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音错置

七、重音错置

音乐中不同的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会产生不同的周期性的重音效果。按照常规来讲,词或词组的第一个字一般在拍头位置起唱,但很多疍歌歌词将一个词或词组内的字分割在两个乐节里,造成歌词或词组重音与旋律节拍重音错位。也就是完整演唱一句或两句歌词的大前提不变,将一个词组内的歌词分割在两个乐节里,造成词拍重音与旋律节拍重音错位。即一个词组内处于轻读音节的歌词被置于旋律节拍重音位置,或词组内处于重读音节的歌词被置于旋律节拍弱拍。这种形式贯穿整曲,词组强弱规律和长短组合方式与旋律不吻合,容易导致不易理解和“倒字”现象,但并非败笔,它是疍民独有的歌唱习惯和审美观,体现了歌词编排方式上的独特性,形成曲调“词断则曲连、词连则曲断”的独特韵味[6]。比如:

水仙花

此曲中的“水仙花”“香芹菜”“应承”“开来”“舍心”“甘耐”都应为一个词,却分拆在两小节内,“花”“菜”“承”“来”“心”“耐”本该轻读,却位于后一小节的重拍上,形成“曲不切分词切分”的效果。

此外,疍歌在结构上也有着与《诗经》相似的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它将相同或相似的字、词、句、章重复或交错地加以运用,形成一唱三叹、节奏鲜明、回环反复、韵律整齐的艺术效果。疍歌也通过更换关键词语,大大扩展诗歌内容,加大了诗歌容量,从而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五更北斗》《昏日升棚》《十送情哥》等歌曲中都有这样的运用。

【注释】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郑石彩,女,陵水新村疍民,疍歌歌手,现居住陵水新村镇。

[3]郑石喜编著:《疍家岁月》,北京:线装书局,2019年,第304页。

[4]赖登明:《歌曲作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2页。

[5]黄妙秋:《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

[6]黄妙秋:《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载《中国音乐学》(季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