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疍民语言
海南疍民的语言主要有四种:普通话、海南话、黎话和疍家话。蛋家话又称水上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广府片,是疍家人所使用的粤语方言,与广州话接近。海南疍家话是在粤语的基础上,带有海南地方方言的一种语言,历史上也叫艇家语,《海南岛志》中载:“艇家语即粤省语,操是语者多聚居于崖县之三亚港、儋县之海头港、昌江之昌江港,悉以刺艇为业。”[18]
早期刚迁徙到海南的疍家人只会讲疍家话,不会讲海南话和普通话。渐渐地,老一辈的疍家人不仅会讲疍家话,还学会了讲海南话,三亚地区的疍家人有些还学会了讲黎话,普通话只是少数人会讲,还不是很普及。现如今海南的疍家人,特别是青年人,疍家话、海南话、普通话都已经很普及了。在采访中,陵水文化站郑石化站长说,当地疍民在家里都是说广东的疍家话,不是福建的疍家话。他们本来不懂海南话,不过从广东来海南180多年了,时间久了也说海南话,但是说得不准确,在家里都是说疍家话。郭世荣老人讲,他们小时候上学说的是海南话,现在孩子们上学都说普通话了。不过,孩子们也经常说疍家话。
疍家话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是用汉字,只是发音不同。而且语言中掺有地方的方言、语调,和普通话不一样。
《岭南地区上居民(疍家)的方言》一文指出岭南地区的疍家话大部分属于粤语系统,“但与粤语的标准语广州话有所不同;少数属于归属未明的土话、平话或粤语等”,认为疍家话主要包括粤语性质的疍家话、土话、平话性质的疍家话和闽语性质的疍家话,而粤语性质的疍家话广泛分布在两广、海南和港澳水乡泽国之中。
黄谷甘认为三亚市的疍家人与大陆珠江水域的水上居民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三亚市‘南海镇’水上居民区调查时发现,这个区的四周均操海南话,区内却讲广州话,数百年未变。这也证明‘南方沿海水上居民’与华南陆上汉人同属一个系统。”[19]梁猷刚对海南疍民调研后发现,“粤语系统的迈话是水上渔民讲的方言,据说是从珠江流域移居本岛西南沿海的,迈话与广州话相近。讲迈话的居民散居于三亚市(原崖县)、乐东等县沿海渔村和岛屿”[20]。因此,与广东粤语语音对比,海南疍家话与广东粤语有很大的一致性。
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疍民本身迁徙,疍家话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疍民转业及登陆居住,其语言也逐步与当地方言融合,只有部分疍民还保留疍家话的一些特征。根据《疍民的研究》记述,20世纪40年代末,疍民居无定所,有些疍民一年会在两三个地方居住,与外界交流较少,社群之间主要使用疍家话。20世纪70年代前后,政府为了改善海南疍民生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疍民上岸生活。由此,生活在海南岛四周沿海的疍民陆续上岸定居,疍家人一船一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改变。疍家人与陆地上的汉族人、黎族人的交流和沟通逐渐频繁,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逐渐学会讲海南话、普通话甚至黎族话。
毛春洲对海南疍民语言态度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海南疍民对自己的母语疍家话比较热爱,但是无论在情感态度还是在实用态度方面,他们开始倾向普通话。尤其是在实用态度方面,他们更认可普通话。为了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疍民应该学会普通话。海南疍民青少年在学习主流社会语言和传承本族群语言之间达成了有机的平衡,具有令人期待的进步空间与潜质[21]。
综上研究发现,疍民语言来源于广东粤语,也与当地其他语言息息相关。随着时代发展与历史变迁,各地疍民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特性。普通话的推广对疍民语言产生一定影响,疍民在情感上逐渐倾向普通话,轻视自身的疍家语言。
【注释】
[1]孙星群:《疍歌浅析》,载《中国音乐学》,1993(1)。
[2]周伟民,唐玲玲:《倡议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疍家学”》,载《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2015年。
[3]陈序经:《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4]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5]阎根齐:《论南海早期疍民的起源与文化特征》,载《南海学刊》,2015(1)。
[6]詹长智,吴皖民主编:《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海口:南方出版社,2015年,第238页。
[7]大疍港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近2000年的历史上,崖州湾一直是中国最南端的通商口岸,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和补给的重要港湾。
[8]刘黎:《明清时期疍民对海疆的开发》,载《兰台世界》,2013(6)。
[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清廷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才实行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
[10]冯仁鸿:《海口的疍家人》,载《椰城》,2008(9)。
[11]詹长智,张朔人等:《海南疍民生存状态与文化变迁调查报告》,载《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2015年。
[12]周伟民,唐玲玲:《倡议建立一门独立学科——“疍家学”》,载《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2015年。
[13]渔排,本是渔民用来养殖水产品的海上网箱养殖平台,一般设在浅海水域或天然避风港内。渔排中间有一格格的网箱用来养鱼,结构大部分是木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渔排休闲娱乐。
[14]詹长智,吴皖民主编:《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海口:南方出版社,2015年,第169页。
[15]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上卷》,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
[16]唐侬麟主编,广西文史研究馆编:《八桂香屑录》,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
[17]常辅棠主编:《海之南》,海口:南方出版社,2006年。
[18]陈铭枢总纂,曾蹇主编:《海南岛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19]唐侬麟主编,广西文史研究馆编:《八桂香屑录》,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
[20]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载《方言》,1984(4)。
[21]毛春洲:《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海南疍民语言态度研究》,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