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同志要我向青年同志们谈几句话,我在几句新年贺词中曾谈到:“希望青年艺术家要注意辨别精、粗、美、恶。”我向来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一生艺术道路的关键点,所以今天谈戏,我还要从这句话谈起,并且想打几个比方,具体地来谈谈。
以演员来说,无论过去、现在都有下列几种情况:有些是由一般的演员渐渐变成好演员,又不断进步成为突出的优秀演员。也有些始终是一般的演员。还有些已经成为比较好的演员,慢慢又退化成一般的演员。更有些本来还不错,而越变越坏了。以上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呢?当然,天赋条件的不同,也决定了很多演员的前途,诸如好嗓子、好扮相变坏了就是演员的致命伤。还有一部分演员是自己不努力学习锻炼,或是生活环境不好,以及其他种种复杂原因,都能使自己停滞不前或退步,甚而至于到了不能演的程度。也还有一种情况,演员天赋条件并不错,也很努力练习,可是演得总不够好。我个人的看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今天所要谈的,那演员本人能不能辨别精、粗、美、恶的问题。
一个演员表演艺术的道路如果不正确,即使有较好的条件,在剧场中也能得到一部分观众的赞美,终归没有多大成就。所以说演员选择道路关系非常重大。选择道路的先决条件,就需要自己能鉴别好坏,才能认清正确的方向。不怕手艺低,可以努力练习;怕的是眼界不高,那就根本无法提高了。
不能鉴别好坏,或鉴别能力不强的人,往往还能受环境中坏的影响而不自觉,是非常危险,并且也是非常冤枉的。譬如一个演员天赋条件很好,演技功夫也很扎实,在这种基础上本来可以逐渐提高的。但如果和他同时还有个演员,比他声望较高,表演上不可否认的也有些成就,可是毛病相当大,他就很可能受到这个演员的影响,学了一身的毛病,弃自己所长,学别人所短,将来可能弄得无法救药。归根的原因在于自己不能辨别,为一时肤浅的效果所诱惑,以至于走上歧路。
还有一些演员,条件和功夫基础都还不错,也没有传染上别人的坏毛病,但自己的艺术总不见进步,别人的长处感染不到,在生活中遇见鲜明的形象也无动于衷,这是什么道理呢?当然自己不继续勤学苦练也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故步自封;但也确有很努力地苦练了半辈子,可是总不够好,我们京剧演员对于这种现象有句老话是“没开窍”。这种“没开窍”的原因,就是没有辨别精、粗、美、恶的能力,看见好的不能领会,看见坏的也看不出坏在何处,到处熟视无睹,自己不能给自己定出一个要求的标准,当然就无从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固然聪明人容易开窍,比较笨的人不容易开窍,但是思想懒惰,或骄傲自满,不肯各方面去思考,不多方面去接触,如同自己掩盖自己眼睛一样,掩着眼睛苦练是不会开窍的。所以天赋尽管比较迟钝,只要努力去各方面接触,广泛地开展自己的眼界,还是能做得到的。我个人的体验,辨别精、粗、美、恶的能力,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因为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隘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看坏的也感觉不出好的可贵。譬如一个演员,看一出公认的优秀演员演的戏,或者看一件世界知名的伟大艺术品,看完之后应该自己想一想,究竟看懂没有?一般公认为好的地方究竟看出好来没有?不怕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要看得心花怒放,那就说明看懂了。如果自问确实没有看出好来,不要自己骗自己,而轻轻放过去,应当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去请教,和自己不断地继续钻研,一定要使这个公认的好作品,对自己真的产生感染力,那就说明你的眼界提高了一步,这时候对自己表演的要求无形中也提高了。
对于名演员的表演,一般都有些崇拜思想,容易引起注意,也自然容易产生感染力,因而不至于轻轻放过。只是对于一些有精湛表演而不很出名的演员,在辨认他的优点的时候,则比较困难。遇到这种观摩机会,千万不要觉得他不是名演员而加以漠视,因为这正是锻炼眼力的好机会,我个人就有这种经验。我青年的时候,每天演完戏常常站在场面后头看戏,看到有些扮相嗓子都不好的配角演员,前台观众对他不大注意,后台对他却很尊敬,我当然明白这样的老先生一定是有本事。但坦白地说,最初我也看不出好处在哪里,经过长期细听细看,渐渐了解对方不仅是会的多,演得准,而且在台上确实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譬如一出戏的配角有某甲、某乙、某丙,在他们共同演出的时候,觉得除了主角之外,还看不出某个配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等到有一天这出戏的某乙演员死了,换上另外一个人,立刻就认识到,原来某乙有这些和那些的长处,是新换的人所赶不上的。从这种实际体验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的眼睛练得更敏锐了些。

演员对于观摩同行演员之外,还应当细细地观摩隔行的角色演戏,来扩大自己的眼界。另外对于向来没有看过的剧种和外国戏,更是考验眼力的好机会,因为对一个完全生疏的剧种,往往不容易理会。但是只要虚心看下去,也一定一样会发现它的优缺点。遇着机会把所看到的优缺点向人家本剧种的内行透露出来,看他们对自己的外行看法有什么表示。凡是对一种生疏的东西已经能提出恰当的批评来,就说明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

这些增强自己眼力的方法,都是要时时刻刻耐着心去做,不可听其自然,因为有时稍微疏忽就会受到损失。举一个例来说,我记得有一次也是去看一种从来没见过的地方戏,最初一个感觉,好像觉得唱念有些可笑,锣鼓有些刺耳,很想站起来不看。在这时候自己克制自己,冷静了一下,就想到我是干什么的,今天干什么来了,一定要耐心看下去。转念之间,立刻眼睛耳朵都聪明了,看出不少优点。看了几次之后,不但懂了,而且对于这个剧种某几个演员的表演看上了瘾。我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活中向来是主动地多方面去接触,可是有时还沉不住气,不免要犯主观毛病,不是转念得快,就几乎使自己受了损失,所以我觉得一个演员训练自己辨别精、粗、美、恶的能力,全靠自己来掌握。
不但观摩台上的表演如此,在台下学戏更是如此。我们做演员的,向老师学戏是最基本的功课。开蒙的时候,当然谈不到鉴别力,只能一字一板,一手一式地跟着来。在过了一定的阶段以后,就需要去注意认识老师的艺术成就。举个例来说,我记得当初向乔蕙兰先生学《游园惊梦》的时候,他已经早不演戏了。我平常对于乔先生的印象就是一个干瘦的老头,可是他从头到尾做起这出戏的身段来时,我对于那个穿着半旧大皮袄的瘦老头差不多就像没看见一样,只看见他那清歌妙舞,表现着剧中人的活动。当时我就想到,假使有个不懂的人在旁边看着,一定会觉得可笑得不得了。还有陈德霖老夫子同时也教我这出戏,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他们素身表演和在台上同样引人入胜,这是真本事。(好多老前辈都有这个本事,现在谈到陈、乔二位先生,只是例子之一。)对于这样的老先生,除了学他们的一手一式精确演技之外,只要你眼睛敏锐,有鉴别力,就可以发现有很多很多他所说不出来的东西你可以学到。
有了这种锻炼,不但会研究老师的表演技巧,而且会随时随地发现值得注意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譬如看见一个人在安闲地坐着,或一个人在路上丢了小孩是什么神情姿态,一个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拿笔的姿势,一个很熟练的洗衣人的浣洗动作……如果发现有突出的神情和节奏性很强的动作,都能通过敏锐的鉴别而吸收过来,施以艺术加工,用在舞台上。
一个演员对于剧本所规定的人物性格,除了从文学作品和过去名演员对于角色所创造、积累的结晶应当继承以外,主要就靠平时在生活中随时吸取新的材料来丰富角色的特点,并给传统表演艺术充实新的生命。假使不具备辨别精、粗、美、恶的能力,将会在日常生活中吸取了不合用的东西,甚而至于吸取不少坏东西。
有时候演员的动机确实很好,想从生活中吸取材料,只由于不辨精、粗、美、恶,对于前人的创造没有去很好地学习,或者学习了而不求甚解,视之无足轻重,因而对于生活中千千万万的现象,就不可能辨认出哪个好哪个坏,哪个能用在舞台上或不能用在舞台上。例如孙悟空这个角色,当优秀的演员演出时,观众觉得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神,一出场就仿佛明霞万道似的,从扮相到舞蹈动作都表现这种气概,在这气概之中还要有猴子体格灵巧的特色,这是最合乎理想的孙悟空。但现在也有些扮孙悟空的并不具备这种形象,只是拼命学真猴子,把许许多多难看的动作直接搬上舞台,甚而至于把动物园中猴子母亲哺乳小猴子、抚摸小猴子的动作,都加到孙大圣的形象上去,这种无选择地向自然界吸取的方式,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
作为演员,当然要求在舞台上有创造。但是创造是艺术修养的成果,如果眼界不广,没有消化若干传统的艺术成果,在自己身上就不可能具备很好的表现手段,也就等于凭空“创造”,这不但是艺术进步过程中的阻碍,而且是很危险的。
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长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如果有突出的优秀的创造而为这个古老剧种某一项格律所限制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有理由可以突破的。但是必须有能力辨别好坏,即这样的突破是不是有艺术价值?够得上好不够,值不值得突破。我同意欧阳予倩先生说的话:“不必为突破而突破。”话又说回来,没有鉴别好坏的能力,眼界狭窄,就势必乱来突破了。


由于演戏任务繁重,热天时汗流浃背,为保证舞台效果,梅兰芳自己研制了隔汗用的竹衫。
我个人的经验,除了向老先生虚心学习和多方面观摩别人演出以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借用观众鉴别精、粗、美、恶的言论来增强自己的鉴别力。观众里面有很多是鉴别力特精的,演员们耐心听一听观众尖锐的批评,会帮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亮耳朵变得更尖,能发现更多值得参考的东西。
以上所举的一些例子,都是以演员来谈的。至于剧作者和戏曲干部,也同样需要努力去扩大自己的眼界。譬如有这样一出戏,故事方面有头有尾,尽管和小说所描写叙述的不完全一致,但能使观众看得很明白,内容也不算太多而主题鲜明,本是一出好戏。假使一个剧作者把小说的叙事过程大量增加进去,由六刻的戏扩大成十余刻的戏,原来观众最爱看的场子,势必因增加内容而给减弱了,这样做不但是这个好作品本身的损失,而且还会形成不良风气,害处更大;这也就是由于作者不辨精、粗、美、恶才发生的。
所以我个人的体会,不论演员或剧作者,都必须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还可以在戏曲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来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才不致因孤陋寡闻而不辨精、粗、美、恶,在工作中形成保守和粗暴作风。我们要时刻注意辨别好坏,将来舞台上一定会出现不朽的创造。
以上所谈的不是深奥的理论,本是人人都知道的,并且戏曲界大多数人都具有鉴别能力,好像是用不着细讲了。但前面所列举的现象,毋庸讳言,也是存在的事实。由此看来,一般太好太坏固然一望而知,但“生疏稀见的好”和“看惯了的坏”就可能被忽略;“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一时庸俗肤浅的效果”,尤其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形式主义与精确优美的程式错综夹杂的现象,更不大容易辨别。所以今天我特意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供献给需要参考的同志们来参考。
注:本文原载1957年第1辑《戏曲研究》,转引自《梅兰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