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计方式

二、生计方式

江河湖海是疍民的劳动场所,舟船既是疍民的居住场所,也是疍民的劳动工具。海南疍民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海洋捕鱼业,海南岛众多的优良海湾为捕鱼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在历史上,疍民不事农产,主要从事捕鱼劳动,还捕捞鱼虾蛤螺等各种海洋生物。如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就记载:“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到明清时期,疍民虽然仍以海洋捕捞为主,也出现了从事农业、纺织业、商品交易的记载。由于海南疍民的社会地位并不像珠江三角洲的疍民那么低贱,他们可以自由上岸,甚至从事和当地陆上人一样的农耕生产。康熙年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蜑人世居保平港、大蜑港、望楼里,濒海诸处……间有种山园,置产、养牛、耕种。”光绪时《崖州志》也记载:“男子罕见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渔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疍家妇女将捕捞的水产品在附近的集市上交易也有记载。比如,《崖州志》记载疍民“业鱼,赶墟换谷,岁纳鱼课”,《儋县志》记述儋州疍民“妇女专事螺蛤之业,贩挑上市,纺织者少”,康熙时《万州志·土俗志》记载“戴平头藤笠,负贩”。由于海南疍民常年漂流在海上,驾船技术非常娴熟,历史上也有许多疍民从事舶运或海上运输商贸活动情形的记述。

当前,疍民的经济来源尽管也以渔业为主,但是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有些疍民从事海产养殖、运输,有的疍民在居住的岸边街道商铺贩卖海洋旅游工艺品、海产品干货,有的疍民经营有疍家风味的餐馆,如舟艇饭、疍家海鲜等。有一部分年轻人在附近旅游景区从事服务工作,也有人远离家乡到经济发达的地方打工。

疍民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这点可以从疍民聚居的道路、房屋、穿着等略知一二:“船主的收入每年20万~30万元,但开支也日渐扩大。船工的收入多则3万~4万,少则1万~2万。”[14]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疍民各个家庭的经济收入也有一定的差异,比较富有的人家可以买大船,可以到深海里捕捞,收入自然可观;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就只能买小些的船,捕捞的区域也主要在近海,收获较小,收入相对少些。疍民,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谈到当前的生活都满怀幸福感,他们一方面感慨几十年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一方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疍民的生活扶持充满了感激之情,这在一些疍民演唱的歌词里也可感知一二。

疍民传统上以捕鱼、摆渡、渔排养殖等生产方式为主,陵水和三亚的环岛海湾港口里渔排鳞次栉比,网箱呈“井”字形连片排列,疍民在渔排上的木屋中起居饮食,在渔排间的“街道里”船来船往,一边养殖各种鱼类,一边从事海鲜产品餐饮业。疍家渔排素有“漂浮美食岛”的美誉,不仅用餐环境与众不同,可见蓝天白云,可听碧水涛声,而且每家渔排餐厅都有自己的养殖场,海鲜就地取材,味道也比别处更加鲜美。再加上大多渔排靠近旅游景点,比如陵水南湾猴岛边的渔排,一年四季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如果运气好没有台风,他们的年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

陵水新村港里疍家渔排间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