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仰与习俗
疍民的衣饰特点与水上生活的环境和经济状况有关,他们旧时服饰以唐装为主,颜色多为黑色、蓝色、灰色。黑色是老人用,蓝色是妇女用,灰色是男人用。粗布缝制,与船帆的用布基本一致。裤脚非常宽大,而且比较短,裤头打结卷起,上衣的衣袖短窄,而且带有围兜,便于劳动作业。疍家女人四季皆喜顶戴上高下宽的筒式竹编斗笠或头巾。
竹编斗笠或头巾,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很适宜渔家人在海边使用。
陵水新村镇的疍民歌手
他们信仰佛教和道教,更信奉龙王,出海前都要烧香燃烛拜海神。疍家人最看重的信仰是祭拜祖先,因此清明节是疍家人非常重要的节日。另外元宵节和端午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疍家人都会举办活动庆祝。
海口疍民在船上多祀天后圣母(妈祖)、兄弟公、昌化公和江大将军。据说,这些都是海上的保护神,船出航或停航都烧香祈祷神灵保佑水上航行平安。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上香,备猪羊奠祀,祈祷神明保佑。为了供奉妈祖,陵水的常胜村、长坡村、新村三个村把正月十二作为元宵节。据说日本投降前炸毁了最早的妈祖庙,后来疍民建立了兄弟公庙,把妈祖也请进庙中,到了1953年改名为三江庙。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的诞辰日,农历九月至十月间(没有固定日期)妈祖的开光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祭海仪式也是疍民的重要民俗活动,陵水疍民在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要举行祭海仪式,祈求龙王保佑,出海平安,丰收而归。三亚市政府近年来把祭海仪式改在端午节这天举行,并组织龙舟赛,以祈愿风调雨顺。八月中秋节,他们也较为重视。
2014年三亚大东海岸边举行的祭海仪式
疍家人生活习俗很特别,禁忌亦是不少。吃鱼时忌说“翻”字,汤匙搁在桌面亦不可让匙背朝上,是唯恐触意头导致覆舟。不许在船头做大小便排泄等污秽之事。还有不许妇女跨越船头,如家有客至女眷不能上桌吃饭等忌讳。2017年5月21日,课题组在采访捕捞村的张行利、麦秀萍老人时,他们说旧时的习俗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不能让别人从自家船头经过,最不能容忍的是别人在自家船头大小便,认为这会带来晦气,也是对自己的侮辱。自家厕所也不会设在船头,一般在船的中部或尾部。
拜神、祭祖、饭前要用清水洗手。饭前洗手主要从卫生角度考虑,拜神、祭祖的时候洗手则体现了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和尊敬。
遇到落水者,会主动营救。遇到死难者,一般会用网捞上来,用绳子捆好放在船中间或船尾,上岸后再掩埋起来。
如果遇到大风,用锅、秤指着大风把大米撒向海面,祈求大风离开,以求平安。
如果家里有人去世,49天之内不参加别人家婚礼,不吉祥。
和陵水、三亚结婚时唱“叹家姐”不同,这里是有人去世才唱“叹家姐”,结婚时唱其他疍歌。
疍歌与疍民传统风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有些风俗中还会有固定的疍歌歌词和唱腔,疍歌在婚礼仪式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婚嫁风俗外,在丧事的各个环节,也贯穿着各种不同的疍歌,发挥着不同的仪式作用。
疍家人的传统婚礼,更是独具特色和异常隆重的。刘志文主编的《广东民俗大观·上卷》[15]中“阳东渔家婚嫁习俗”“带走娘家钱米的新娘”“东平港咸水疍家的婚俗”“挑‘七月七’水”等讲述了广东疍家人的禁忌和习俗;唐侬麟主编的《八桂香屑录》[16]收录了黄家藩的“疍家衣食住”“北海疍家婚俗”等篇目,记录了北海疍家人的部分风俗,其中特别提到疍家婚礼有“拜饭”“叹家姐”“玩新娘”等环节;常辅棠主编的《海之南》[17]一书中的“海上疍家人”篇目介绍了海南海口港、三亚港、新村镇等滨海水上居民区爱喝下午茶(当地人叫“喝糖水”),结婚时喜唱疍歌的独特生活习惯。
在旧时,疍民不与岸上人通婚,岸上女子因晕船不习惯,疍家女又不会种田。家中子女成年后大都由父母包办,经过媒人介绍相亲后成婚。郑石喜在《疍家岁月》一书中提到疍家人的婚姻除了成年后一般由媒人介绍,还有“胎配”、鸡对、童婚的情况。所谓“胎配”指朋友间怀孕时约定如生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鸡对是儿童时订婚,长大后结婚;童婚是儿童时女方在男方家抚养,长大后再结婚。疍家人传统的婚嫁过程有九个环节:问亲、给命、送日、送礼、摆酒席、叹家姐、接亲、拜堂、回面。疍家婚礼的章程和规矩很多,每个环节都讲究礼节,要合乎时俗。
蛋家人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男女双方的船艇相隔不远,新娘出阁当日,男方划着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的船艇前来迎亲,以大罗伞遮荫。新娘蒙面盖头拜辞祖宗神祇和家长,边哭边唱“叹家姐”,由喜娘背着,由女伴张伞遮挡不得见光,在众人簇拥下登上迎亲艇,前往夫家。花艇回到男家棚户,新娘依旧由人撑伞背入,再与新郎拜堂成亲。结婚时要大请客,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几天。旧时栖身水上漂泊不定,又要随夫出海谋生,女子一旦出嫁,便要远离父母骨肉分离,数月甚至是经年才可见面。所以,疍家的婚礼上有哭嫁啼夜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要剃脸上头,每晚在自家船里唱哭嫁歌,至通宵达旦,饮疍家酒,不醉不休至夜深才散。蛋家人将其称为“叹家姐”,其形式有母女对叹、同胞姐妹对叹、姑嫂对叹等,泣拜父母生养之恩,表达不舍离家之情。做伴陪嫁的亲友姐妹也要跟着唱伴哭歌,规劝新娘嫁后随夫要秉从妇德,孝顺公婆。
由于疍家人分布于海南沿海各地,不同地区的疍家人婚嫁细节也小有区别。从前在新村港的疍民婚俗中,接亲之后的三天内,新娘每日还要回门一次,而新郎每次都要敲锣打鼓去把新娘接回来,重复三次,以表老婆娶来不易,必须好好珍惜之意。拜堂当日黄昏,男方家里父辈以上的亲属,还要脸涂黑炭,搬来小凳坐于门前。新媳妇要拿着毛巾,从男方父母开始,依次为长辈擦脸清洗,表示过门媳妇要尊奉及孝敬夫家之人。男方长辈们会给新人丰厚的红包还礼,至此才算是正式完婚。旧时宴客的酒席会连摆七天,除了第一天酒宴丰盛、来客要封红包做礼之外,剩余的六天都是简便的流水席,来宾无须再封红包就可以任意吃喝。
张行利、麦秀萍老人说海口旧时的婚俗有以下几点:
1.没有自由恋爱,要经过媒人(一般是男方或女方亲戚)介绍才行。订婚只要双方父母同意即可,不一定要经过青年男女的同意,这一点与汉族几千年的封建婚姻习俗相同,与海南当地黎族、苗族同胞的习俗不同。
2.订婚时男方要送彩礼,一般是钱、金首饰、糖果、饼干等物品,但不送衣服。
3.订婚后,男女双方不能私下往来,如果女孩子没嫁到男方就怀孕,双方父母会觉得很丢人,尤其是男方会因此而拒绝这门亲事。
4.未婚青年没有在船头放花盆招人说媒的习俗,也没有抢婚的说法。
5.举行婚礼,双方亲戚都把船靠在一起庆祝,场面非常热闹。男方兄弟陪新郎迎接新娘,新娘则由小姑、嫂子、姐妹陪伴相送。如果水浅男方和女方大船不能靠在一起,就由新郎乘小船迎娶新娘。到达女方船上和返回男方船上都唱疍歌,中途一般不唱歌。女方唱的内容一般是感谢父母哥嫂的养育之恩,男方唱的则是如何做人,如何勤俭,如何孝敬老人。
6.接回新娘后要拜天地、放鞭炮、祭祖宗。然后要招待客人吃饭、喝红茶。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就摆上水果、糖果、瓜子,一边喝茶一边唱歌。一般都唱到很晚,甚至几天几夜。
如今,随着疍民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习俗已经渐渐改变,疍家婚礼与岸上汉人的婚礼差别不大,传统的婚礼方式有“过时”的感觉,很多都看不到了。年轻一代的婚礼大都在酒店里举行,亲戚朋友也都会前来庆贺,尽管还有少数中老年人会唱起疍歌,但终究已不如从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