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初尝红烧肉杨起云操办“八大碗”

毛泽东初尝红烧肉杨起云操办“八大碗”

毛泽东爱吃红烧肉这件事似乎没有人不知道,但是你知道这事的缘由吗?毛泽东爱吃这一口,还要从1914年毛泽东进湖南第一师范那时候说起呢。据毛泽东同班同学周世钊和蒋竹如回忆,该校每个星期六都要给学生“打牙祭”,这一天必吃红烧肉。全国各地的红烧肉大致相同,但是各地也有各自的特色。湘潭的红烧肉用湘潭老抽(酱油)加冰糖、料酒、大茴(八角)慢火煨成,猪肉要带皮的“五花三层”,八人一桌,足有四斤肉。从那时起,毛泽东就爱上了这一口。[1]

但是投身革命之后,生活异常艰苦,很多时候吃饭都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还上哪儿去吃美味的红烧肉呢?到了延安之后,条件稍稍有所改善,有一段文字记录了毛泽东吃陕北红烧肉的故事。[2]

那是1939年元旦之后,警卫二连调到了毛泽东身边,负责毛泽东的警卫工作。那时候延安的经济还非常困难,快过春节的时候,毛泽东的炊事员杀了一口猪,毛泽东亲口吩咐管理员拿半爿猪去慰劳警卫二连,还特意给警卫二连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

那时候半爿猪可不是闹着玩的,平时连个肉星都见不到,突然一下子来了半爿猪,那还了得?二连的战士们非常感动。主席给咱们送来了半爿猪,那么二连怎么回报主席呢?大家一商量,干脆过春节的时候请主席来吃一顿!由指导员张吉厚出面去请毛泽东。

春节那一天,张吉厚来到毛泽东的窑洞,说明了二连战士的心意。

毛泽东笑了:“饭我就不吃了,谢谢你们的好意。你回去跟大家讲清楚。”

大家为什么让张吉厚去请毛泽东呢?因为张吉厚比较善于言谈。他说:“主席,全连干部战士推举我来请你,你不去我交代不了啊!”

“哟,看来你是下命令了?”毛泽东说,“那不去不行了,你就请了我一个?”

“就请你一个。”

“还有其他人吗?”

“没有。”

“那我再推荐几个人行不行啊?”

“行啊!”

“周恩来、任弼时……好,就这样说定了,往下通知。”毛泽东终于答应了张吉厚的邀请。

虽然请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几个贵客,但是连队里其实并没有专职的炊事员,也没有什么人会做菜。连长惠金贤临时指定三排长杨起云负责做饭。杨起云按照陕北人的习惯摆了一桌“八大碗”,陕北的“八大碗”有“软八碗”和“硬八碗”之分,其中“软八碗”由四碗荤菜和四碗素菜组成,而“硬八碗”则由八大碗荤菜组成,其中包括酥鸡、丸子、炖羊肉、烧肉等等,这些都是延安的传统美食精华。按照当时延安的经济情况,二连是不可能拿出“硬八碗”的,根本没那么多品种的肉,估计弄个“软八碗”都勉为其难。但是,杨起云的“八大碗”有一碗烧肉还真的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陕北的红烧肉与湘味的红烧肉又有不同,但见整碗都是大肥肉块,一块肉就有一两多,足有拳头大的红烧肉八大块装满了一大碗,大概是取个吉利吧。毛泽东望着碗里的大块红烧肉吃惊地问:“你们陕北就这么会餐,这大肉块子谁能吃得了?”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

惠金贤说:“咱们在陕北,当然要按照陕北的习惯来了。”

“那你带个头,先吃一块。”毛泽东说。

“我吃肉不行。”惠金贤说,“我给你找个人。”

毛泽东用筷子夹了夹,还是没敢尝试,笑着问:“这是谁的杰作?”

“杨排长做的。”惠金贤回答。

毛泽东说:“那请他先吃。”

杨起云会做肉,也能吃肉。他拿起筷子夹一块大肉放进嘴里,三口两口就咽到了肚里。杨起云一连吃了两块,毛泽东竟然为杨起云鼓起掌来,“你真行。”

惠金贤说:“主席你也吃一点。”

毛泽东看着那腻人的大块红烧肉,还是有些犹豫,说:“分成几块,几个人吃行不行?”

惠金贤说:“行啊!”

毛泽东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夹了一小块,先用舌头舔了舔,感觉味道还不错,又尝试着咬了一大口,顿觉齿颊生香。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吃红烧肉的最早记录。

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吃的虽然都叫红烧肉,其实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的厨师手艺,红烧肉的风味有很大变化。

韶山的红烧肉又与延安不同。据毛泽东的侄女毛小青讲,正宗的韶山红烧肉应该是五花肉和红薯一起烧制的,这种做法与其他各地的红烧肉都是不同的,风味独具。其做法是先把红薯切块过油,硬皮,然后将五花肉腌制好,过油,最后将肉与红薯放在一起,红薯在下,肉在上,慢火炖熟。这种方法烧制的红烧肉颜色诱人,鲜嫩可口,油而不腻,咸中带甜。

韶山属于山区,除了水田,山坡的很多沙地都适合种红薯,红薯的产量很高,既可当主食又可当副食。以前这里生活艰苦,老百姓平时难得吃上一点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但是毕竟肉也不多,于是就想出了这种办法。红薯和红烧肉放在一起颜色相近,乍一看一大锅,既有面子又能吃得饱。而且这种做法从营养学上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二者搭配使口感更佳;其次,避免了单纯吃红烧肉过于油腻的不足;第三,红薯本身也富含营养。[3]

1957年,毛泽东去江西,在列车上吃了一顿江西风味的红烧肉,毛泽东吃过之后记忆深刻,不止一次说火车上的红烧肉好吃。毛泽东既然说好吃,大家就要动动脑筋分析一下,为什么江西的红烧肉给毛泽东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印象?原来食材有些不同。

当时是汪东兴陪毛泽东去的江西,汪东兴是江西人,到江西之后,汪东兴就从乡下带来了一些新鲜猪肉,那时乡下的猪肉都是吃农民自家的猪食料,肉质好,猪肉肯定好吃。

另外,江西的做法和中南海的烹调方法也不同。中南海的厨师为了让毛泽东能吃到心仪的红烧肉,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因为红烧肉的原料一般都很肥,做熟后吃着虽然香,但是脂肪多、胆固醇含量高,对身体健康不好,所以厨师想了不少办法,既要让毛泽东吃上红烧肉,又要想办法尽可能少摄入一些脂肪、胆固醇。首先,选用上好的五花肉或肋条肉,皮上的毛燎刮干净后切成酒盅大小的肉块;将切好的肉块和少许姜葱放入锅中爆煮,将肥肉中的脂肪尽量煮出来;最后加少量豆豉炒干,再加上糖色,加入少许黄酒、汤等等,小火煨烧。这样烧制的红烧肉,肉虽肥但是油脂已经煮出来一些,好吃不腻。

江西厨师的烹制方法与中南海厨师的烹制方法不同。首先,要把猪肉放在微火上慢慢煮熟,再把煨好的肉切成块在烤箱里烤一下,然后才放到锅里烧。在烧制过程中,往大勺里扔几块大料、桂皮、葱姜,不放酱油,文火慢烧。毛泽东能吃五六块。

且说陕北的三大战役之后,毛泽东要求吃一碗红烧肉补补脑子,却引起了卫士和炊事员的格外注意,大家商量着给毛泽东的伙食多变些花样。可是,毛泽东却对李银桥说:“不要乱忙,我不是为了吃口味,你弄了我也不吃,我就是补补脑子好工作。你只要一星期给我保证两顿红烧肉,我肯定打败蒋介石!”[4]

工作人员不敢造次,只好照着毛泽东说的去办,隔三岔五为毛泽东做上一碗红烧肉。他果然实现了他的诺言,打败了蒋介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经济建设上,经常往全国各地跑,经常到各地巡视,下乡多,写东西也多。毛泽东写起东西来和打仗一样,灵感来了一泻千里,根本不管昼夜。这个时候,毛泽东对吃饭毫无讲究,烤面包片、烤芋头、麦片粥,都可以充饥。但是有一条,每隔三五天要给他来一碗红烧肉,而且要肥点的。

但是,医生和保健人员又有要求,有预先定好的食谱,不能总给毛泽东吃红烧肉,所以如果有一段时间吃不到这一口,毛泽东就会亲自到厨房里去,诙谐地说:“怎么,是不是最近张飞没赶集了?”

这个时候炊事员就明白了,马上给毛泽东做一碗红烧肉,有保健医生开出来的食谱也没有用,他们不敢和毛泽东唱反调。[5]

【注释】

[1]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58~59页。

[2]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58~59页。

[3]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67页。

[4]王伯福主编:《毛泽东轶事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344页。

[5]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