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陈序经.疍民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2]詹长智,吴皖民主编.海南疍家文化论丛——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文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5.

[3]吴水田.话说疍民文化[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4]马达,金世余,仲立斌编著.岭南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5]常辅棠主编.海之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6.

[6]陈铭枢总纂,曾蹇主编.海南岛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7]岭南社会研究所编.沙南疍民调查报告.岭南社会研究所,1934.

[8]伍锐麟.三水蛋民调查[M].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8.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10]柳正明编.中国传统民歌400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1]莫日芬主编,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编.广东沿海渔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12]陈卓莹.粤曲写唱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3]叶春生等编著.珠海民俗[M].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

[14]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下卷[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

[15]吴竞龙.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16]郑石喜编著.疍家岁月[M].北京:线装书局,2019.

[17]王俞春.海南移民史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8]田野编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冼星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19]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上卷[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

[20]唐侬麟主编,广西文史研究馆编.八桂香屑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21]黄妙秋.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22]符策超.海南汉族民歌民谣[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23]林有能,吴志良,胡波主编.疍民文化研究[M].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

[24]广东·东莞沙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编.沙田咸水歌[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9.

[25](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校注(修订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26]郑朝波.固守教坛——陈序经的人生之路[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

[27]许桂香编著.中国海洋风俗文化[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28]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一).2009.

[29]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0]赵全鹏.南海渔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1]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2]赖登明.歌曲作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3]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4]谢云声编.台湾情歌集[M].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

[35]谢云声.闽歌甲集[M].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1928.

[36]吴高梓.社会学界(第4卷)[M].1930.

[37]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二、论文类

[1]孙嘉昕.海南与广西疍家咸水歌保护与传承机制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21(4).

[2]申素样.海南疍民咸水歌中的海神崇拜[J].南海学刊,2020,6(4).

[3]郭建民,赵世兰.“乐”谈“疍民”——南海“水上民歌”音乐形态分析[J].音乐生活,2020(8).

[4]范增.浅谈珠江口地区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20(20).

[5]冯建章.三亚疍家咸水歌《水仙花》文化透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7).

[6]郭建民,赵世兰.话说“蛋民”——兼论南海“水上民歌”的历史叙事[J].音乐生活,2020(7).

[7]刘新中.海南岛的语言与方言[J].方言,2001(1).

[8]赵世兰,郭建民,陈锦霞.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疍家“水上民歌”文献整理与分析[J].音乐生活,2020(5).

[9]张玲.民国时期咸水歌的美学特点分析[J].长江丛刊,2020(13).

[10]陈锦霞,郭建民.地域文化视角下疍家“水上民歌”解读与分类[J].音乐生活,2020(4).

[11]黄妙秋.社会变迁中的两广疍家音乐文化[J].艺术探索,2015(1).

[12]伍秋洁.广西北海蛋家咸水歌的价值及其翻译效益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8).

[13]郭建民,赵世兰.关于疍家“水上民歌”名称与概念问题[J].音乐生活,2020(3).

[14]张玲.“主情思潮”影响下的明清时期咸水歌美学探析[J].北方文学,2020(5).

[15]花靖超.论海南疍家咸水歌的叙事主题与表现特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9).

[16]黄丽华.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中州大学学报,2019(4).

[17]宋江东.海南疍家传统民俗文化传播与旅游演艺产业互动研讨[J].产业创新研究,2019(6).

[18]吴启健.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歌研究综述——以北海咸水歌为例[J].民族音乐,2019(2).

[19]冯建章.疍家咸水歌称谓与曲调类型辨析[J].中国音乐学,2019(2).

[20]毛春洲.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海南疍民语言态度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

[21]连波.海南三亚疍家咸水歌调研[J].北方音乐,2019,39(3).

[22]宋江东.海南疍家咸水歌的传承现状与挖掘保护研究[J].长江丛刊,2018(35).

[23]李萍.从“他者”到“本土”——民国至今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变迁[J].中国音乐,2018(6).

[24]范秀玲,柯继红.三亚咸水歌隐性文化空间研究[J].文艺争鸣,2018(5).

[25]麻三山.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的传承传播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

[26]范秀玲,柯继红.三亚咸水歌隐性文化空间研究——基于CCSX文化空间分析[J].文艺争鸣,2017(12).

[27]吕俏莺.岭南地区咸水歌演唱特征[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28]张玲,黄桂玲.海南咸水歌的嬗变及其原因分析[J].南海学刊,2017,3(2).

[29]叶发青,米诚韵,谭小华,叶美余,黄良英.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7(10).

[30]管玉梅.论海南疍家文化[J].中外企业家,2017(10).

[31]刘锋.海南疍家调的音乐形态与演唱特点——以陵水县新村港疍民聚居区为例[J].音乐创作,2016(9).

[32]杨艳.东莞沙田咸水歌的历史变迁初探[J].音乐创作,2016(5).

[33]周俊.疍民仪式生活中的咸水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16(8).

[34]孙可人.论岭南地区咸水歌的音乐形态及风格特征[J].歌海,2016(2).

[35]周俊.三亚疍民咸水歌的社会功能研究[J].名作欣赏,2016(6).

[36]张春雨.咸水歌的艺术特点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1).

[37]吴水田,张楠.广州番禺咸水歌及其开发刍议[J].大舞台,2015(11).

[38]陈丽琴,李亚丽.论北海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9).

[39]卫敬星,李志艳.“海水精神”:北海疍家咸水歌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

[40]黄妙秋.语言人类学视阈下的两广疍歌研究[J].人民音乐,2014(2).

[41]李亚丽.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保护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42]杨艳.东莞沙田疍民咸水歌探究[J].音乐探索,2014(1).

[43]李小威.基于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岭南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以广州咸水歌为例[J].艺术教育,2013(11).

[44]吴水田,陈平平,萧苑婷.广州咸水歌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江苏商论,2013(5).

[45]吴宇,马少伟,李念,廖礼慧,等.大众传媒下的北海疍家咸水歌生存境况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3,29(1).

[46]李亚丽.北海咸水歌的传承现状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1).

[47]黄妙秋.两广白话疍歌叠唱结构特征分析[J].音乐创作,2013(5).

[48]林凤群.浅论中山咸水歌的源流和发展[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2).

[49]卫敬星.广西北海咸水歌的风格特征与疍家文化变迁[J].法制与社会,2011(22).

[50]周榕.阳江东平咸水歌艺术特征及演唱探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1.

[51]杨艳.疍民的精神支柱——咸水歌[J].大舞台,2010(8).

[52]陈江南.闽东疍民民歌同周边汉、畲音乐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53]黄妙秋.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8(4).

[54]阎根齐.论南海早期疍民的起源与文化特征[J].南海学刊,2015(3).

[55]何薇.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与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6]孙星群.疍歌浅析[J].中国音乐学,1993(1).

[57]朱玉萍.咸水歌的涅槃之路:对中山“咸水歌”发展的忧与思[J].神州民俗,2009(5).

[58]冯仁鸿.海口的疍家人[J].椰城,2008(9).

[59]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J].方言,1984(4).

[60]易建阳.悠悠咸水歌 代代相传承[N].海南日报,2013-06-03(15).

[61]陈丽琴.族群交往:壮剧生成与传承的文化生态[J].广西社会科学,2012(2).

[62]杨艳.东莞沙田疍民咸水歌探究[J].音乐探索,2014(1).

[63]吴霜,陈韵.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北部湾多元音乐文化观的考察研究——以北海疍民传统婚礼的仪式歌为例[J].艺术探索,2011(4).

[64]吴佳昱.达斡尔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