,使我对后者——美国这类电影的兴趣不大了。

注:本文节选自《我的电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