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民的迁入

一、海南疍民的迁入

“不具备人类起源的客观条件,所以海南岛不是人类起源的地方”[4],距今1万年前的“三亚人”虽然居住在海边,但他们自登上海岛之后,还是依靠陆地上的生物资源生活,而不是靠海上的生物资源生活,捕捞的重点也不在海里,而是在河湖或沼泽地的水中[5]

在南海之滨的陵水县新村港海边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制、陶制网坠和海动物遗壳、遗骨化石,表明先民们已在南海网鱼为食。史料说明,南海沿海居民,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从事南海水产资源的开发了。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的过程中,曾三次派兵攻打百越。有专家考证,百越人在同秦军的战争中,人口就从秦瓯战争前的50万锐减到10万人,这样的人口锐减,有近40万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海上谋生,有一部分就可能流落到海南岛,形成最早迁入南海诸岛的疍民。据此推断,南海早期疍民的形成时间应在秦汉时期。

秦末汉初,岭南一带归南越国管辖。赵佗统治南越时,能“和集百越”,社会比较安定。但由于南越国王赵建德的叛乱,导致汉武帝元鼎六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灭南越国。番禺城破,“吕嘉、建德已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以船西去”(《史记·南越列传》)。那么,这些跟南越的首领吕嘉“以船西去”的数百人“亡入海”,也很可能流落为后来的疍民。岭南纳入汉政权后,有一支越人下海活动,也形成日后的疍家。汉武帝开琼施政首置郡县,取“珠崖”名郡,“瑇瑁”“紫贝”名县,皆以海洋珍贵特产冠为郡县名,可见当时海南岛东北部已有专业从事海洋捕捞生计的族群,其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起朝野的关注。据此,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认为“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海南的疍民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6]

宋代,海南槟榔、吉贝等土特产产销两旺,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条中记述海南商贸和市舶管理时提到“疍船”:“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为舶,中等为包头,下等名疍船。至则津务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经册以格税钱,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赡。”疍民们漂行于海南岛沿海各地,为了抵御海浪,大约在1000年前,疍家人就造出了名为“鸟船”的船只,其船身狭长,上阔下尖,冲波劈浪无所畏惧。也正因为他们很早就具有了远航的能力,才能为了追逐鱼群或为了逃避战乱和荒灾,由珠江流域驶进南海,并进而跨过海峡来到海南,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靠海繁衍生息。

至元初,“驸马唆都右丞征占城时,纳番人降,并其父母妻子发海口浦(今海甸)安置,立营籍为南番兵”,设“疍民所在海口浦即今海甸,……今子孙尤有者,俱为疍人”(明《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一、二十七)。也有研究认为,明朝时疍家人从广东顺德、阳江等地迁徙而来,最早在崖城大疍港[7],清朝初期才迁至现在的三亚港。

明清以前,广东疍民就远洋到南沙群岛采捕,但只能视作少数疍民的冒险行为,真正有目的、大规模地到这一地区捕鱼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集体合作。据吴凤斌研究,明清以来,疍民持续不断地在南沙群岛上进行渔业捕捞,每年立冬或冬至时节,疍民趁东北季风扬帆南下,至翌年清明或端阳节前后,再趁南季风返航,在南沙宽广的海域内,疍民探索出三条渔业开采航线,最远抵达菲律宾巴拉望山脉[8]

明代,疍民人口已分布在全岛各地沿海港湾,人口总数和户口数均有较快的增长。除了内陆县定安之外,疍民遍布海南各地,其中南部的崖州、陵水,北部的儋州、文昌、琼山、澄迈等州县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明正德七年(1512)海南疍民人口仅今海口市西郊新海、后海一带就有183户,约有1000人。居住在文昌铺前港、清澜港和三亚大疍港、保平港的疍民人数也很多。史料记述疍民生育率较高:“每人生八九子或至十余。”据此,有学者估算明代中期疍民总人口约1.8万人,占海南岛当时统计总人口的7%左右。

明代至清初,由于300年的海禁[9],大陆沿海疍民不能“片帆入海”,出海从事渔业受到很大限制,渡海到海南岛定居的疍民也比较少。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后,迁琼的疍民才日益增多。崖州疍民“濒海处,男子罕事农桑,惟缉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〇四一七,《翰林院·典礼》)。清末民初,居住在外沙尾、韭菜园沙洲的疍民有四五十户。晚清之际,珠三角又有多批疍民闯海抵达海南岛南部港湾谋生创业。疍民迁到海南岛的具体时间不明,当向三亚港和陵水新村港的疍民询问其祖籍时,大多说是来自广东阳江、江门、新会、番禺、顺德等地的水上人家,至今已繁衍七八代有余。在乾隆十八年(1753)二月初十竖立的三亚街清真寺的“正堂禁碑”上,有“疍户”的字样,由此推断,疍户迁来三亚港至少有200年的历史了。三亚南海社区居委会梁云祥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本人祖籍广东新会,来三亚定居至今已经繁衍生息到第七代,如今子孙满堂,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戚300多人。”昌江新港的疍家人是光绪三十年(1904)后才迁入的,据说当时只有8户人家,他们主要是从广东的高州、吴川等沿海一带迁来的。到民国时期,儋州、临高等地的渔民也陆续移迁新港,汉人和疍人才混杂群居,人口才逐渐增加。新港也就慢慢地形成了个名副其实的渔港村,至今有了百年的历史。

清代以后,疍民的生活区域大部分在万宁、临高、儋州等少数州县,这些地方是疍民的主要居住区。但到了民国时期,疍民的居住地又有了变化,到1947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六年,陈植的《海南岛新志》一书中提到,疍民的居住区主要是崖县三亚港附近和儋州海头湾、昌江县的沿海港口。陈序经在《疍民的研究》一书中分析疍民迁徙活动时写道:“在琼州东北的清澜港,每年春夏两季,好多疍家渔艇,从万宁陵水一带随南风而来清澜。他们在清澜海傍,有些插木为柱、以茅为瓦,有些仍住在艇上。到了秋冬两季,他们又随北风而南返万宁陵水。他们秋去春来,就像燕子一样,一年要住二三个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曾两次大规模帮助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尤其是60年代开始“农业学大寨”以后,要求工、农、商、学、兵都成为人民公社大家族的成员,政府无偿为疍民盖了一些房屋,可是由于“不习惯”或者生产、生活方式跟不上,多数船民只是把它当作库房使用,许多人依然居住在“连家船”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曾经一度将疍民当作一个少数民族看待。1955年中央派出民族识别调查小组对疍民进行识别调查,结果认为:“疍民原为少数民族,但长期以来已自然同化于汉族,民族特征逐渐消失,民族关系十分密切,民族自我意识淡薄,因此没有必要再从汉族里头把疍民分出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此后,原先的疍民就改称“连家船民”“船民”“船人”“水上居民”。最后一批亦于20世纪90年代末迁居岸上。这些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