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娘调制“四星望月”毛泽东口占妙语连珠

刘大娘调制“四星望月”毛泽东口占妙语连珠

1930年秋天,毛泽东到兴国县的长冈乡作农村调查。长冈乡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北郊,被毛泽东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乡。村中的刘大娘老早就盼着毛委员的到来,得知毛委员到来的消息,争着请毛委员到家里吃饭。刘大娘用猪肉片蘸上米粉,下垫芋头片,拌之以酱油、辣椒粉、蒜头瓣等调料,然后分别盛在四个盘子里,三个小盘放在下层,上面叠放一个大盘,一起放在蒸笼里蒸。这是当地人最爱吃的拿手好菜。菜做好了,便请毛委员入席。

毛泽东上桌后,刘大娘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四个盘子。毛泽东见这大盘叠小盘的样式很新鲜,拿起筷子一尝,味道也极为鲜美,便问在座的各位:“这菜叫什么名字啊?”孙大爷说这里世世代代只会做,却叫不出名字。陪同前来的乡干部马上插嘴请毛委员为这道菜取个名字。毛泽东嘴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面对这热情的招待、殷切的期望、奇特的制作、绝佳的美味……毛泽东文思泉涌,忙说:“好说,好说,那我就为这菜撰副对联吧:上盘下盘,盘叠盘,猪肉、米粉、芋头片,盘盘装好菜;主料配料,料拌料,酱油、辣椒、蒜头瓣,料料出佳肴。横批是‘四星望月’。”

毛泽东出口成章,在场的群众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齐声赞好,连称“好联!好联!”“‘四星望月’,好菜!好菜!”从此“四星望月”的菜名便在兴国传开了,成了兴国人待客的一道美味。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烹调技术更是国粹。毛泽东将二者无比高妙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恰当地发掘和运用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增添无尽的风采。

在这副对联里,上联和下联将这道菜的制作形式、方法、原料一并概括入联,一副对联就是一道详尽的菜谱,岂不妙哉?由于当时毛泽东考虑到对联的接受群体,所以对联采用的都是口语形式,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很合群众的口味,易于流传。语言幽默风趣,可谓菜谱佳联中的上品。菜因对联而名,联以佳肴而美,相得益彰。[1]

【注释】

[1]杜忠明著:《毛泽东对联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5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