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畅谈黑格尔门德斯品尝剁辣椒

毛泽东畅谈黑格尔门德斯品尝剁辣椒

195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盛大节日,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其间邀请了五千多位外宾来华参加这个盛典,很多外国友人怀着一腔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希望一睹伟人的风采,留下了无数有趣的佳话。

其中,巴西哲学家门德斯与毛泽东的会面值得一提。周而复在《往事回首录》第九章里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但是没有说明确切的时间。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0月5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了巴西等拉美国家共产党代表团,毛泽东与门德斯的会见是不是这一天,尚难确定。

门德斯熟读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所以慕名而来,专程拜谒,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会客厅接见了他。当时周而复任国务院对外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后来又升为副会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对外文化委员会的常务主管,凡是国际上知名人物民间访问要求毛泽东接见的都由他陪同。

原定的接见时间并不长,但是,哲学家碰到哲学家,就像酒逢知己、棋逢对手一样,话匣子打开了就一发而不可收。毛泽东畅谈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不是礼仪性的访问,而是两位哲学家的学术讨论,谈起来就远远超过了预定的时间。可能是毛泽东感觉到了饥饿感,他揿动了茶几上的响铃,秘书走了进来,毛泽东很干脆地说:“准备饭菜,留客人吃饭。”

秘书应声,准备立即通知厨房,毛泽东又补充道:“不要让客人饿肚子。”

“知道了。”秘书说。

毛泽东再说:“也不要让我饿肚子……”

“知道了。”秘书说。

毛泽东最后说:“请客吃饭,别管什么清规戒律!”

“明白了。”秘书走了出去。

“清规戒律”是指什么而言呢?原来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保健人员担心毛泽东吸收过多脂肪,影响健康,一般是有所限制的,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清规戒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回当然要破戒了。

不一会儿,秘书进来报告,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毛泽东说:“肚子叫了,闹革命了,该吃晚饭的时候了。”毛泽东陪客人一同走进餐厅,在主位坐下,让外宾坐在他右边,让周而复坐在他左边,译员坐在他对面。毛泽东指着桌上的几样菜说:“今天晚上也没有好饭好菜招待客人,但是保证可以吃饱,不要客气,随便吃点。”

桌上的菜分别是湖南腊味、炒虾仁、素炒干贝、鱼香肉丝、醋熘鱼片、红烧狮子头、鱼头豆腐汤、冬菇白菜、红烧肉,最后这道红烧肉放在了毛泽东面前,紧靠这道菜还有一大盘红艳艳的湖南剁辣椒,算是毛泽东的特供。这种剁辣椒是湖南风味,最值得一提。它是用新鲜的五爪朝天椒做原料,手工剁碎之后,加入一些盐、料酒、姜末、蒜末腌渍而成,又辣、又鲜、又脆,放在质量极好的双釉习水坛子里可以保存一年。现在商家制成罐头的“剁辣椒”,里面不仅加了防腐添加剂(安息香酸钠),而且做工粗糙,已经风味全失了。那时毛泽东吃的剁辣椒,显然是自制的,香味之中略带鲜味。

毛泽东敬客人酒以后,又敬腊味和虾仁,并向客人详细介绍湖南的腊味:“这腊味是我们湖南菜。湖南几乎每家都有腊味,我说的‘几乎每家’不完全确切,应该说几乎每个有钱人家都有腊味;如果贫无立锥之地,日愁三餐,夜愁一宿,饭都吃不上,就谈不上腊味了。”

“那倒是的,要先有饭吃,才能谈到菜。”客人附和。

“这个”,毛泽东夹了一筷子的红辣椒送到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湖南有钱人家和贫穷人家都喜欢吃,不吃点辣椒,仿佛什么菜也没有味道。”

周而复插了一嘴:“南美洲一些国家的人,也有喜欢吃辣椒的,巴西有一种辣椒,非常小,和四川朝天椒差不多,我访问巴西的时候,尝过这种小辣椒,只尝了一点,浑身都出汗了。”其实,周而复所说的巴西辣椒,我国海南省也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我们叫米椒,生吃的,极辣,又叫断肠椒,吃多了可以把肠子辣断,不过是极言其辣的一种夸张说法而已。

“看来,你没有吃辣椒的习惯,这要锻炼。”毛泽东指着周而复摆起了自己的辣椒经,“我小的时候,最初开始吃辣椒也怕辣,不敢吃,一点一点吃,慢慢就习惯了。到后来,不但不怕辣了,还怕不辣哩。”

客人见毛泽东不断夹辣椒往嘴里送,钦佩地说:“主席先生真能吃辣椒,就我所接触过的各国领导人当中,您是最能吃辣椒的,一点也不怕辣!”

“你说的对,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们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毛泽东又夹了一筷子辣椒往嘴里送,津津有味地说着,津津有味地吃着。

门德斯听了翻译的解说,对汉语的精妙尤其佩服:“主席先生妙喻,把‘怕’字的位置一颠倒,就可以看出三省人对辣椒的不同态度,言简而意赅。”

毛泽东夹了筷子鱼香肉丝送给客人,说:“你尝尝这道菜,有点辣,不是很辣。”

客人尝尝,赞赏地说:“味道又鲜又辣,但不太辣。秘鲁也有一些人喜欢吃辣椒,有的吃得很厉害,不怕辣。”

毛泽东对辣椒的确有深入的研究,他马上总结道:“吃辣椒三种态度,表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一般地说,寒带和热带的人喜欢吃辣椒,但我要补充一句,凡是喜欢吃辣椒的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革命的,就我们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当然也包括八路军、解放军在内,四川人、湖南人、江西人最多,现在的高级干部也大半是这三个省的人。所以我说,喜欢吃辣椒的人大半是革命的。”毛泽东说到这儿,自己笑了笑,当然这是一种毛氏幽默。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喜欢吃辣椒吧?”客人也适时地调侃了一下。

“我没有做过调查,没有发言权。听说,德国人也有喜欢吃辣椒的,他们两人可能也吃辣椒,喜欢吃辣椒,或者喜欢吃类似辣椒的东西,如芥末一类。”

毛泽东夹一块红烧肉送到客人面前,转了话题,说:“你尝尝这红烧肉,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

客人尝了,赞不绝口:“这道菜油而不腻,香甜隽永,吃下肚去,感到浑身舒畅,妙极了!”

毛泽东指着眼前的红烧肉说:“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有人却不赞成我吃,认为脂肪太多,对身体健康不利,不让我天天吃,只同意隔几天吃一回,解解馋。这是清规戒律。革命者,对帝国主义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综合消化,转化为大便,排泄出去,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怕什么!”

“主席先生综合消化能力强,这样健康的身体是少见的……”客人用筷子夹了一些红辣椒送到嘴里,品尝了一下,说:“这辣椒很辣,但是味道很好,里面是不是放了什么作料?”

“没有,只是用盐腌了一下。”

“好吃。”客人又夹了一筷子辣椒吃。

“可以说,我们志同道合,不仅在哲学观点上接近,在饮食习惯方面也在靠拢。秘鲁和中国虽然距离万里之遥,正像唐朝诗人王勃所说的那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时间在两位哲学家谈笑风生中悄悄流逝,已经很晚了,客人向毛泽东告别。毛泽东的兴趣特别浓,心情十分愉快,亲自把客人送到门口,握手告别。

月色阑珊,万籁俱寂,长安街上行人稀少,已是午夜时分了。

毛泽东单独接见一位外宾,而且不是国家领导人,畅谈这么久的时间,纵横古今,口吐莲花,而且共进晚餐,精神如此愉快,这是少有的,岂止是少有,简直就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毛泽东遇到有人与他讨论哲学的机会,并且将哲学、革命、吃饭、辣椒来了一个一勺烩,并趁此机会饱啖一餐红烧肉、剁辣椒,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1]

【注释】

[1]周而复:《往事回首录》,《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第97~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