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王别姬》

五、《霸王别姬》

我与杨小楼先生第二次合作是在1921年。那年下半年,我们开始排演一出新编的戏《霸王别姬》。

杨先生演过霸王这个角色,那是1918年4月初,杨先生、钱金福先生、尚小云、高庆奎在桐馨社编演了《楚汉争》一、二、三、四本,分两天演。我记得杨先生在剧中演项羽,过场太多,有时上来唱几句散板就下去了,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十面埋伏有些场子是火炽精彩的,但一些敷衍故事的场子,占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就显得太瘟了。

我们新编这出戏定名为《霸王别姬》,由齐如山写剧本初稿,是以明代沈采所编的《千金记》传奇为依据。他另外也参考了《楚汉争》的本子,以霸王打阵和虞姬舞剑为重点场子。转瞬已是旧历腊月底,二十六七演了封箱戏。到了正月十九,我们第一次在第一舞台演出了《霸王别姬》。

在排演《霸王别姬》之前,我曾经请了一位武术教师教我太极拳和太极剑,另外还从凤二爷学过《群英会》的舞剑和《卖马》的耍锏,所以《霸王别姬》这套舞剑里面也有这些东西。戏曲里的舞剑,是从古人生活中沿袭下来的一种表演性质的器舞,所以虞姬在舞剑之前对霸王说:“大王慷慨悲歌令人泪下,待妾身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这说明了在剧情中它就是表演性质的,所以里面武术的东西我用的比重很少,主要是京戏舞蹈的东西。关于舞剑与音乐的配合,我认为采用〔夜深沉〕曲牌是非常恰当的,这个曲牌来源于昆腔《思凡》里〔风吹荷叶煞〕中几句唱词作为头子。

img

《霸王别姬》剧照,梅兰芳饰虞姬

第二天晚上,我和玉芙,还有冯(幼伟)、齐(如山)、吴(震修)三位,五个人一起到笤帚胡同去看杨先生。冯先生说:“戏唱得很饱满,很过瘾,听戏的也都说好,排场火暴,大家都卖力气。我想您太累了吧!”杨先生说:“不累!不累!您三位看着哪点不合适,我们俩好改呀!”吴先生接着说:“项羽念‘力拔山兮……’是《史记》上的原文,这首歌很著名,您坐在桌子里边念好像使不上劲,您可以在这上面打打主意。”杨先生轻轻拍着手说:“好!好!我懂得您的意思,是叫我安点儿身段是不是?这好办,容我工夫想想,等我琢磨好了,兰芳到我这儿来对对,下次再唱就离位来点儿身段。”这天大家聊到深夜才散。

img

《霸王别姬》中的剑舞

(按)据刘砚芳先生说:“从第二天起,我们老爷子就认真地想,嘴里哼哼着‘力拔山兮……’,手里比划着。我说:‘这点身段还能把您难住?’老爷子瞪了我一眼说:‘你懂什么?这是一首诗。坐在里场椅,无缘无故我出不去,不出去怎么安身段?现在就是想个主意出去,这一关过了,身段好办。’老爷子吃完饭,该沏茶的时候了,掀开盖碗,里头有一点茶根,就站起来顺手一泼,我看他端着盖碗愣了愣神,就笑着说:‘啧!对啦,有了!’原来他老人家已经想出点子来啦,就是项羽把酒一泼,趁势出来。”

过了几天笤帚胡同打电话叫我去一趟,我晚上就去了。一见面杨先生就说:“回头咱们站站地方啊。”我说:“大叔您安了身段啦?”杨先生说:“其实就是想个法儿出里场椅,不能硬山櫊檩地出去是不是?”我说:“您有身段,我也得有点陪衬哪。”杨先生说:“你念大王请,〔三枪〕,喝酒,我喝完酒把酒杯往桌上顿一下,念‘咳’跟着我就站起来把酒一泼,杯子往后一扔,就势出了位,你随着一惊,也就站起来。我念‘想俺项羽啊!’唱‘力拔山兮……’咱们俩来个‘四门斗’不就行了吗?”当时我们来了几遍,“力拔山兮”,他在“大边”里首按剑举拳,我到“小边”台口亮相;“气盖世”,他上步到“大边”台口拉山膀亮相,我到“小边”里首亮高相;“时不利兮,骓不逝”,双边门,“骓不逝兮”,各在自己的一边勒马;“可奈何”时二人同时向外摊手;“虞兮虞兮”时他抓住我的手腕。我说:“咱们就先这样来,唱完了再研究。”

过了几天我们白天在吉祥演出,又贴《霸王别姬》,场子比上次又有减少,大约从韩信坐帐到乌江自刎共有十四五场,打的还是不少。杨先生也觉得打的太多,反而落到一般武戏的旧套,这出戏的打应该是功架大方,点到为止,摆摆像,所以也逐渐减了不少。这出戏在北京每年义务戏总要演几次,最后是1936年的秋天我从上海回来,又合演了三次,到这个时期我们已减到十二场,解放后减到八场。

注:本文节选自《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

img

《霸王别姬》中梅兰芳饰虞姬的造型

[1]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清末状元,近代爱国的民族实业家。在家乡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除兴办工厂,资助市政建设,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外,还大力关注文教事业和娱乐设施。他于1918年和1919年先后修建了现代化设备的更俗剧场,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正规戏剧学校——伶工学社,聘请欧阳予倩先生主持教学,培养人才,实行戏剧改良,并请梅兰芳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