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民的地理分布

二、海南疍民的地理分布

目前,海南的疍民主要聚居在海口捕捞社区和白沙门社区,文昌清澜港和铺前港,陵水新村港,三亚藤海社区、榆海社区、南海社区,昌江海尾镇和新港社区等地区。他们依然操疍家话,但对海口话也较为熟练[10]。保平港、望楼港等地的疍民已与当地居民同化了。2014年5月,三亚疍家文化协会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对疍民人口做了粗略调查,数据显示有4万人以上,但是这一数字不十分准确[11]

海南疍民人口与分布情况表

据海口市捕捞社区的书记杨天喜和疍民张行利老人讲,社区的疍民来自福建莆田,20世纪80年代有110户,迄今已被同化为海口市民。最早住在新港码头附近的海面上(离盐灶很近),是不上岸的。出海捕鱼的传统作业地点在琼州海峡(都是海口周边的近海),东边到文昌的铺前,西面到澄迈老城附近的海域,也有到临高的。后来在海口盐灶上岸,1978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到现在的捕捞社区种田,但由于海水盐分大和疍民自身打鱼的特殊习惯,再者他们根本不会种田,所以,至今他们仍以打鱼或相关行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生产劳动方式。老人讲当时的张姓疍民有三个组,共计有700人左右,现在有1800人左右。捕捞村的疍民大姓主要有张、石、杨、黄等。家里还存放有手抄“族谱”,阳江、吴川等地尚有亲戚及祖坟,居琼已300多年了。

村里人主要讲疍家话,也讲海南话。村里疍民以前的户口本上,民族都是写“疍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申报的民族是“其他”。此前他们一直自认为是“疍族”,希望保留“疍族”身份获得少数民族政策优待。但90年代之后,政府要求改称为汉族。捕捞村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杨姓、郭姓、卢姓、石姓、吴姓、麦姓、许姓、黄姓等。此外,清朝乾隆年间,白沙门曾经是海口地区的繁荣海港,商业兴旺发达。白沙门下村是当时闽粤沿海疍民的聚居之地,其中刘、梁二姓原籍广东顺德,周、李二姓则从广东高州迁来,迄今不少老人仍操粤语系的疍家话。

据陵水新村的疍民郭世荣介绍,他们的祖上从广东沿海漂流到新村港,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新村港原为铜栖港,1933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新村镇,疍家人受到管制,才从海上逐渐移居到新村镇。目前当地疍民约有8000人,主要集中在海鹰村、海鸥村和海燕村三个村。这三个村的大姓主要有郭、陈、冯、梁、郑、黄、张等。1950年4月,新村镇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海改”运动,改新村镇为新村乡,疍家人当了乡党支部书记和乡长,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后,疍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捕鱼条件和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在岸上也盖起了自己的楼房。

三亚市河西区南滨海渔村的省级疍歌传承人梁云志说,三亚的疍民约有1.5万人,其祖上也是几百年前从广东迁居而来的,他们小时候说的就是粤语疍家话,他的孩子们主要说海南话,孙子们则主要说普通话。据三亚疍家人郑石喜2015年2月统计,三亚市疍家人有12303人,其中海棠区藤桥渔业大队318人,海棠区藤海社区居委会2870人,吉阳区红沙社区居委会1260人,天涯区南海社区居委会1375人,天涯区榆港社区居委会3120人,航运总公司第一、二分公司3360人。当地的大姓主要有梁、黎、黄、王、张、林、陈、李、冯等。

昌江海尾镇新港村也是疍民聚居的一个地方。据当地吴国辉老人讲,他们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有疍民604户,约1800人。他们村上的大姓是石、梁、黄、郭等。他们祖上是从广东江门迁居而来,现在和海南其他地方的语言、疍民习俗等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由于身份界定和识别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统计人数的差异。再者,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疍民也不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族群,疍民自我身份认同意识逐渐模糊,所以很难精确统计当下实际的疍民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