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的起源

第一节 疍民的起源

疍民的历史非常悠久,疍民的名字形象而富有诗意,对于疍的称呼最早见于东晋蜀郡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卷一:“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此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在“蜒”字条下注有“疍,南方蛮也”。足见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至汉晋时代。

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人类学、历史文献、考古学、民族学角度研究疍民的来源。疍民的族群源流,学术界向来说法甚多,有的根据历史记载,有的根据风俗习惯,有的则根据各种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比如陈序经在《疍民的研究》中认为关于疍民起源的传说或学说有三十余种,“为着研究上的便利起见,我们可以把这三十余种传说或学说,概括为下列六类:一是从疍民的体格或疍民所有艇舶的形状说明其来源的;二是从疍民的疍字解释其来源的;三是以为疍民乃由某种动物而来的;四是以为疍民乃来自某个地方的;五是以为疍民乃始于某个时代的;六是以为疍民乃始于某种民族的别名或其支流的”[3]。可以肯定的是,疍民的群源组成是非常多元的。

80年代后,有的学者从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角度,驻足广州伶仃洋,深入港、湾、涌、洛等泽国地区,对疍民的族源做了科学的鉴定,从头形、面形、鼻形、腿形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十六个项目的活体测量,最后认为:珠江口疍家“群体来源,在先秦时代,最早是由越族构成。秦末,有一些南来的中原汉人渗入其中。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亦有过一些陆居的南越人分别投入江海避难求活,进入其中。以后于不同时期又有陆上汉族的不同群体渗入江海各处‘置家’小群体里,长期汇聚、演变、发展而成。宋、明存世的文献概称他们为疍人、置民、置户,甚至称他们为置僚、置蛮。他们于元代期间,最迟于明初已不附于少数民族,实际上已构成汉族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活跃,又有许多人发表了对疍民来源的见解,其中不少观点沿袭前引诸说而加以充实,故亦颇具新意。如有人认为宋元以后闽广沿海水上经济的日益发展,当是导致疍民产生和生存的主要原因,而其祖先则是邻近区域的土著居民;也有人主张疍民是一个历史多元体,其源头是汉初闽越消亡后流落山海的遗民,此后如孙恩、卢循残部,南逃色目人,陈友谅残部等形形色色的政治难民陆续加入,随着时间推移而“疍民化”,而南方的江海自然经济环境则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理想条件。此外,还有人仍从“疍”之释义入手,以为“疍”本作“但”,而“但”的本义是“袒”,即解开外衣,露出身体。该族本属“南方夷”,以捕捞水产品为生,世代浮于水上,赤露肌肤,故称“袒”。

2011年广东中山疍民文化学术探讨会上,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叶显恩提出,疍人先祖当为起源于夏商之际的河南丰县古亶水一带的宣人,历数朝变迁,“唐宋以降,始在岭南见诸载籍,且日益增多详备”。从文字记载看,疍民在唐代及以前居于陆上,至宋代后,未被汉化的部分则“依据水上,以舟为宅了”。暨南大学教授张晓辉则认为,“疍民源流较为复杂,虽漂流无常,但至少有相当部分自古是粤地土著”。华南师范大学詹坚固考究了“疍”作为族群名称的源起与变化,认为“‘疍’作为族群名称,应是在东汉后期出现”,且有专称和泛称两种含义;就源流来讲,“长江流域的疍民主要是今天土家、苗、瑶、侗等族的先民,宋代以后的岭南疍民则是古越族的后裔,两者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其实,上述新出见解均是从唐宋以后疍民地理分布的既成事实出发的,史书记载的四川、云贵地区的“疍民”究竟与之有无血统关系,古越之“但”与西南之“疍”到底是不是同一民族,仍未能做出使人信服的解释。反过来看,古籍中关于“疍”“但”活动的记述中,都未涉及崇蛇等习俗,是缺载失详还是别有缘故,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之,众多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已经使人如堕迷雾之中,加上专家学者从文字、考古、人类、史地等学科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又各执一端,要想在破解这一千古之谜上得到统一认识,几乎是不可能了。只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疍民应起源于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征服百越算起,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