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爱吃粗大米王鹤滨走进玉泉山

毛泽东爱吃粗大米王鹤滨走进玉泉山

1951年秋的某一天,正是新稻进仓的时节,王鹤滨陪毛泽东进餐。毛泽东端起一碗洁白的米饭,用筷子头指了指碗中的白米饭:

“王医生,不要老是给我吃细米饭呀!搞点粗米来做饭吃嘛!”说罢,用眼光瞄着王鹤滨,观察他的反应。王鹤滨没有立即回话。毛泽东又说:“从你们医生的观点来说,粗大米不是更富有营养吗?是吧?”毛泽东的视线仍未离开王鹤滨,期待着王鹤滨说些什么。

显然,王鹤滨还没弄清毛泽东问话的用意,他是不愿意吃太细的米?或者,是为了营养问题,为了节省粮食?

望着毛泽东期待的目光,王鹤滨未加深思便从医学的营养角度回答说:“是的,主席,粗大米维生素含量丰富。”

其实吃粗大米还有个好处,因为粗大米含有大量的内皮,纤维含量丰富,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通便,对长时间坐在那里从事脑力劳动的毛泽东大有好处。因为是在用餐时刻,王鹤滨没有把这层意思说出来。

毛泽东听了王鹤滨的回答,便用毋庸置疑的口吻说:“那好嘛!你就去搞些粗米来吃嘛!”弦外之音仿佛是说,你这个医生,怎么搞的嘛,既然认为吃粗大米好处多,为什么不早点搞来给我吃呢?

毛泽东既然这样说了,王鹤滨马上行动。机关里是没有粗大米的,城里的粮食供应点也不供应粗大米,上哪儿去寻找呢?王鹤滨突然想起来了,玉泉山一带有不少稻田。随毛泽东去香山双清别墅时,曾看到秋风吹起的金黄色稻浪,并听说京西的稻米还小有名气呢,好吃,可与天津的小站稻米媲美。王鹤滨决定到京西的玉泉山下去碰碰运气。

来到玉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王鹤滨便挨门挨户地寻找起来,终于在一个农户家看到了一点希望。农户家的大门虚掩着,王鹤滨轻轻推开大门,站在不大的院子里,向着北房用不大的声音喊道:“老乡!请问,你家有粗米吗?”

刚刚解放,王鹤滨还像战争时期在农村向农民借东西一样,喊着“老乡”。这种亲切的称呼把男主人从北房里请了出来。主人穿着黑色的秋装,短夹上衣,长筒裤,连鞋和布腰带都是黑的。这四十来岁的男人见到王鹤滨,面带笑容地问道:

“要什么样的粗大米呀!你怎么没去粮店看看?”男主人很客气地与王鹤滨搭上了话。

“粮店没有,我要碾得很粗的大米,只要刚刚退下稻谷外壳的那种。”王鹤滨向男主人说明了大米的规格。

“你真找得巧,我家还真的碾了点粗大米。”男主人微笑着对王鹤滨说。

听到他的回答,王鹤滨眼前一亮,喜出望外,粗大米终于找到了!

王鹤滨说:“卖给我一些行吗?要不,我用细大米换你的粗大米也行。”

男主人见来人买粗大米的心情如此急切,也面带微笑地对王鹤滨说:“这粗大米是我们留着自己吃的,你要买这粗大米干什么?你们吃得下吗?”男主人大概看出了王鹤滨机关干部的模样,便开玩笑似的“将”了他一军。

“你们家吃得下,我们也能吃得下,咱们不都一样吗?”王鹤滨拉着近乎,心里却想:老乡呀!你不知道这粗大米买回去给谁吃呢!

“请你拿点你们家的粗大米来我看看,好吗?”

男主人回到北屋,很快用双手捧来一点粗大米伸到王鹤滨的眼前。

“就是这样的粗大米,行吗?!”男主人笑眯眯地问。王鹤滨把头凑过去细看了看,只见大米粒很大,个个完整,没有碎米,甚至连缺尖少角的米粒都没有,个个米粒带着胚芽,还粘着内皮和细糠末。王鹤滨心里说:这米加工得真够巧的,不能再粗了,马上连声说:“行!行!太好了!”

协商的结果,按细大米的市场价格购买他的粗大米。老乡很高兴,卖给王鹤滨整整一袋粗米。

粗大米买来后,王鹤滨向毛泽东报告:“主席,粗大米买到了,是玉泉山附近产的。”

“那很好!今天就给我做来吃!”毛泽东很高兴,他急不可耐地想要尽快吃上粗大米做成的米饭。

王鹤滨把粗大米扛到厨房,交给了厨师老廖,并告诉他立即给毛泽东用这粗米做饭。

饭蒸好了,廖师傅没让值班卫士立即端走,却把王鹤滨叫到了厨房。老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指着刚刚蒸好的米饭说:“王秘书,你看看,这是啥子米哟!不成个饭样子!”他愁眉苦脸地说。

王鹤滨一看,粗大米做成的饭是一粒一粒的,根本黏合不到一起,并且饭里还带着稀汤汤,倒像是在北方农村那种大麦粒做成的饭。很清楚,廖师傅担心这样的饭毛泽东要是不喜欢吃,可就要丢他厨师的脸面了。

王鹤滨安慰厨师:“廖师傅,这是主席指示要做的粗大米饭,你就把饭送去吧!”王鹤滨虽那么说,可心里也犯嘀咕:毛泽东是不是喜欢吃它呢?

廖师傅顾虑重重地蹙着眉头,用双眼的余光看着那碗粗大米饭,慢慢腾腾地向紫云轩走去……

王鹤滨没有离开菊香书屋,他担心毛泽东这顿饭能否吃好。当值班卫士把碗筷撤回来的时候,王鹤滨走到毛泽东身边,用试探的口吻问:“主席,粗大米饭好吃吗?”

“很好嘛!”他满意地微笑着回答。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几乎天天吃这样的粗大米饭。[1]

【注释】

[1]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98~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