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伊尹发现商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经常有意向他提出一些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商汤向伊尹询问饭菜之事,伊尹借机向商汤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不宜翻来覆去,否则小鱼就全弄碎了。治理一个大国也一样,不要动辄扰民,来回折腾……”伊尹的话一下子让商汤脑洞大开,顿有相见恨晚之感,不久商汤便任命伊尹为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部落迅速崛起,最终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三千六百多年之后的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著名的论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说过这段话二十二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统率之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两个小故事颇值得玩味,人们为什么喜欢拿做菜、吃饭这类小事说事呢?做菜、吃饭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了,但是这些小事却常常深入浅出地揭示出天下大事的深刻道理,折射出一个伟大人物的非同寻常之处。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绚烂的七彩之光。本书撷取了毛泽东在餐桌上发生的五十几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毛泽东机智、勇敢的英雄气质;再现了毛泽东节约、简朴的生活态度;突出了毛泽东宽容、平和的工作作风;反映了毛泽东科学、客观的饮食习惯;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幽默、风趣的乐观主义精神……

现在我们的生活的确好了,餐桌上更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几千元一斤的长江刀鱼,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果子狸、“三吱菜”都成了人们口中的饕餮大餐,但是吃过了之后呢?在“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嚷嚷声之外,这些高大上的物质食粮似乎并没有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几千元一斤的长江刀鱼越吃越少濒临灭绝,果子狸吃出了令人谈之变色的“非典”,而“三吱菜”呢,不过是刚刚出生的晶莹剔透的小老鼠,听起来都让人觉得低级趣味。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地思考思考呢?我们是不是应该适时地抗拒一下舌尖的诱惑,改一改什么都敢往嘴里吃的陋习,提高一下自己的饮食品位呢?

中国餐饮享誉世界、独出心裁、花样翻新,中华美食是我们民族风格的具体体现,但是我们该扬弃的还是要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毛泽东学习的地方简直太多太多。

毛泽东对吃从来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在厨师向毛泽东推荐高级补品时,毛泽东说:“本人生来不高贵,故高贵之物不敢问津。”[2]但是面对普普通通的一日三餐,他却能总结出那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至理名言。

他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时有这样的论述:“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叫人,人跟动物就有这个区别。”[3]还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是要工作,要为人民服务。”[4]

毛泽东还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5]毛泽东又说:“饭是最好的中药。”[6]

毛泽东这些精彩的故事,这些闪光的语言,即使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掩卷深思。

希望这本书能引领你了解毛泽东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侧面,带给你值得思考的崭新空间。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热诚指导,同时参考了一些书籍、报纸杂志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杜忠明

2018年于大连

【注释】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7页。

[2]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326页。

[3]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344页。

[4]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344页。

[5]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337页。

[6]邸延生著:《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新华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