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旋律曲调

第二节 旋律曲调

曲调一般包括两个基本要素:旋律线和节奏。旋律线是指音高的类似线条的伸展或起伏,节奏把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二者相互结合形成曲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会有代表自己音乐个性的旋律音调。这种个性化的旋律音调通常由若干具有特征进行的乐音以及相应的节奏形式结合构成,表达特定的内容,体现特有的风格,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4]。在歌曲中,不同的曲调往往决定了歌曲的体裁、风格等音乐特征。比较有代表性、传唱度较高的曲调,常常搭配不同的歌词,歌名也就因此不同。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不同曲名的歌曲都是同一个旋律的情况。当地人会将一些抒情优美、易于传唱的曲调填上不同的词,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歌曲歌名不一样但旋律相同的情况。

海南疍歌的音乐只是单旋律,没有发现多声部现象。音乐进行以五声音阶上下行二度、三度级进最为常见,有的曲调有四度、五度大跳。旋律时而婉转细腻,时而跌宕起伏,节奏悠长而富于歌唱性,具有南方音乐自然流畅、平稳婉转、含蓄细腻的风格特征。旋律的发展主要以变化重复或者以典型的节奏型来贯串全曲,不同段落的旋律既有变化又兼顾统一。

疍歌的歌曲数目数不胜数,但曲调并不多,疍民歌手往往依据几个基本的曲调在音乐的速度、表情和装饰音上做些改变。据郭世荣先生介绍,陵水疍歌的曲调有六个,分别是叹家姐、水仙花、古人头字目尾、白啰调、默耳诗调、咸水歌。而郭亚清[5]先生则认为疍歌有七个不同的曲调,分别是白啰调、咸水歌、家姐悲调、家姐喜调、水仙花、默耳诗调、咕哩美。

笔者在访谈和对比大量的录音后发现,陵水和三亚两地的咸水歌概念不同于两广,而是一种有着独自旋律特点的曲调,实际上就是白啰调。陵水地区的所谓咸水歌指的是白啰调,三亚地区的咸水歌更多指的是蛋歌的总称。比如歌曲《打鱼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