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难倒费德林斯大林细说葡萄酒
莫斯科时间晚上6时,斯大林与毛泽东在克里姆林宫正式会面。毛泽东一跨进大门,斯大林首先迎上前来,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表示出非常友好的姿态。毛泽东也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斯大林的手。两位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领袖的手在刹那间紧紧地握在一起。
简短的寒暄之后,斯大林仔细端详着毛泽东,非常激动地说:“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真诚地祝愿你健康!”
毛泽东却说:“我是长期受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斯大林知道,毛泽东在发泄多年以来积郁在心头的不满。斯大林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说:“不,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是一般的公理。”
毛泽东与斯大林
斯大林的这句话把毛泽东要发泄的话挡了回去。于是谈话逐渐进入正题,内容海阔天空,从前线的军事情况谈到未来的经济建设。斯大林一直在揣摩毛泽东此行的意图和愿望。斯大林笑着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我们这次应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
毛泽东不卑不亢地说:“这次来,一是为你祝寿,二是看一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想看一看。”
毛泽东并没有说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斯大林按捺不住了,再次用探寻的口气问:“毛泽东先生,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当然要搞一个什么东西,但是依毛泽东的想法,这个东西最好由苏联方面提出来。所以,毛泽东用东方式的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口吻很酷地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斯大林面对毛泽东的回答彻底蒙圈,弄不懂什么东西既好看又好吃。师哲在翻译毛泽东这段话时特别做了一番解释:好看,就是形式好看,要做给世界上的人看,冠冕堂皇;好吃,就是有内容,有味道,实实在在。然而,苏联人仍然没有理解那是何物,全都目瞪口呆,贝利亚竟然失声笑了起来。
斯大林虽然不大理解东方人的幽默,但是他沉着冷静,仍然婉转地继续询问。毛泽东却不肯说明,因为毛泽东认为斯大林应该知道新中国需要什么,他应该主动提出帮助我们,不主动提出就说明还不够诚恳。毛泽东是想借此检验一下,斯大林在援助中国这个问题上是不是诚恳。
就这样,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第一次会晤,在留下这个有趣的悬念中结束。斯大林几次来探寻毛泽东的底牌,想弄明白那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毛泽东也期待再次与斯大林会晤,国内百废待兴,毛泽东不想在苏联耽搁太长时间。但是在没有弄明白毛泽东这个谜语的谜底之前,斯大林似乎不打算再与毛泽东会晤,毛泽东只好在等待中度过了四天时间。一直到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大寿,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庆祝大会,毛泽东才和斯大林再次会晤。这次会晤,斯大林仍然没有弄明白毛泽东所说的“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12月24日,斯大林和毛泽东开始正式会谈,地点设在克里姆林宫。虽然是正式会谈,却是在一种非常友好和轻松的气氛里进行,一边吃饭,一边饮酒,一边聊天,毛泽东真正品尝到了苏联人准备的“既好看又好吃”的俄罗斯大餐。
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坐在长桌的顶头,他们之间隔着翻译。中苏双方的官员都坐在各自领袖的一侧。桌子上摆设齐全:每个座位前都有餐具、高脚杯、小酒杯、矿泉水、几瓶格鲁吉亚纯葡萄酒,这是斯大林最爱喝的葡萄酒,还有温室里培育出来的新鲜蔬菜。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温室大棚,在严寒的冬季里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的确是享受。
在长桌的一头,有一个摆着各种美味佳肴的小桌。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的食物,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自助餐,苏联比我们先行了几十年而已,当时我们哪有自助餐啊!那时候这种进餐方式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件新鲜事。当时准备的菜肴并不是特别多,不像我们现在总是搞得那么丰盛、那么复杂,但是每一种食物都非常可口。室内没有服务人员,只有一名女侍者端来热菜,给毛泽东过目,然后送到小桌子上去。酒是自斟自酌,能饮多少就饮多少,这正好适合不擅饮酒的毛泽东。
白兰地酒瓶放在桌子正中,大家各自斟满了一杯白兰地,只有斯大林没有斟白兰地,在他的酒杯中是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混合物。在他的右侧放着两个酒瓶,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专供他一人饮用。
毛泽东不胜酒力,所以特别留意了斯大林手边的两瓶酒。毛泽东觉得,主人招待客人,不能把某一种佳肴或酒水据为己有而不让客人品尝,这不符合东方人的待客之道。毛泽东不知道这是东西方的差异,还是斯大林要表示一种什么意图。反正,毛泽东觉得斯大林是在那里摆架子。
坐在斯大林斜对面的贝利亚击了一下手掌,还用玻璃杯敲了敲桌子,就像我们眼下喝酒时“过电”一样,不过意思不大一样。我们用玻璃杯敲桌子“过电”,那是因为彼此距离太远,不方便碰杯,所以用“过电”代替。而贝利亚敲桌子则是表示:最隆重的时刻到来了!他用犀利的目光扫了大家一眼,看大家酒杯里都斟满了白兰地,他站了起来,讲了几句祝酒词,劝大家干杯。
在后来的几次会谈中,关于斯大林的葡萄酒还发生了一次有趣的花絮。
毛泽东小声问费德林,斯大林为什么把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混合到一起,而其他的同志为什么不这样做?费德林告诉毛泽东,这很难解释,这事最好问斯大林本人。毛泽东却认为问斯大林本人不太礼貌。
“你们在那儿秘密地小声谈什么,要背着谁?”斯大林见费德林和毛泽东小声交谈,明显有些不舒服。
“是这么回事……”费德林触电一般转过身来对斯大林说。
“是的,是有点事……”斯大林说。
费德林不敢再隐瞒了:“毛泽东同志问,您为什么把各种酒掺起来,而其他同志为什么不这样做?”
“那你为什么不问我呢?”斯大林的眼睛盯着费德林。
“请原谅,毛泽东坚持不要这样做,他认为这样问您有点不礼貌……”费德林有些吃力地解释。
“而你觉得在这儿应该听谁的呢?”斯大林打断费德林的话,略带狡黠地问,然后嘿嘿一笑,开始向毛泽东解释:“您知道,这是我早已形成的习惯。每一种葡萄酒,特别是格鲁吉亚葡萄酒都有自己的味道和香味。我用红白葡萄酒混合起来增加酒的味道,就像用草原上不同气味的香花扎成一个花束。”
毛泽东问:“那你喜欢什么酒呢,斯大林同志,是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
“我常饮白葡萄酒,”斯大林以陷入回忆的表情说,“但是,我相信红葡萄酒,我早就开始饮这种酒。还在流放时,得了一种伤寒病,一个狱中善良的医生悄悄地给我用少量的红葡萄酒,似乎是西班牙酒,从死亡边缘救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信,红葡萄酒可以药用。”
这场让费德林虚惊一场的插曲就这样在毛泽东的掩护下过去了。
毛泽东是哲学家和诗人,语言幽默而浪漫,斯大林更像语言学家,他追求的是咬文嚼字和逻辑的严谨性。但是,无论怎样,在大的原则趋同的基础上,经过几天的友好会谈,彼此增进了理解,渐渐的,斯大林弄明白了毛泽东所说的“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底牌亮开了,所以接下来就是签订协议的事了,就没有毛泽东什么事了,他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更多地了解一下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吃饭有时候比干巴巴的会谈效果更好,它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彼此的交流变得更融洽、更自然。[1]
【注释】
[1]文显堂、郑巧临编著:《毛泽东与外国首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8~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