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亚南边海
三亚和陵水相邻,且都位于海南岛的南部,我们一行坐高铁大约30分钟就到了三亚。林方吟说,上次他们看见一个南海山庄的地方离梁云志老先生家很近,我们可以住在那里,于是我们坐出租车直奔南海山庄。可是到了地方才知道,那里只是个地名,根本不是居住的宾馆或酒店。三亚的太阳确实非常毒辣,感觉比海口的温度要高上三四摄氏度,大家在烈日下商量着下一步的工作:先和梁云志联系,再找宾馆住下。还好,一切进展顺利,我们在附近不远的一家宾馆住下,约定下午3∶00在宾馆开始采录。
下午,梁云志带领着十多个疍民歌手准时来到了宾馆。梁老先生还是和上次见到的一样,瘦瘦的身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得很是干练。其余的叔叔阿姨们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让我们欣喜的是梁老先生20多岁的女儿也和大伙一起来唱歌了。
有了在陵水工作的经历,这次我们都不紧张了。因为录音房间的空间有限,我仍然安排暂时不唱歌的叔叔阿姨们到隔壁房间休息等候。因为上个月三亚首届疍家文化节上曾经听过梁云志的演唱,所以这一次我特别留意了他的演唱。虽然已经77岁高龄,但他的声音依然时而坚实而高亢,时而又婉转缠绵。因为我是声乐老师,我跟大家解释说,他的声音位置很高,气息也很扎实,这都是我们学习声乐应该努力借鉴的东西。作为民间表演艺术家,梁云志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唱起歌来非常有激情。因为他会唱的歌很多,他已经连续唱四五首歌了,可仍然兴致不减,不是我们提醒他休息一下,老人还会唱下去。
老人们都六七十岁了,有的时候也会忘词跑调,他们就显得很尴尬,我们在一旁就安慰鼓励他们;有的老人刚开始唱歌神情紧张,我们就递上水,主动和他聊天。总之,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下午录了近30首歌。
第二天上午,老人们都准时到了宾馆,工作安排和程序和第一天下午一样。其间,我也多次来到隔壁的房间和叔叔阿姨们聊天,聊他们的过去,也聊他们现在的生活。这里疍歌的情况和陵水差不多,年轻人也是很少唱。只是他们平时可以在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练唱,偶尔也参与一些商业演出。他们说,现在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自己也年纪大了,空闲时老人们聚在一起唱唱歌,心情愉快。从他们的言谈中不难看出,老人们都非常喜欢唱疍歌,对于现在的生活也充满幸福感。
上午的工作同样进展得很顺利。不过到了后来,有些老人感觉有些疲惫。到了中午11∶00多,已经完成了在三亚录50首歌的任务,大家都感觉非常轻松。我们在一起聊了好久,在大厅里也照了个集体相,当作纪念。
2014年7月6日课题组成员和梁云志(左六)带领的疍民歌手们合影
虽然歌曲已经录完了,但是歌词还没有整理好,因为他们随手带来的歌词都是零零散散的,有的歌曲就没有带来歌词。我把这个问题和梁云志先生说了,梁先生非常热情,就招呼他的女儿带我们去复印歌词。那是正午时刻,烈日下温度至少在35摄氏度,我和王娟跟着梁先生的女儿转过几条街也没有找到复印店。这时,王娟出了个主意,先用手机拍下来,回海口再整理,看来这是最好的办法了。前面就是梁先生的家,小梁说她家里还有一些歌词,不如去她家里再拍吧。
梁先生的家不大,但非常整洁,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挂着老人的一些照片。其中最显眼的是两样东西,一样是指定梁先生为海南省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疍歌代表性传承人的牌子,另一样就是上次课题组来调研时留下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的牌子。小梁提过来一大袋疍歌的文本材料,我和王娟一边整理一边用手机拍个不停。我们发现了一本叫作《水上民歌》的小册子,而且里面的大部分歌曲这两天都唱过,我和王娟交流了一下意见,干脆每一页都拍了照片。我俩感叹,这应该是我们从事疍歌研究以来最大的收获了!
课题组成员刘锋(左)和王娟在梁云志家研究疍歌
三亚市河西区南边海渔村采访对象及内容统计表
注:采录调研的整个过程都摄录了音视频资料。
第三天上午,我们要拜访一下三亚市图书馆的王昌华馆长。出发前就听说王馆长在申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在单个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应该能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不少帮助。
10∶00左右,我们一行4人按约定准时来到了三亚市图书馆,王馆长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了。做了简短的介绍之后,王馆长就带我们到了一个会议室。他先是赠送了我们每人一套他们新近出版的《崖州民歌》,然后就三亚近几年的疍歌情况给我们做了介绍。他在强调疍歌是疍民群体文化的细胞,是疍民文化的精髓的同时,对于如何挖掘和保护这项民族艺术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最后,他还告诉我们,在三亚的另一家单位前几年也做过疍歌的整理工作,整理了一些歌谱、视频等材料,他还热情地给了我们联系电话。
2014年7月7日课题组成员采访三亚市图书馆馆长王昌华(左一)
几天来,尽管天气非常炎热,大家也非常辛苦,但想到我们亲手录制了100首疍歌,心里都非常高兴。毕竟,这可是为发掘疍民民间艺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