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视察灌县井福街激情如火
都江堰市原来的老名字叫灌县,在灌县的老城里,有一条曾经声名远扬的小巷——井福街。记忆之中,灌口镇的井福街是一条非常幽静的所在,窄窄的街巷铺满了碎石路,古色古香的白墙、灰瓦,稀稀落落的行人……如今,因为古城改建,井福街上的老建筑已经被拆得七零八碎,周围的一切和印象中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竟能从哪里寻找有关这条巷子的历史记忆呢?
五十多年前,在井福街上有一个“幸福餐厅”,这个餐厅绝对是灌口镇的地标建筑,名声响当当的,因为这里曾接待过一位大人物。那是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井福街的幸福餐厅请当地领导吃了一顿豆花回锅肉。那一天,毛泽东到灌县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天整个县城都沸腾起来了,人们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井福街,把井福街堵得水泄不通。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四川召开了一次会议,即成都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视察了灌县的都江堰。
3月21日上午10时许,几辆小轿车从成都金牛坝招待所驶出。温江地委第一书记宋文彬同灌县县委第一书记陈彬、县长王宝玉以及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等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灌县东门外观凤楼迎候毛泽东的到来。下午2点50分,毛泽东乘坐的汽车从成都方向驶来,停在二王庙后门,毛泽东微笑着从车中走下来,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把温江地区和灌县的同志向毛泽东一一做了介绍。毛泽东环顾四周后,对大家说:“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哟!”
春光明媚,望着野外遍地的金黄嫩绿,毛泽东显得极为高兴,川西坝子的肥沃富庶,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玉垒山上,都江堰工程一览无余,毛泽东举起望远镜向西北眺望,久久伫立不动。那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二十三年前,他还率领着一支疲惫饥饿的队伍在那里行进,还不知下一步到何处安身立足。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如今他已经是拥有六亿多人口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的领袖,而那个一度陷他于绝境的蒋委员长,已经“跑到一群海岛上去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人们看见他笑了,笑得很自豪。他已经创造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历史奇迹,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看完都江堰全景,毛泽东乘车驶进灌县离堆公园西侧的伏龙观,汹涌的江水直扑离堆,然后转身咆哮东去。毛泽东问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这里有多深?”张答:“有八公尺深。”“有没有人下去游过?”“没有”。毛泽东笑了,说:“我想下去。”众人顿时哑然。即使是说说而已,谁敢把伟大领袖的话当玩笑?万一此话当真,出了事谁能担待得起?这水能把漂木都卷下去啊!
也许毛泽东只是对“从没有人下去游过”这句话提出挑战,他对任何前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都抱有一种挑战的心理。接着他让大家把提着的心放下来,指着脚下的离堆问:“这岩会不会被水冲毁?”张建中缓过气来答:“不会,这是粒岩,很坚硬。”
“一百万年以后会不会?”众人再次哑然。事后人们反复琢磨领会,“认为这确实是个关系到川西平原安全,关系到子孙万代幸福的问题”,便用钢筋水泥对离堆进行了加固。
当天毛泽东说要在灌县用晚餐。小小的灌县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荣幸?县委领导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忙碌。他们根据掌握的毛泽东饮食习惯和口味特点,挑选厨师,筛选进餐地点,好不忙碌。经过实地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井福街上的一家小饭店比较合适,这家小饭店就是后来的“幸福餐厅”。小饭店紧挨县委,出口多,经过简单整修,可从后门直通县委。服务员则主要挑选表现好、年轻灵动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担任。
下午5点,一辆黑色轿车驶进了井福街,毛泽东身穿一套灰色中山装,从容地从轿车探出身子,在人们的簇拥下走进了那个紧挨县委的小饭店。刚刚入座,毛泽东掏出一盒“红锡包”香烟,给在座的各位每人一支。和国家主席毛泽东一起用餐,对县委领导来说还是第一次,总觉得有些紧张和不自然。毛泽东却很随和,看看大家,他诙谐地笑着说:“今天谁请客?”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说:“我请客!”温江地委第一书记宋文彬抢着说:“我请客。”县委第一书记陈彬、县长王宝玉同声说:“主席来灌县视察,应当我们请您!”
毛泽东哈哈大笑,说:“还是我请客吧。”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然后毛泽东问道:“你们四川啥子叫龙门阵?”灌县的程斗南引经据典做出回答,毛泽东听后很满意。就餐中,毛泽东还与陈彬、王宝玉拉起家常,问他们是哪里人、来这里是否习惯、有几个小孩等。还询问了全县人口、土地面积、群众吃大米还是吃苞谷等情况。
饭没吃完,整条街道早已经被闻讯而来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了,陪同人员提心吊胆。这时,“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喊声响彻整个灌县县城。大家兴奋地喊着,毛泽东频频走到窗口微笑着向群众招手致意,人们更加激动,伸长脖子,争相望着毛主席,高喊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群众情绪高涨,人人引颈踮脚,前拥后挤,热泪盈眶,万岁之声盖过咆哮的江流声……
遵照毛泽东的意见,这顿午餐非常简单,主菜是豆花和回锅肉。饭后,毛泽东接见了服务员和厨师张金良,并和他们一一握手,表示谢意,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为了永远记住毛泽东对灌县人民的关心和爱护,第二天晚上,莲花公社召开社员大会,一致要求将“莲花公社”更名为“幸福公社”;毛泽东经过的灌县城主街道东街,后来更名为“幸福路”;而毛泽东用餐的那个小饭店也自然被命名为“幸福饭店”了。[1]
其实毛泽东很少请人吃饭,尤其是晚年,请人吃饭的次数更少了。晚年的毛泽东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管家吴连登,毛泽东时而称他“同志”,时而称他“我那盏不灭的灯”。他比李讷小一岁,李讷至今见面仍口口声声叫他“叔叔”,就因为他与毛泽东是“同志”。吴连登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整整十二个春秋,直到1976年9月将这位领袖的遗体护送到毛主席纪念堂供人们瞻仰为止。在吴连登的记忆中,毛泽东其实很少请客,偶尔为之,几乎是清一色的民主人士和同窗好友,很少请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丰泽园开会到深夜,他会说:“今天会开晚了,我请大家吃饭——面条一碗。”不用说,这顿面条,毛泽东会坚持在他的伙食费里支出。[2]
这就是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注释】
[1]《都江堰有家“幸福餐厅”毛主席来这吃过回锅肉》,2011年6月3日《天府早报》。
[2]李敏等著:《真实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