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试拍有声影片

二、第一次试拍有声影片

1930年1月18日,我带了剧团赴美演出,从上海乘加拿大皇后轮出国。轮船在日本横滨停靠两天,日本歌舞伎名演员守田勘弥、村田嘉久子等穿了我送他们的中国衣服[1],手拿画着梅花、上写欢迎梅剧团的旗子到轮船停泊的码头欢迎我们。日本各界举行欢送会,大家热烈发言,祝贺我团赴美演出成功。

当加拿大皇后轮路过加拿大——维多利亚埠时,远远望见码头上有几千人向这边看,等我们下船登陆,大家都拍手欢呼,这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为事先我们在加拿大并未布置宣传,居然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自动来欢迎,令我感动。

2月8日到达纽约,车站上看热闹的人甚多,由警察维持秩序,从月台到车站外门边,用绳拦隔,在人丛中分开一条路,十几位警察在我们身边保护,才得走出来。两旁的观众有脱帽的,摇手绢的,更有许多抛鲜花的,我满头满身都是鲜花,我沿路脱帽致谢。还有许多人拿着花束送到我手中,后来,手中抱不下了,大家替我抱着,到旅馆数了数,一共得了鲜花八十几束。

在车站月台上,立着许多照相架,新闻记者纷纷摄影,接着赶到旅馆,这里面包括各国记者来采访新闻。当天和第二天的报纸都刊登了相片和新闻。

各报陆续刊登介绍中国剧和梅剧团演出后的评论文章。有一家报纸的标题“受五万万人欢迎的一位大艺术家梅兰芳来到纽约了”,这意思是说中国有四亿多人,加上日本就有五万万人了。

著名剧评家司塔克扬(Stark Young)在演出前后发表了几篇有真知灼见的专论,还和我单独晤谈,提出了对梅剧团表演的看法,他的精辟论述,令我心折。

三十年前的往事,如在目前,美国朋友和侨胞的热情,深刻地印在我的脑中。

在纽约,我们住在一家英国式的泼拉柴旅馆(Plaza Hotel)。第二天,派拉蒙电影公司驻纽约的代表到旅馆来拜访我,当面约我们到他们的电影院里去看电影(美国几家规模较大的电影公司在大中小城市都有他们自己的电影院),并到拍电影的分厂去参观。过了三天,我们就去参观他们的电影厂,厂长及导演等热情地招待我们,他们提出打算约我拍一部电影。我说:“在纽约就要演出,恐怕不能抽出时间来拍片。”厂长说:“听说您还要到好莱坞,我们的总厂在那里,一切条件都比此地完善,您到那里,总厂的负责人一定会来接洽请您拍片的。但我们还想请您在此地拍一点新闻片。”我说:“那是可以的。不过演出后比现在更忙,你们最好到剧场去拍。”双方就这样谈定了。

img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贞娥刺虎》的舞台照,饰贞娥;刘连英饰一只虎;两宫女为李斐叔、姚云芙所饰。

2月27日,我们在纽约49号街剧院(49th Street Theatre)第一次演出,我们在这个剧院连演了两个星期,到第七天,派拉蒙电影公司到剧场来拍新闻片。那天大轴是《贞娥刺虎》,我们决定拍摄费贞娥向罗虎将军敬酒的一节,因为这出戏他们已经看过几次,剧情比较熟悉。那晚剧终人散后,电影公司把事先运来的各种灯及摄影机、录音机等布置好光线声路,我演完戏并没有洗脸,只是稍稍修整了面部的脂粉。开拍时,已经是午夜两点以后,第一个镜头,先由我们剧团里报幕人杨秀女士用英语介绍剧情,杨秀女士是华侨,我们到了纽约以后临时约她帮忙的。她的态度大方,英语流利清楚而有感情,观众反映良好。我们剧团在美国演出获得成功,她的热情帮助,也是不可抹杀的。介绍剧情后接着镜头就摇到我身上,是一个半身的特写镜头,先唱《贞娥刺虎》里面〔脱布衫带叨叨令〕曲牌中的“恁道是乐杀人也么哥,又道是杀人也么哥”两句,收音筒是悬空吊在舞台当中的。下面换了一个全景的镜头,露出整个舞台面,刘连荣扮演的罗虎念白:“侍女们看酒来,待俺回敬公主一杯。”贞娥念:“将军所赐,奴家敢不从命?也要请将军陪奴一杯。”念完这句,双手擎着酒杯款步走到罗虎面前,这时候整个舞台画面又转到我和刘连荣两人的身上,刘连荣念:“当得的。”举杯一饮而尽,接着做出酒醉呕吐的样子,这时候,镜头又集中到我一个人的身上,我接着“呀”的一声,唱:“赤紧的蠢不剌,沙咤利,也学些丰和韵。”在一个小锣“长丝头”(锣鼓点名称)的声中结束了这一段有声新闻片。

在拍摄之前,电影公司方面提出要拍一段角色齐全的场面和我个人的几个特写镜头,我想到只有这一场角色最全,费贞娥在这一场戴凤冠,穿蟒,围玉带,扮相很富丽,在表演方面,贞娥面对罗虎时和背过脸来是两副面孔,这种表情使观众容易看清楚剧中人的复杂心情,所以主张拍这一段。

这段新闻片,放映在银幕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那天晚上,连试拍带重拍以及摄影位置、角度上的斟酌,费去很多时间,整整搞了一夜,这便是我生平第一次拍摄有声电影的经过。

解放前,美国电影在中国占着垄断地位,我在纽约拍的这段有声新闻片,当然也很快便走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我在美国演出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就听说这段有声新闻片——《贞娥刺虎》已经到了北京。我回国后,朋友们谈起北京放映这段片子的情况时说:当时真光电影院在一部正片之前加演这段新闻片,报纸上电影广告栏内将“梅兰芳《贞娥刺虎》”五个字登在显著的地位,还附刊了《贞娥刺虎》的照片,影院门口也是画着大幅的广告。开映时,天天客满。

我当时认为,观众这样热烈去看这段新闻片有几种原因:

1.在国内放映的有声片都是外国片,还从没有中国演员拍摄过有声片。

2.京剧演员初次在有声电影中出现。

3.中国人关心自己的戏剧在海外的成功或失败。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北京的观众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看我的戏,当然也很关心我在国外演出的情况。

最近,我和当时的一位小观众——朱家溍同志谈起《贞娥刺虎》的拍摄经过,他也把当时看这段片子的印象告诉过我,他说:“当年我跟随家人到真光看《贞娥刺虎》新闻片,大家一致认为唱念身段扮相都好,光线声音也不错,尤其是《贞娥刺虎》这出戏您在出国之前还没唱过,在电影里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格外高兴。”

那次赴美所演的三个主要剧目是《贞娥刺虎》、《汾河湾》、《打渔杀家》。其中《贞娥刺虎》演出的次数最多,也最受美国观众欢迎,这可能因为故事简练,容易理解,编排的手法也相当巧妙。后来因为这出戏牵涉到农民起义,评价上有分歧,所以我就把它搁下了。

注以上:节选自《我的电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