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符号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具有一定的符号功能和文化意义的,如:美声唱法具有西方(西欧)文化的符号意义,古琴音乐具有中国古代文人的符号意义,教堂圣歌具有基督教(或中世纪)的符号意义,黄梅戏具有徽文化的符号意义,摇滚乐具有年轻人叛逆的符号意义,等等。疍歌同样是疍民的符号之一,无论是“咸水歌”,还是“咕哩美”等,都已经成为疍民特有的民歌了,因为这些疍歌都是用疍家话唱的。据陵水新村镇70多岁的疍民郭世荣说,他们的祖辈在海上行船,遇见不认识的人时会用唱歌和对方打招呼,同时用唱歌来判断对方和自己族群关系的远近,如果自己唱的歌对方也能对唱,就证明对方和自己的关系近,如果对方对唱不上就说明关系远。
此外,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疍歌之所以能世代流传,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远非如此,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说从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民俗、地理及人类的本性等多方面,海南疍歌与两广疍歌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既具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和感染力,又体现了海洋文化或“水文化”的特点。
【注释】
[1]许桂香编著:《中国海洋风俗文化》,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182页。
[2]林有能,吴志良,胡波主编:《疍民文化研究》,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年,第370页。
[3]广东·东莞沙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编:《沙田咸水歌》,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9年,第230页。
[4]嘉靖《广东通志》第二十卷《民物志一》之《唐王勃广州寺碑》。
[5](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校注》(修订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第8页。
[6]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隆,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7]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是广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之一,属于弹词系统。流行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带。起源于明末,清代以后兴盛。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木鱼歌流行于晚明,到清代以后极为兴盛。
[8]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学家、学者。字锡鬯,号竹垞,又号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9]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
[10]蜑船:水上居民的船。“蜑”,近作“疍”。
[11]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协编:《昌江文史第7辑》,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政协,2002年,第158-160页。
[12]陈序经:《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189页。
[13]郑朝波:《固守教坛——陈序经的人生之路》,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第216页。
[14]梁云志,1943年出生,三亚市著名疍歌歌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疍歌代表性传承人,三亚市两河三岸文艺队负责人。
[15]易建阳:《悠悠咸水歌代代相传承》,载《海南日报》,2013年6月3日,第15版。
[16]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一)》,2009年,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