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尝“赫鲁晓夫”“古拉希”发源布达佩斯
1962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的厨师周福明陪毛泽东吃饭,那时候我国的经济状况已经稍有了一些好转,毛泽东的饭桌上终于又可以见到肉星了。那天厨师为毛泽东做了一道咖哩牛肉,也就是把牛肉炖烂了,土豆炸熟了,再同时放到锅里用咖喱粉来个一勺烩,做法并不复杂。
那天因为有周福明陪毛泽东一起吃,所以饭菜在量上比平时大了一些。周福明用竹提篮一次没有装下,所以就分成了两次。第一趟把米饭、玉米和小菜端上了桌。当时,主席还躺在床上看书,周福明招呼毛泽东起来用餐,然后又去厨房把主菜和汤端上来。周福明从厨房回来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坐在了床边的小餐桌上。
周福明把竹篮子里面的盘子一一摆放到桌子上,那盘红黄混杂的咖喱牛肉也摆到了桌子上。毛泽东一眼就盯上了那盘咖喱牛肉,他用手指着那盘菜风趣地说:“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我们先来享受。”
还没等周福明坐稳,毛泽东就给周师傅夹了一筷子咖喱牛肉:“来,小周,先吃‘赫鲁晓夫’。”
周福明被毛泽东的幽默逗笑了。毛泽东见小周师傅笑了,自己也笑了起来。周师傅也夹了一些咖喱牛肉放到毛泽东的碗里:“主席,您也先吃‘赫鲁晓夫’。”[1]
年纪大一些的人应该还记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思想意识论战时期,在报刊上经常看到批判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这里面是有典故的,说来话长。
2013年4月16日的《大公报》上有前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的一段回忆:1958年三四月份,我从卡拉奇回北京参加新华社西亚北非分社会议。当时新华社派驻国外的记者很少,主要是在苏联、东欧和东南亚、西亚以及北非一些国家。一天傍晚,大家吃过晚饭后等着看电影,参考消息编辑部的两个编辑找到我们,说刚收到赫鲁晓夫访问匈牙利的几条消息,赫鲁晓夫在一次群众集会上的讲话中说,到了共产主义,你们都可以吃“古拉希”了。“古拉希”是匈牙利有名的佳肴,如何译成中文呢?如果直译为“古拉希(GULASCH)”,中国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译音后面加上括弧注译,又嫌文字太长。到过苏联、东欧的记者吃过这道菜,也知道这个词,说不过是土豆烧牛肉罢了。后来,几个编辑经过商量决定就译为“土豆烧牛肉”。
原来,赫鲁晓夫同志当年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吃了一顿美味的“古拉希”,肯定是吃高兴了,后来脑洞一开,在布达佩斯的群众大会上演讲,就顺嘴说出了“到了共产主义,匈牙利就经常可以吃土豆烧牛肉了”这种雷人的名言。当然,这不过是赫鲁晓夫取悦匈牙利人的玩笑之词而已,并不是说共产主义的标准,就是大家都能吃上“古拉希”。然而,当时正值中苏论战十分激烈之际,一些秀才看到《参考消息》上登载的“土豆烧牛肉”,于是就借题发挥,“土豆烧牛肉”成了我们调侃这位苏共总书记的专有名词了。
其实,匈牙利这道普通的家常菜,引来的是是非非还远不止这些。1958年,中国搞“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塔斯社记者将这种情况向赫鲁晓夫做了汇报,或许是赫鲁晓夫对土豆烧牛肉情有独钟吧,就说了一句风凉话:中国的共产主义原来是大锅清水汤,苏联要搞共产主义,起码是土豆烧牛肉。
中国绝对是饮食大国,东南西北聚集着那么多各具特色的美食,上档次的八大菜系、满汉全席,随便端上来几道菜都会对你的舌尖构成极大的诱惑,怎么能输给苏联老毛子那道老是喋喋不休挂在嘴上的土豆烧牛肉呢?1965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其中就有了这么几句:“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算是对赫鲁晓夫在1958年与英美签署的美英苏条约,以及“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风凉话的一种回应了。
其实“古拉希”这道名菜,欧洲人基本都知道,而且都吃过。在德国的大城市里,就有一家或几家匈牙利饭店,其中有的干脆饭店的名字就叫“古拉希”,而且德国饭店也供应这种美食。
“古拉希”的做法很简单,把上等牛肉和土豆装在陶器罐子里,加上红辣椒和其他调料,在文火上炖得烂烂的,汁水也浓浓的,很像我们平时做的土豆炖牛肉。“古拉希”来自马扎尔语“香草”(gulya)一词。除了其发源地匈牙利外,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也将撒上辣椒粉的肉类菜肴统称为“古拉希”,这种菜还被匈牙利移民带到了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成为餐馆里的常见菜,并在二战后被中欧犹太移民带到了以色列。随着“古拉希”这种美食的不断传播,也被各地不断改进,出现了多种风味不同的做法。最正宗的古拉希是使用大量红辣椒粉和大蒜调制的肉汤炖肉,然后加上土豆块或面条;第二种是用肉和切碎的洋葱、胡萝卜、西红柿、欧洲防风草、大蒜、芫荽籽和葡萄酒烹制,然后用酸奶油或蛋黄勾芡,这是一道味道浓郁的佳肴;还有第三种,这第三种口味比较清淡,使用的原料有肉、蘑菇、奶油、大米、豌豆和其他蔬菜(有时甚至还加上苹果和浆果);最可口的是“塞克勒古拉希”(Gulyas a la Szekely),一种特兰西瓦尼亚地方口味的土豆牛肉浓汤,使用的是各种肉类、香肠、酸奶油、辣椒粉和卷心菜。
制作“古拉希”的肉其实不一定是牛肉,也可以用猪肉、羊肉和野猪肉,但最常用的还是牛腿肉和牛肩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党卫军第二“帝国”装甲师一位名叫弗里德里希·胡克的士兵回忆1945年3月底向奥地利撤退时吃到的匈牙利伙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3月底的时候大部队开始向维也纳方向撤退……我饿极了……有一天大伙经过一支匈牙利部队,那时正是开饭时间,匈牙利人在供应食物。我停下卡车,情不自禁地把鼻子探了出去。这是多么美妙的气味啊!我留下一个卫兵看着卡车,带着其他战友加入了战地炊事车前匈牙利人排成的长队中。炊事员在我们的饭盒里舀了满满的土豆、卷心菜、肉和一根火红的香肠,里面撒了红辣椒粉和胡椒粉,炖得像火一样烫,我们还得到了一杯酒。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到真正的古拉希。这顿饭像在我身体里从头到脚升起了一团火……”
做“古拉希”必不可少的原料是辣椒粉,这种原产于美洲的调味品可能是在17世纪时由奥斯曼土耳其人从印度传来的。最初辣椒被匈牙利人称为“异教徒的胡椒”,由于属于龙葵科而被认为有毒不宜食用,只是种在上流社会的庭院里当作观赏植物。但是对穷人来说,辣椒却是经济又实用的调料,特别是用猪油炸的时候更是香味扑鼻。此外,当时的人还认为辣椒编制的花环和辣椒粉可以驱逐吸血鬼。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辣椒终于广泛地应用在匈牙利菜肴中,并堂而皇之地摆在从总统到农民的餐桌上。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平坦而肥沃的匈牙利大平原上成长出来的匈牙利辣椒,不论是甜的还是辣的,都别具风味。
一道土豆烧牛肉扯出了这么多闲话,就此打住。
【注释】
[1]顾奎琴主编:《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