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歌基本情况
据梁云志先生介绍,三亚疍民人口11000人左右,大多生活在南边海渔村。语言是疍家话,疍家话是在粤语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疍歌基本上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
梁云志先生管理了6年的两河三岸文艺队,现有20多人,大都是休业居家的中老年人。他们喜欢唱疍歌,业余时间聚在一起唱歌,有时还受邀参加一些演出和庆典活动。
课题组成员林方吟(右一)和三亚市两河三岸文艺队部分成员
梁云志说疍歌的现状不容乐观,老传统在消失,现如今会唱疍歌的人也不多,年轻人不想唱,不想学,中年人中有一半不会唱。
应我们的要求,疍民们热情地为我们演唱了一首又一首疍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拜红词》《跑上高山看大海》《大海茫茫》《五更北斗》《咕哩美》《情歌》《旧社会的歌》《十八大新歌》《钓鱼人家》《水仙花》《十二月送人》《乜人五爷反五关》《摇篮曲》《十送情歌》《他去新洲十八年》《十二月排来》《情歌对唱》等。我们当场采录下了这一宝贵的资料,作为我们以后课题的研究材料。
越唱越开心,唱到最后,这群可爱的大叔大妈手舞足蹈,激情表演。我们还玩起了互动,我跟着疍民学起了疍歌,现学的两句,也唱了起来,特别有意思。这两句歌词,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钓鱼仔,钓鱼女,下海捕鱼养爹娘……看来,音乐可以传递快乐,快乐可以感染每个人。
在采录疍歌的时候,我们兵分两路,我和李若婕负责录歌,张巨斌院长到三亚市图书馆采访图书馆馆长王昌华。王昌华2012年以前任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长期从事群众艺术文化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媒体称为“‘非遗’守护者”,三亚市的“水上民歌”“非遗”项目就是在他的指导下挖掘整理的。
在三亚市图书馆馆长办公室,王昌华向张巨斌院长简要介绍了三亚疍民及疍歌的基本情况,并向他赠送了一套由三亚市图书馆主持编撰的《崖州民歌》(4本)。
一个上午的调研就这么忙忙碌碌、开开心心地度过了。简单的午饭后,来不及休息,经王昌华馆长的介绍,我们一行来到了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疍歌的挖掘、整理、申报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我们说明来意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热心地为我们介绍情况,并把他们申报时收集整理的一些疍歌视频拷贝给我们,里面有疍民婚庆时唱疍歌的场景,有一些娱乐活动唱疍歌的视频,还有一些比赛时唱疍歌的录像,这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了。
由于张巨斌院长还有要事在身,必须晚上8∶00赶到海口,我们一行人来不及吃晚饭,匆匆忙忙驱车返程。
这第一次的采访调研虽然时间紧,任务重,行程又匆忙,但是收获非常大,不仅初步了解了陵水、三亚两地疍民和疍歌的基本情况,挖掘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调研材料,采录了部分疍歌资料,还和当地疍歌传承人建立了联系,与疍民建立了友谊,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联系,还增加了两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此次调研,我感触很深,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本地人,之前对海南疍歌的了解、认知却如此之少,对海南岛上这块艺术瑰宝没有尽到音乐人的责任,更别说保护、传承和发扬了,深感愧疚。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有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怕晚,只怕我们不去做。经此一行,我们有了新的研究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