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加入装饰音

三、随意加入装饰音

疍歌的演唱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同的表演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在一首歌曲的演唱中,尽管曲调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演唱者可以在这首歌的基本曲调上随意地加入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倚音等装饰音,也可以把旋律拉伸或缩短。

在疍歌中,颤音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装饰音之一。颤音的表现也有随意性的一面,可根据演唱者的熟练程度和对技巧的控制能力来决定,比如演唱“1”这个音,有的人唱“121”“12121”“1212121”,还有些人能炫技性地唱成“1212121121”。

滑音是演唱疍歌常见的技法特点。在演唱疍歌尤其是演唱“叹家姐”等悲叹类的歌曲时,疍民歌手们常常在乐句或乐段末尾加上上滑音或下滑音,往往是下滑音居多。滑音的处理也有它的随意性,比如演唱结束在“”这个音时,有人可以下滑唱成“76”“6”“531”,还有人可以下滑唱成“17654321”等。这样,既增添了音乐的地方性特点,又加强了音乐的连贯性,使得音乐更有了抑扬顿挫之感。几乎每首歌曲的段落末尾都会在低音区延长,结束瞬间有简短的小三度“do-la”或纯四度“re-la”的叹息式下滑音。由于这种句尾的滑音使用,淡化了原来的调式调性,使调式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这与达斡尔族民歌中的“扎恩德勒”“乌钦”非常相像[1]。演唱时先要运用自然的声音,而后闭口用鼻音唱出,给人一种虚与实的对比变化,也增强了歌曲的肯定语气和终止感。

当句尾或无限延长音出现时,演唱者往往根据歌词内容或演唱情景,按自己气息的长短来进行拉音,少者拉个四拍左右,多者拉六拍,八拍也是常有的。有些甚至拉到观众鼓掌才停下,很好地起到了烘染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