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宴请赫鲁晓夫红辣椒撂倒布尔加宁
1958年7月31日,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下午4点,一架苏联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降落,赫鲁晓夫率领苏联代表团来我国访问。这是一次秘密的出访,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熊一样的拥抱,更没有亲密的接吻礼。没有热情洋溢的致辞,也没人高喊欢迎的口号……因为彼此都已经知道谈话的主题,因此气氛大不如前。虽然缺少热情,但是接待规格却仍然非同一般,阵容庞大。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彭真、彭德怀、陈毅、王稼祥等,都一同到机场迎接。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一共进行了四次会谈,关于联合舰队、长波电台、中东事件、核武器试验等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毛泽东根本不买赫鲁晓夫的账,对赫鲁晓夫想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和中国组建联合舰队的想法一口否决,甚至愤然起身拍起了桌子……赫鲁晓夫对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敏感反应明显缺乏足够的估计,涨红了脸,有点张口结舌,充分领教了毛泽东的厉害。事后,赫鲁晓夫竟然说毛泽东是一只“好斗的公鸡”“忘恩负义”。[1]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尽管四次会谈每次都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争吵,但是毛泽东还是在北京设宴盛情款待了赫鲁晓夫一行。宴会上的气氛还是很愉快的,大家轮流敬酒,谈笑风生,激烈的争吵仿佛已经全然忘记。
不知不觉谈话又扯到了中国共产党过去艰苦卓绝的战争。“毛泽东同志请你说一说,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你用的是什么战略战术?”赫鲁晓夫半开玩笑地问毛泽东,很显然他在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这个嘛,很简单。”毛泽东当然明白赫鲁晓夫的用意,一边说着一边把筷子伸向一只滑溜溜的海参。他夹起一块海参,说,“你瞧,这个滑溜溜的家伙在我的手里,我把它送进嘴里,它就只有一条出路,被我的牙齿咀嚼,同我的唾液混在一起,进入胃肠,被我消化。”
这时,布尔加宁提议:“来一杯茅台酒提提神怎么样?”中国的茅台酒获得苏联朋友的极大喜爱,于是大家共同举杯,把这种能够点燃的烈酒一饮而尽。毛泽东接着谈他的战略战术:“好,这块海参经过咀嚼,已经吞进肚里了,没有问题了,于是我又看上了第二块海参,这块更大一点,躺在盘子里很馋人,我现在把它夹起来,瞧,就像眼前这样子。但是,我并不忙着把它放进嘴里,我要先把它夹住,悬在空中,让别人看看我的力量,然后我再去物色第三块能激起食欲的海参……”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餐桌上
毛泽东用吃海参阐释着他的“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其实,毛泽东的这个比喻来自刘伯承。1952年10月28日,许世友陪毛泽东在徐州视察,说到淮海战役的时候毛泽东说:“但是,我们也一口吞不下杜聿明集团啊!必须一口一口地吃,一个一个地歼灭。刘伯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胃口很好的人上酒席,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分几个作战阶段逐次歼灭了各股敌人……”[2]在赫鲁晓夫面前毛泽东把刘伯承的比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这种形象的比喻吊起了苏联人的兴趣。
“接下去又怎么样呢?”一直没有说话的米高扬突然发问。
“关于第三块海参嘛,咱们就该商量商量喽!”
毛泽东却戛然而止,结束了这个话题。
“让咱们为这个战略干杯!”布尔加宁提议。不等别人响应,他已经又干了一杯。不久,在酒精的作用下,他的身体便燥热起来,上了浆的领口紧紧地勒着脖子,油光发亮的脖颈上留下一圈红印。
大家一杯接着一杯地喝着,同时不断提出新的敬酒理由,虽然说不上酒逢知己,但是大家都尽可能努力忘记几天以来的不愉快。
“我看,我们应该为苏联朋友访问中国的历史古城北京而干一杯嘛!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周恩来举杯向大家建议,他是大家公认的酒神,提议没有人反对,只有一人弃权,那就是赫鲁晓夫。他虽然滴酒不沾,但却热烈拥护周恩来的建议。大家再一次一饮而尽。
“我们是否应该对共产主义红色的党表表忠心呢?”毛泽东指着手边的一小盘红辣椒挑战地说。“在党组织的周围不能没有色彩、没有刺激啊!作为红辣椒的忠实信徒,我要问问同志们,谁愿意加入我的红辣椒党啊?”毛泽东环顾四座。
翻译向苏联朋友转达了毛泽东的挑战。布尔加宁率先响应,痛痛快快地把一个尖辣椒塞进嘴里。他以为东道主吃的是甜辣椒呢,谁知道一个红辣椒惊倒四座,差点没让他背过气去。他连咳带呛,涕泪交流,连话也说不出来,勉强吐出一句“我们……上当了……”
“红辣椒这么厉害?”赫鲁晓夫嚷嚷道,“我们吃过这苦头,当年的扎波洛什人就是这么收拾我们的!”
“我们也得给点厉害瞧瞧。”布尔加宁在烈酒的推动下有点兴奋地说。
毛泽东说:“凡是吞下一个红辣椒后安然无恙的人,可以建起一个志同道合的党。”接着,毛泽东又讲了在长征中红军用茅台酒治好伤口的故事。客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各种故事中,我最喜欢听这一类奇闻趣事,让我们再干一杯。”又是布尔加宁的提议。
于是大家再次碰杯,这是告别前的最后一次聚会、最后一次碰杯,从此中苏就分道扬镳了。[3]
【注释】
[1]刘万镇、李庆贵主编:《毛泽东国际交往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00页。
[2]张奎明、李光全主编:《毛泽东与山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49页。
[3]李越然:《毛泽东宴请赫鲁晓夫》,2011年第1期《老年教育》,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