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贤请客毛泽东买单
姚淑贤是天津人,父亲是一名铁路职工。1952年,姚淑贤初中毕业,由于当时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没有继续升学,便参加了工作。在卫生学校培训了一段之后,姚淑贤被分配到天津铁路卫生防疫站工作。1953年年初,领导同姚淑贤谈话,说专运处女同志少,专列上应该有医务人员,为首长卫生安全方面做些工作。就这样,姚淑贤被调到了铁道部专运处。当时姚淑贤还不满十八岁。专运处主要负责专列运输任务,处长由铁道部委派,专列的调度、备餐、安全检查、医疗服务等全套工作都由专运处负责。姚淑贤在医务组工作,组里一共有七八个人。
1953年11月的一天,专列处处长召集所有乘务人员开会,有四五十人。处长说:“我们要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既重要又光荣。全国人民把重担交给了我们,我们要用党性保证。”处长朝姚淑贤瞟了一眼。也许是随意一瞥,但是姚淑贤却心跳加快了,她仿佛有一种预感:我不久前刚刚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次是要考验我了吗?
处长还在那里讲着,宣布了各项纪律。还说执行这次任务的同志必须严守岗位,不准串车厢;要注意保密,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也不准往家里写信。
果然,姚淑贤这名新党员有幸被指派参加了这次服务行动,登上了专列,而且分配在一节软包车厢上。
那时的专列分大列和单包,大列有十几个车厢;又分为高级专列和一般专列。高级专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宾或中央五大书记,一般专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友好国家来访的各种团体及国内领导同志的集体活动。比如苏联红旗歌舞团来华访问或人大代表集体参观官厅水库都是乘坐一般专列。单包又是一种,只是一节车厢,挂在其他普通列车后,副总理及中央各部部长都是坐单包。比如林彪担任党中央副主席之前也是坐单包。至于中央副部长及省委副书记,便只能享受普通软卧的一个包厢了。
软包车厢的内部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客厅,厅内拥有桌椅、沙发,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各省时就在这里同省委领导谈话。车厢里有一个主房间,是首长卧室,内设浴池和厕所;还有一个副房间,由卫士长住;还有两个小房间,上下铺,分别由卫士和列车员住,里面也有公用厕所,这个厕所由首长之外的其他人共用。1958年以前使用的老式国产车还有个小会议室,后来换成了德国进口车,这个小会议室就没有了,但是客厅比旧车增大了许多。
按照纪律规定,客厅和首长休息的主房间服务人员是不能随便进出的,就是卫士长住的副房间及卫士住的小房间也是不叫不能去的。因此,随领导出行是一个既紧张又寂寞的旅程。
那次执行任务乘坐的列车是国产的,挂有两节软包车厢、七八节普通软卧车厢,前有行李车,后有乘务人员休息的硬卧车厢。列车停在车库里,大家就住在列车上,每天检查车辆、打扫卫生,等待了二十多天。其间,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还亲自来检查列车的准备工作。
12月的一天下午,大约是3点多钟,专列终于开出了车辆段,停在前门火车站。大家各自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也就是乘务室里,不许随便朝外张望。工夫不大,外面有汽车行驶的声音,似乎开来一串汽车,有不少人登上了列车。前后不足一分钟,专列便行驶起来了。
列车行进了一阵子,一位中等个儿、留背头、挺英俊的年轻人来到了姚淑贤的眼前,要了一壶开水。后来姚淑贤才知道,他叫李银桥,是毛泽东的卫士长。不久,又有两位很漂亮、英武的小伙子来要扑克牌。其实他们也感到旅途寂寞,要东西时便借机和姚淑贤多聊了几句,态度都很热情、很友好,甚至表现出一种亲近。那时姚淑贤刚满十八岁,适逢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呼声正在全国高涨,所以大家多接近、多交谈便也自然而然,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后来,这些英武的小伙子又邀请姚淑贤去打扑克,姚淑贤很高兴地同意了,大家就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开心地玩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大家很快就熟悉了。姚淑贤也知道了这些小伙子的名字,孙勇、张仙鹏、李家骥、马武义。
有一段时间,姚淑贤以为党和人民交给她的客人就是这几个小伙子,姚淑贤甚至想,这些人一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吧!
姚淑贤怎么也没想到,毛泽东坐在这个专列上。
入夜后,李银桥忽然问从主房间出来的张仙鹏:“房间多少度?”
张仙鹏说:“二十度。”
李银桥又问:“主席吃饭了没有?”
张仙鹏摇摇头:“他还在写。”说着,将一把铅笔放在桌子上,开始削铅笔。
姚淑贤心里怦然而动:主席?主席是谁?肯定是……
姚淑贤猜对了,但是她不敢说也不敢问。
姚淑贤兴奋得竟然一夜没有睡觉。感觉告诉她,主房间里的客人也一夜没有睡。因为常有年轻人进进出出的,一会儿换茶水,一会儿将烟灰缸拿出来倒掉……第二天吃过早饭,李银桥望着姚淑贤说:“你还没去看主席,应该有礼貌,应该见见主席。”
姚淑贤高兴得差点喊起来:我早就想见见了,做梦都想!
后来姚淑贤曾经说过:“就冲李银桥的这句话,我打心眼儿里感激这位卫士长。”
李银桥走进主房间,大概是向毛泽东汇报。很快他又出来了,微笑着向姚淑贤招手:“进来吧。”
姚淑贤怀着激动、幸福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那道门!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差点就张口喊“毛主席万岁”了。
这是姚淑贤第一次见毛泽东的经历。
姚淑贤胸膛起伏着,站在毛泽东面前。心里想向毛泽东问好,可是喉咙堵塞了一般,竟然说不出话来了。毛泽东伸出一只手,姚淑贤竟然愣愣地站在那里没有一点反应。
李银桥碰了姚淑贤一下,小姚才如梦初醒,抢上一步,用两只手握住毛泽东的手,顺势像女儿搀扶父亲一样扶毛泽东站稳。毛泽东的手很大很厚,姚淑贤的手显得太小了,用两只手才勉强握拢住毛泽东的一只手。毛泽东似乎问姚淑贤一句什么,小姚激动得一点都没听清。她有些急,眼前也变得模糊起来。她挤挤眼,求救一样去望李银桥。
李银桥说:“主席问你叫什么名字?”
“姚淑贤。”小姚的声音细微而颤抖。
毛泽东又问了一句什么,李银桥马上翻译:“主席问你哪里人,多大年纪。”
姚淑贤马上回答:“天津人,今年十八岁了。”
毛泽东讲话,湖南口音太重,李银桥不得不一直给姚淑贤当翻译。最初,小姚极度紧张,激动一过,她开始能认真辨听毛泽东的话了。于是,毛泽东笑了,轻轻拍着姚淑贤的手背说:“我的口音难懂,是吧?多听听习惯了就好了。”
从主房间退出来,小姚的脸上一直感觉有些蒸腾。她伸手去摸,湿漉漉的流遍了整个脸庞,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这时,车到济南了,专列驶入了飞机场。那里有专线,可以停车休息,毛泽东要休息了。
李银桥来劝小姚:“主席睡觉了,不会有什么事了,你也睡会儿吧。”
小姚还兴奋着呢,她摇头:“不困,我没有白天睡觉的习惯。”
李银桥说:“可你夜里没睡,白天还不补觉?”
小姚还是摇头:“真的,我一点也不困。”
李银桥又说:“专列还要走几天,总不能一直不睡吧?”
小姚张嘴差点问“去哪儿”,忽然想起这是违反纪律的,忙憋住问话,只是说:“没事,我年轻,能坚持。”
小姚就这样在兴奋中坚持两天三夜没睡觉,而且仍然精神抖擞,丝毫不困。专列在杭州停下了。毛泽东要下车,大概得知姚淑贤没睡觉,特意找到小姚的房间向她告别,并关心地对小姚说:“我们到了。你们辛苦了,好好休息休息,睡个好觉。谢谢!”
……
这就是姚淑贤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全部经过。
一次出车归来不久,上级又调姚淑贤回到了铁路防疫站工作。毛泽东乘车时发现小姚不在了,便问和小姚在一起的李凤荣:“小姚病了吗?”李凤荣说:“她调走了,回防疫站工作去了。”毛泽东沉默片刻,说:“你回去代我向小姚问好。”
再出车时,毛泽东给小姚写了一封短信,祝小姚: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李凤荣说:“我们有纪律,不能带字下车。”
毛泽东想了想,说:“算了,那就烧了吧。”
不久,毛泽东对专运处王副处长说:“小姚在我这里工作多年,熟悉了,还是叫她回这里工作吧。”
这样,姚淑贤很快又回到了专列上,继续工作在毛泽东身边,而且马上就随专列出发了。姚淑贤虽然离开专列有几个月的时间,感觉上却像几年十几年似的。但是见到毛主席她依然毫无拘束,像久别的女儿见到父亲一般,真诚、亲切。
“主席!”刚看到毛泽东的身影,姚淑贤迅速地跑了过去。
毛泽东一把握住小姚的手说:“你又回来了。听说你回来我很高兴。身体好吗?”
“好。”姚淑贤一边说一边用力点头,眼睛有点湿润。
“在外面搞什么工作了?”
“在防疫站上班,职工们有些小病小灾的都是我们治疗。”
“好,那好。多接触接触工人同志好。”毛泽东频频点头,指指小姚和李凤荣,“为了欢迎你,晚饭请你们两位到我这里一块吃。”
晚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仍然是掺了芋头的红糙米,两盘炒菜,两个小碟:红辣椒和酱豆腐。但是,小姚和李凤荣吃得非常香。毛泽东也吃得很香,可以用“风卷残云”来形容,姚淑贤还没吃完半碗饭呢,毛泽东已经把碗里的米粒一个不剩地扒拉干净了。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熟悉的工作,熟悉的乘客,熟悉的旅途生活,这让小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情绪很高。毛泽东工作之余,让小姚唱一次河北小调,这曲河北小调毛泽东已经听过无数次了,但是他百听不厌。
姚淑贤早已经熟悉这里的工作项目了,她无须人招呼,已经能主动独立地帮毛泽东调整房间温度,搞点小服务什么的了。毛泽东从书桌后坐直身,望着姚淑贤问:“快到你家了吧?”
小姚朝窗外望望,说:“再过半小时就能到天津。”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立起身,活动一下两臂和腰肢,踱入客厅,一边问:“你是天津人,天津有什么特产?”
“大麻花。”
“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更有名。狗不理……怎么叫了狗不理?”
“发明这种包子的老板一定很精呗,谁不吃他的包子他就骂了谁呀!”小姚猜测着回答。
“那么我们还是不要找挨骂。”毛泽东呵呵笑着,目光扫过卫士们说,“今天小姚请客,大家吃狗不理包子!”
卫士们哄起来:“好啊,小姚请客?”
“愿意不愿意请呀?”毛泽东笑着问小姚。
“请就请。”小姚也笑。
“我们人可不少啊!”毛泽东用手一比画,意思包括了所有车上人。“谁叫你是天津人呢。你的工资是多少啊?”
“工资不多嘛,请一次客还是够的。”小姚说。
“好,今天小姚请客。”毛泽东认真地说。小姚也认真起来,红着脸就要掏钱。可是毛泽东拦住了,对管理员小张说:“钱嘛,还是我来掏。这叫吃大户。”
小姚仍然虚张声势地还要掏钱,但心里有数:主席是绝不会让我掏腰包的。
车到天津,果然上了狗不理包子。毛泽东问管理员小张:“交钱了没有?”
“交了。”小张出示发票请毛泽东过目。
“那好,大家统统去餐车。”
在餐车坐好,包子浓郁的香味已经弥漫了整个车厢。毛泽东用筷子指指小姚:“今天是小姚请客。”接着又诙谐地点一下头说:“我掏钱。”
大家哄然大笑。毛泽东带头咬一口包子,说:“狗不理啊,快吃,不吃就挨骂。”
笑声中,大家的筷子争抢着伸向盘子。[1]
【注释】
[1]杜忠明编著:《毛泽东当红娘的故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48~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