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及福建的疍歌研究
疍歌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受到学界关注开始于20世纪初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开始关注疍歌研究,研究内容也从先前对歌本的搜集整理及本体研究转移到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研究上来,研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疍民居住地区,这些成果探讨了疍歌的生存文化背景、音乐本体的特点、传承和保护、疍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疍歌与周边音乐的比较等。
1.有关疍歌歌本的调查与搜集整理
1927年,民俗学家钟敬文编纂了《疍歌》一书,记载了广东疍民的生活及风俗,收录了疍歌52首。钟敬文《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咸水歌》[1]一文浅析了广东沿海一带咸水歌的艺术特征,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谢云声搜集整理出版了《台湾情歌集》[2]《闽歌甲集》[3]。在当时民俗运动的影响下,《民俗》周刊、《民间文艺》杂志等刊登了很多优美的渔歌、疍歌、童谣[4]。吴高梓在《福州疍民调查》中写道:“我这次所搜集的福州疍歌,大概可以分作二类:一是抒情,二是咏事。民歌本于天籁,所以词句浅显,情感丰富。咏事的就含有传统思想,疍民教育程度很浅,思想自然浅陋。”[5]吴高梓主要对福州的疍民进行调查,疍歌只是作为其中一项调查内容有所涉及。同样,伍锐麟的《沙南疍民调查报告》[6]《三水蛋民调查》[7]等调查的起因也缘于疍民研究,疍歌仅作为其中的一项文化事项被记录下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界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各地又掀起了一股搜集整理歌谣风。各地纷纷出版地方性的民间文学集成,咸水歌作为重要的地方性民间文艺而被收录。《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8]收录了咸水歌《天上有星千万颗》《摇橹歌》《碧海青天飞来船》《叹家姐》[9]等数十首。《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收录了《对花》(咸水歌)、《碧海青天飞来船》(咸水歌·咕哩妹)、《礼艇歌》(白话唱叹)等[10]。此外还有《广东沿海渔歌》[11]《肇庆市端州区曲艺志》[12]《湛江民间音乐选集》[13]《粤曲写唱研究》[14]等著作里均有曲调优美的咸水歌。这些著作里收录的咸水歌不仅有词而且有曲有谱,只是数量有限,并不能全面反映民众中流传的咸水歌的艺术魅力。
2.有关疍歌本体及文化学研究
1946年,陈序经的《疍民的研究》一书对疍民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考证和社会学描述,分析了疍民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生存环境和面临的社会问题。文中说:“其实疍民唱歌不只限于婚夕,他们平日摇舟海中,触景生情,随时随地,都有歌唱。尤以女子为甚。”[15]陈还在该文中描述了广州中秋唱“姑妹”的习俗,对当时的演唱场所和演唱场面进行了记录,对当时在广州较为流行的咸水歌曲目和较知名的歌者及其演唱风格都有涉及。莫日芬主编的《广东沿海渔歌》将广东沿海渔歌分为咸水歌和粤东渔歌(鲘船歌),在咸水歌部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蛋家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婚嫁习俗做了大致描述,对流行于这一地区的咸水歌做了分类,从文字上对咸水歌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粤东渔歌部分对其歌词、曲调做了大致的分析。这本书的重点是对广东沿海渔歌的曲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郭培源的《福永古文化考略》[16]中,“古福永地方曲艺小考”一章介绍了深圳福永一带流传的渔歌(咸水歌),叶春生等编著的《珠海民俗》[17]涉及疍家咸水歌,东莞市政协编的《东莞风俗叙述与研究》[18]中载有张铁文、张磊各自撰写的《东莞的咸水歌》一文,这些文章对疍民的缘起、广东咸水歌的分布和艺术特征做了比较简洁的概述;蔡德全的《番禹咸水歌》[19]从番禹咸水歌的曲调、结构构成、歌词内容以及音乐特点方面进行了解读。
3.有关疍歌的音乐学研究
音乐学研究主要是对音乐本身的结构形式、调式特点、歌词特色、唱腔形态等音乐形态进行研究。肖明君的《中国咸水歌音乐研究综述——以知网和万方收录为依据》一文“主要收集自2007年至2014年知网和万方收录的论文,以‘咸水歌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期刊13篇”,尽管专门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疍歌的研究成果不多,但对于海南疍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周榕的《阳江东平咸水歌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20],解析了阳江东平咸水歌的音乐艺术特征,为阳江东平咸水歌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叶林的《渔歌——广东民歌海洋里的瑰宝》[21]一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广东各种语系的渔歌,重点介绍了惠东港口的渔歌文化背景,从乐句、调式、曲体结构、节奏、音阶、特性音调等方面分析它的艺术特色,并表达了作者对渔歌的改革与发展的看法。陈希的《广州咸水歌艺术形态及保护初探》[22]重点论述了广州咸水歌在句式、旋律、节奏和演唱方法上形成的特色。杨艳的《东莞沙田疍民咸水歌探究》[23]认为各地咸水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调式的差异,得出沙田咸水歌的音乐特色。
黄妙秋在《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24]一书中运用音乐学的理论对北海咸水歌的音乐特色做了深入分析,解读了北海咸水歌的词曲结构、调式调高、旋律色彩、节奏律动等,通过对咸水歌与廉州山歌比较,深入分析了音乐生成与本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这本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北海咸水歌既有“粤风”的痕迹又有廉州山歌的养分,咸水歌的发展体现了外来音乐本土化的过程以及疍民身份建构认同与市民融合的过程。黄妙秋的《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25]一文从生态文化背景、歌种及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对咸水歌进行阐述,列举了《叹家姐》和《摇橹歌》两首北海咸水歌,并做艺术特征分析:乐段采用分节变奏结构,节奏自由,采用“重音错置”的词曲结合,惯用衬词。吴霜、陈韵的《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北部湾多元音乐文化观的考察研究——以北海疍民传统婚礼的仪式歌为例》[26]一文从音乐学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咸水歌的面貌,展示了咸水歌的乐谱特色和地方唱腔魅力。余添的《广西北海咸水歌阴柔美初探》[27]通过归纳总结北海咸水歌的音乐特征,总结出北海咸水歌具有阴柔美的审美风格。
孙星群的《疍歌浅析》[28]一文论述了福建疍民的称谓、来源、分布状况,把福建的疍歌从风格方面分为盘诗风格的疍歌和歌唱风格的疍歌,从音乐学角度分析了歌词结构、音乐特点,并将疍民的民歌、音乐文化与楚歌、越歌、楚越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文章最后认为,从福建疍歌与蛮楚民歌都有共同的结尾音调特点来看,福建疍民在远古或先秦时期与蛮夷可能有血缘、亲缘、族缘关系。
4.有关疍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吴竞龙的《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29],从民间文艺的角度阐述了中山咸水歌的族群与历史、咸水歌的起源与流传、咸水歌的种类与内容、咸水歌的艺术与特色等内容。周大进的《中山咸水歌的传承》[30]、朱玉萍的《咸水歌的涅槃之路:对中山“咸水歌”发展的忧与思》[31]、何薇的《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与发展》[32]、杨艳的《疍民的精神支柱——咸水歌》[33]、林凤群的《浅论中山咸水歌的源流和发展》[34]、傅宝荣的《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35]、李亚丽的《北海咸水歌的传承现状研究》等文章主要探讨了广东地域咸水歌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及衰落的原因,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咸水歌提出建议。陈志明的《咸水歌研究——以北海外沙为例》[36],卫敬星的《广西北海咸水歌的风格特征与疍家文化变迁》[37],吴宇、马少伟、李念、廖礼慧等的《大众传媒下的北海疍家咸水歌的生存境况研究》[38]等文章客观地描述了北海咸水歌的风格特征和生存境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咸水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咸水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设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