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歌的研究

(二)海南疍歌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搜集和整理出版的海南各民族民歌民谣集约有40本。三亚民族收集整理组先后于1998年、1999年专门收集整理部分海南疍歌《水上民歌》和《水上家姐》两本油印歌集。尽管只是歌词的收集,没有歌谱,这两本歌集的歌词内容仍为我们了解海南传统疍歌的体裁内容提供了具体的材料;2008年符策超的《海南汉族民歌民谣》[39]一书在第六章论述海南汉族民歌的常用曲调时举例列出了《扯帆出海》《怨无义才郎》两首疍歌的歌谱;2009年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的《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一)》《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二)》两本书籍在《水上民歌》基础上新收录了一些流传于陵水地区的疍歌歌词;2016年《新编咸水歌词》录入在册的海南咸水歌有上百首之多。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当代海南咸水歌的风格与特点;2019年郑石喜编著的《疍家岁月》[40]一书分十个部分介绍三亚疍家的历史和文化,第六部分“咸水歌谣”分为“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咸水歌词”两个部分,“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用歌谱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12首疍歌,“咸水歌词”记录了13首疍歌的歌词。疍家人收集并编辑成册的这些歌谣集数量虽然有限,但是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海南疍歌研究的重要资料。

关于海南疍歌的音乐形态及音乐学理论研究文章数量不多,只是近些年才陆续有发表。刘锋的《海南疍家调的音乐形态与演唱特点——以陵水县新村港疍民聚居区为例》[41]一文在多次调查陵水新村港疍歌前提下,从音乐学角度探讨了疍歌的曲调种类、曲式结构、节奏节拍、歌词特点、演唱特点等音乐形态特点。冯建章的《疍家咸水歌称谓与曲调类型辨析》[42]一文则从思辨的角度对咸水歌的称谓、曲调类型提出了个人的真知灼见。郭建民、赵世兰的《“乐”谈“疍民”——南海“水上民歌”音乐形态分析》[43]一文则从调式特点、旋法结构、音腔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南海疍歌的音乐形态特点。

从文化学角度研究的文章,比如冯建章的《三亚疍家咸水歌〈水仙花〉文化透析》[44]一文从文学、音乐学、美学相交叉的角度分析了疍歌代表作品《水仙花》的文学价值、音乐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分析了疍家人的“悲情”历史、族群心理,以及疍家人寻求与大海、与社会、与孤独和解的心理补偿机制。范秀玲、柯继红的《三亚咸水歌隐性文化空间研究——基于CCSX文化空间分析》[45]一文以三亚咸水歌研究为例,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其功能分析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性基因的实现和传承者的培养,重新塑造健康稳定的创造者—传承人—受众机制。

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文章,张玲、黄桂玲《海南咸水歌的嬗变及其原因分析》[46]一文将民国前学者们收集的咸水歌和当代海南咸水歌进行比较,当代海南咸水歌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情歌题材的淡化、水上生活逐渐减少、教育目的有所增强,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主流文化的影响、疍家传统文化土壤的流失、咸水歌歌手的老年化和咸水歌传承的断代。宋江东的《海南疍家咸水歌的传承现状与挖掘保护研究》[47]一文首先介绍了海南疍歌的传承方式、目前传承困境,然后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传承保护的路径:提高学生对疍歌的认同度,将民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计划的推动下,海南开始高度重视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海南省政府已经确认疍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三亚疍家文化协会成立,有关疍歌艺术的群众性演出和比赛逐年增多,有关疍民文化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疍歌及疍民的历史文化及生存状态、发展前景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成果以资料式的文献记载为主,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但大多数论文成果均对疍歌做一般性的描述,缺乏一定的理论探讨和系统的理论观照,很多都是对以往早期研究成果的重复,且大部分只集中在疍歌本身,忽略了海南当下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