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学方法

文献研究历来是人文学科的一项重要方法论。史料文献相对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各种民俗事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对于今天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通过阅读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把握研究对象的历史脉络及其研究情况,然后结合海南疍民及疍歌的基本情况进行思考。本书的研究将对有关疍歌的笔记、文史、地方志、论文等进行研读分析,并在有甄别的基础之上适当运用。

2.田野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以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本研究的重点是对海南疍歌进行探讨,田野调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海南疍民本身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识字水平不高,对于疍歌的传承只能靠口传心授,记载有疍歌的历史文献根本无处可寻。虽然政府和有关“非遗”机构对海南疍歌做了普查,但很少有歌谱的记录,从学术层面加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田野调查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方式是与传承人和当地文化管理人员谈话,看当地疍歌演唱人员表演。田野调查的全程都要观察并录音、录像、摄影。

3.谱例分析法

谱例分析法是音乐作品研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乐谱探究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等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获得研究结论。本书的乐谱都是在调研记录的演唱录音录像基础上记录整理的,这些乐谱和录音录像一样,是记录保存疍歌音乐的最重要的载体。本书论述疍歌的音乐特点、表演特点、风格特点等内容都是在反复分析所记录谱例的前提下完成的。

4.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程度、规模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发展趋势,以此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本书在调研中统计了疍歌歌手的年龄、职业、演唱曲目、学唱经历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得到疍歌歌手的年龄老化趋势、生计状况、疍歌的曲目状况等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法,可以将收集到的疍歌按内容、曲调、情感类别等分类统计,分析对比不同种类的歌曲,进而可以发现疍歌的风格及典型特点。

【注释】

[1]钟敬文:《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咸水歌》,见《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92页。

[2]谢云声编:《台湾情歌集》,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

[3]谢云声:《闽歌甲集》,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1928年。

[4]《民俗》第四十九、五十期刊载了李荫光搜集的《东莞童歌二首》,《民间文艺》第二期刊登了容肇祖的《东莞歌谣十首》。

[5]吴高梓:《社会学界》(第4卷),1930年6月。

[6]岭南社会研究所编:《沙南疍民调查报告》,岭南社会研究所,1934年。

[7]伍锐麟:《三水蛋民调查》,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8年。

[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509-511页。

[10]柳正明编:《中国传统民歌400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2页,第242页,第238页。

[11]莫日芬主编,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编:《广东沿海渔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年。

[12]《端州区曲艺志》编辑组编写,周国焘执笔:《肇庆市端州区曲艺志》,1995年。

[13]湛江市音乐工作者协会,湛江市群众艺术馆合编:《湛江民间音乐选集》,1987年。

[14]陈卓莹:《粤曲写唱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15]陈序经:《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178页。

[16]郭培源:《福永古文化考略》,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182-185页。

[17]叶春生等编著:《珠海民俗》,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年,第134-151页。

[18]东莞市政协编:《东莞风俗叙述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9-141页,第141-144页。

[19]蔡德全:《番禺咸水歌》,见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下卷》,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第165-167页。

[20]周榕:《阳江东平咸水歌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硕士学位论文,星海音乐学院,2011年。

[21]叶林:《渔歌——广东民歌海洋里的瑰宝》,载《音乐研究》,1982(1)。

[22]陈希:《广州咸水歌艺术形态及保护初探》,载《文化遗产》,2014(1)。

[23]杨艳:《东莞沙田疍民咸水歌探究》,载《音乐探索》,2014(1)。

[24]黄妙秋:《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

[25]黄妙秋:《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8(4)。

[26]吴霜,陈韵:《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北部湾多元音乐文化观的考察研究——以北海疍民传统婚礼的仪式歌为例》,载《艺术探索》,2011(4)。

[27]余添:《广西北海咸水歌阴柔美初探》,载《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3)。

[28]孙星群:《疍歌浅析》,载《中国音乐学》,1993(1)。

[29]吴竞龙:《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30]周大进:《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载《广东艺术》,2006(5)。

[31]朱玉萍:《咸水歌的涅槃之路:对中山“咸水歌”发展的忧与思》,载《神州民俗》,2009(5)。

[32]何薇:《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与发展》,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3]杨艳:《疍民的精神支柱——咸水歌》,载《大舞台》,2010(8)。

[34]林凤群:《浅论中山咸水歌的源流和发展》,载《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2)。

[35]傅宝荣:《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见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编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年。

[36]陈志明:《咸水歌研究——以北海外沙为例》,载《河池学院学报》,2011(6)。

[37]卫敬星:《广西北海咸水歌的风格特征与疍家文化变迁》,载《法制与社会》,2011(22)。

[38]吴宇,马少伟,李念,廖礼慧,等:《大众传媒下的北海疍家咸水歌的生存境况研究》,载《贺州学院学报》,2013(1)。

[39]符策超:《海南汉族民歌民谣》,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

[40]郑石喜编著:《疍家岁月》,北京:线装书局,2019年。

[41]刘锋:《海南疍家调的音乐形态与演唱特点——以陵水县新村港疍民聚居区为例,载《音乐创作》,2016(9)。

[42]冯建章:《疍家咸水歌称谓与曲调类型辨析》,中国音乐学,2019(2)。

[43]郭建民,赵世兰:《“乐”谈“疍民”——南海“水上民歌”音乐形态分析》,载《音乐生活》,2020(8)。

[44]冯建章:《三亚疍家咸水歌〈水仙花〉文化透析》,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7)。

[45]范秀玲,柯继红:《三亚咸水歌隐性文化空间研究——基于CCSX文化空间分析》,载《文艺争鸣》,2017(12)。

[46]张玲,黄桂玲:《海南咸水歌的嬗变及其原因分析》,载《南海学刊》,2017(2)。

[47]宋江东:《海南疍家咸水歌的传承现状与挖掘保护研究》,载《长江丛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