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纪实之四:陵水新村港
刘 锋
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海南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海南疍民的水上歌声》将于今年(2014年)11月下旬在艺术学院演出。届时,演员全部由来自陵水和三亚的疍民歌手组成。现在已经接近11月份,尽管之前曾和有关人员交流过这方面的信息,但很多具体演出事宜还必须当面谈才好。因为演出台词的需要,有些问题还需通过采访他们得到印证。
10月24日午饭过后,我就和丁岩一起出发了。丁岩是这次演出的主要组织者,也负责这次调研的摄像工作。到达陵水后,当地下起了大雨,本计划先在小镇上逛一下的想法一下子给打乱了。我先后和新村镇的文化站站长郑石化、郭世荣先生打了电话,说明我们的来意,并约定第二天上午8∶00在我们的住处见面。
第二天上午8∶30,郑石化、郭世荣还有优秀的疍民歌手郑石彩来到了我们的住处。寒暄了一阵之后,我就重复说明了这次调研的主要任务。第一,就是请疍家歌手们11月下旬到我们海南大学演出;第二,确定曲目并加紧排练,并就具体事宜加强沟通;第三,希望能对他们做一个40分钟左右的采访,为演出和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准备材料。他们非常高兴,也非常乐意配合我们的工作。我想,那些唱歌的叔叔阿姨要知道下个月去大学里的音乐厅演出一定很高兴吧!
9∶00多的时候,我让丁岩准备好摄像机,就开始了访谈。访谈由我来提出问题,主要由郭世荣和郑石化回答。访谈内容主要是陵水疍民的历史、疍歌演唱的历史和现状、疍歌的内容、疍歌的曲调等。以下是访谈的大致内容。
关于疍民的历史,郭世荣说,陵水疍民的来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台风和恶劣天气的影响,他们被迫漂流而来。第二,生活在长江、黄河沿岸的人们被洪水冲到大海,这些人不光漂流到海南,也漂流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第三,疍民生活在海上,靠打鱼为生,随着鱼的踪迹漂流到海南。新村港的疍民是距今200年左右从广东漂流到海南的,已经10代人了。
关于疍歌(当地叫疍家调)的历史,郭世荣回忆了一下说,过去的疍家人都非常喜欢唱歌,每天都有人唱疍家调,如果不会唱疍家调,就好像不是疍家人一样。缝衣服啊,织网啊,只要有空,他们就会不停地唱歌。特别是祭祀、结婚的时候,到了晚上,男女也经常对歌。蛋家调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比如李世民、武松打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被写进歌词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他调到“妇女号”船上工作,那些妇女每到下午空闲时就开始唱歌了。唱的大都是捕鱼的艰辛,还有爱情方面的,还有教育如何做人的。办丧事所唱的歌都是用“叹家姐”,内容都是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送殡的仪式该如何做,从歌词里都能找到答案。但是那些疍民不识字,所以郭世荣就用笔记录下来。郭先生顿了顿说,他当时记了足足有35本,可惜“文革”破四旧的时候,这些珍贵的资料和他收藏的其他书籍一起全部被烧掉了,而且他本人也挨了批斗。
看到老人有点伤心,我赶紧转移了话题,请他们谈一谈疍家调的曲调。他们说有4个调:叹家姐、咸水歌、水仙花、对叹。后来郑石化又说,“水仙花”是歌名不是调名。
郭世荣解释说对叹是办丧事的时候唱的曲调,后来他们又说,办丧事时唱叹家姐。他们的不同说法完全把我弄糊涂了,我想他们理解的曲调和我说的可能不是一个概念。还是等我把记录的曲谱都整理好,再和他们探讨曲调的问题吧。只是在采访中,我发现“叹家姐”在上次录像的时候没有人唱,于是我提醒郑石彩做些准备,等下次我们再来调研时好好录下来。
疍家调的歌词一般是七言,讲究押韵。比较老的歌歌词都是固定的,过去疍家调的歌词在昌江、白沙、三亚都是一样的,比如“水仙花”在广东及越南、新加坡都能听懂。但是现代的歌歌词很多是即兴演唱的,都是有感而发的。这些歌词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是非常可贵的。
谈到疍民及疍家调的现状,郑石化说,新村镇的疍民大约有8000人,基本上都上岸了,现在的风俗习惯和过去相比也都有很大变化。
海南疍歌于2012年被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是冯玉荣。现在经常在一起唱疍歌的人有30多人,他们休闲时主要在郭世荣家练唱,政府还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谈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对郭先生的所作所为肃然起敬。
郑石化认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网络等因素的影响,现在60岁以下的疍民大多不喜欢唱疍歌。可喜的是,在这些老人的带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唱疍歌了。县、镇政府也非常重视疍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比如过年过节就会组织他们演出,这几年每年能演出四到五次。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两位有什么好的法子能更好地发掘和保护疍家调,有什么话要对政府说,他们好像都不好意思发表个人言论。最后,郭世荣笑着说,能给我们一个小的舞台就好了。看来,当地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本来计划下午去海边拍些疍民的生活实景,可是雨一直下个不停,看来我们这次的调研工作也只能做到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