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水而居
由于长期在沿海的水面上生活,疍家人居住方式和所表现出的居住文化已经与陆地居民有很大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居住形态。
北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广州》中记载:“蜒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宋人周去非所撰《岭外代答》中记载:“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蜑也。”明嘉靖年间的黄佐在《广东通志》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疍户者,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或编篷濒水而居。”历史有关疍民的记载一般都会提到疍民的“舟居”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疍民受尽陆上人的歧视,又遭受官府恶霸欺压,不准他们上岸居住。旧时疍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常年漂泊在江海内河,“以舟楫为宅”,一条小木船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一家几代人挤在船上,在风浪里颠簸,生活非常悲苦。虽然清雍正后准许疍家人沿河海之滨落户务农,但由于封建陋习对疍民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疍家人仍未能从往昔贱民的阴影中走出,一些疍民移登村岸,也是聚群而居,结茅于荒畦僻港。虽移居陆上,上岸而居的地方也是仅限于邻水之地,所以疍家人大都还是过着离海不离水的生活,或者依旧以船屋为家,老少数代都蜗居船舱之中,一家人住在一只船上,甚至孩子结婚后还和父母住在一条船上。
有的疍民在河海堤岸边上,植木桩架栋椽,置竹稻为顶壁,铺木板为地席,盖起一座座临水的“吊脚楼”为陆上居所,方便水上劳作。在这种被称为疍家棚的水上棚屋里,疍家人也沿袭了海上的生活习惯,席地而坐,睡卧无床。素爱洁净的疍家人把棚屋收拾得一尘不染,作为回港避风躲雨或是年节婚丧集聚的基地。而捕鱼的船只依旧是他们流动的住家,出海时举家随船而去,只留老弱留守棚屋。
陵水新村港岸边的疍家棚
疍家渔排[13]是疍民集捕鱼、养殖、餐饮、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建筑。他们在水上搭建浮屋,四周漂浮着一个个网格状的养殖网箱,呈井田式规则排列。每家养殖规模不同,网箱的大小和数量也不同。浮屋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都非常干净整洁。据了解,仅陵水新村镇新村港内就有560多家疍家渔排。这些渔排鳞次栉比,如同水上城市一般。
现在的疍民大多数都盖了两层以上的楼房,庭院与室内设计和陆上已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随着海南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疍民居住的一些优良港湾被重新规划,他们居住的房屋也面临拆迁的问题。
据陵水新村郭世荣先生讲,他们从前都是生活在水上,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疍家人开始在岸边建起高脚屋,但数量也不多,1976年,全村的高脚屋大约有200户。从此以后,新村的疍家人才慢慢习惯生活在陆地上,世代脚下无寸土的疍家子民才真正开始重归陆地安家落户。新村港的疍家人,也是在1972年的时候,才被允许上岸建房而居。90年代后期政府下大决心,加大投入,彻底改变疍民旧有的生活方式。疍民在社会的变革中,跟上了历史的步伐,逐步适应了新的生活,转变了旧观念、旧习惯,现在疍民的新居大部分是砖混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