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文化主题晚会:疍·愿
晚上8∶00以“疍·愿”为主题的疍家文化主题晚会在三亚市大东海广场举行,我们课题组的同事吃过晚饭后就赶往大东海广场。三亚的夜晚与白天比起来凉爽了很多,街道两边的灯光给夜色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大东海广场仍然是人山人海,我们几个在人群中穿梭,费了好大周折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演出现场。可能是今晚到场的观众超出了预期,我们几个竟然没有坐的地方,向工作人员求助才要来了两张凳子。我们5个人只有轮流享受了。
晚会开始前由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讲话。她说,“三亚首届疍家文化节”发掘和展示了疍家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是疍家文化的艺术盛宴,是三亚旅游文化元素的再次丰富与拓展,对疍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疍家文化节”能够持续举办下去,为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丰富海洋文化旅游新亮点,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会准时开始,充满激情的疍家鼓队表演,瞬间就把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我在想,疍家人好像没有什么自己特有的乐器,坐在我身边的黄妙秋也认可我的观点。看来疍家人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也在不断接受新的娱乐方式。不过我也担心,在面临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他们旧有的传统文化可能会渐渐流失,甚至走向消失。
整个晚会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是“海上的故乡”,第二篇章是“陆地的寻归”,第三篇章是“疍家的美丽”。第一篇章从历史看疍家人以前在海上的生活;第二篇章描述疍家人从海上到陆上,去寻觅自身的归属,找寻能够落地生根的场所;第三篇章是在期盼疍家的美好未来。整个晚会的设计是把疍家人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每个部分开场之前都是先播放一段视频,展现了疍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晚会以咸水歌和民族歌舞表演为主,穿插其他地方特色节目。服饰是传统服饰,表演的是现代歌舞,疍家文化成了装饰,现代文化才是主流。具体节目单如下:
节目单:
第一篇章 海上的故乡
引子《打鱼劳作》 主唱:梁云志
歌舞《赛龙舟》 表演:蒋世平、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引子《咕哩美》片段 表演:咸水歌传人
歌舞《渔家姑娘在海边》 表演:缪蕾、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歌舞《哩哩美乃马哩》 表演:缪蕾、蒋世平、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第二篇章 陆地的寻归
咸水歌《水仙花》 表演:郭亚清、陈奶姑
歌舞《儋州调声》 表演: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情景《拜红》 表演:缪蕾、蒋世平、咸水歌演员
情景《摇篮曲》 表演:缪蕾、蒋世平
第三篇章 疍家的美丽
歌舞《最美香椰香》 表演:杨达文、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情景音诗画《疍家的美丽》 表演: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武术舞龙《龙的传人》 表演:海南经济学院舞龙队
歌舞《走进蛋家湾》 表演:缪蕾、蒋世平、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晚会对疍家的过去充满了乡愁的想象,这是一种已成历史的文化,尘归尘,土归土,该逝去的留不下来。憧憬的未来应该是三亚发展的未来,即海滨热带城市建设的未来。宣传部长的致辞提到“希望‘疍家文化节’能够持续地举办下去,为打造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海洋文化旅游,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为希望疍家文化成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三亚这个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中去。节目导演运用了视频短片的形式并结合绚烂的舞台灯光,舞蹈、歌曲、诗歌、情景剧、咸水歌、疍家特色婚礼等在舞台上都有展现,基本展现了疍民独特的习俗与风土人情。
黄妙秋是广西北海研究疍歌且国内为数不多的专家,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和她交流有关疍歌的情况。黄妙秋多次提醒我说,这里和北海的音调差不多。于是我们就小声地哼唱着刚才的旋律和北海疍歌的旋律,努力从中找寻印证我们论断的曲调。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海南和北海两地的疍歌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探寻其历史渊源是非常值得以后去研究的。
尽管舞台的灯光、音响和舞蹈都非常精彩,我还是对三位疍民歌手梁云志、郭亚清、陈奶姑的演唱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梁云志演唱的《打鱼劳作》一曲,音调高亢而富有穿透力,略带沙哑的音色更是反映出疍民常年在海上饱经风雨的沧桑。他的演唱润腔独特而富有韵味,也许这就是疍歌艺术表演的精髓之所在了。
演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才结束,但我感觉意犹未尽,多亏陈亮做了全场录像,回去还可以再好好欣赏一番。我在想,本次疍家文化节让三亚神秘的疍家文化走向了普通民众和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疍家文化的悠久历史。但是疍家文化的发掘、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举办文化节、作为旅游行业的点缀等单纯为了迎合市场消费,应该采取切实的行动让疍民同胞加强身份认同,在疍民的平常生活中就渗透发掘与保护,在疍民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幸福生活、文化传承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多赢。
【注释】
[1]引于2014年中国·三亚首届疍家文化节疍家历史文化图文展疍家杰出人物冼星海文字说明。
[2]吴水田:《话说疍民文化》,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191页。
[3]田野编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冼星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