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超常发挥厨艺毛泽东严格伙食标准

警卫员超常发挥厨艺毛泽东严格伙食标准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1936年7月3日,党中央由子长县瓦窑堡迁到了保安县城,从此,宝安县城便成了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毛泽东在保安战斗生活了六个月零七天,先后召开了二十一次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等光辉著作。同时,毛泽东还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了欢迎我国著名作家丁玲的晚会,开办了抗日红军大学,培养了一批我党、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党中央、毛泽东在保安战斗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这里也被誉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6年6月,为纪念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这是一座荒僻的小县城,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切,气候高寒,交通闭塞,到处是黑黢黢的废弃窑洞,几乎没有商号商铺。这里物产贫乏,粮食产量低,保安群众甚至没有吃新鲜蔬菜的习惯,山药蛋、酸菜是这里一年四季的主菜,到夏天可以吃上几顿豆角,再就没有什么新鲜蔬菜了。那时,像茄子、西红柿、茭白等菜蔬都没有引进,也没有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的集市贸易活动。物资供应本来就十分困难,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中央机关,物资供应成为更为严峻的问题。

毛泽东和贺子珍每天的伙食主要是小米干饭和山药,一个星期能吃到一两次面条就算不错了,更好一点的时候或许可以吃到一次肉,有时候毛泽东只好把盐面当菜吃。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每一位经历者虽大难不死,体能却严重透支,身体虚弱,营养不良,受到严重摧残,毛泽东日夜操劳,身体也越来越消瘦。

一天,几个警卫员在一起商量,无论如何要把主席的生活提高一下,保证毛主席的身体健康。

班长李久长首先说:“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而生活又艰苦,我们得想想办法,给主席改善改善伙食。”

白海山说:“保安这个穷地方,什么东西都没有,有钱都买不到,怎么个改善法?再说主席又不让超过伙食标准。”

贺清华说:“听说乡下还可以买到腌猪肉和小鸡,我提议把主席的生活费提高一下,主席的身体健康最重要啊!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萧仲曾说:“我同意贺清华的提议,想办法给主席调理好伙食,买些猪肉、小鸡,给主席补养一下身体。”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主席的生活标准提高一点,给主席改善生活。

此时毛泽东正站在窑洞口,警卫战士的议论被毛泽东听到了,他佯装没听到他们的谈话,问道:“你们在说什么?”

“我们在闲谈呢。”

毛泽东说:“你们这些小鬼,还骗我呢,我都听见了。我的伙食不能超过标准。井冈山时期,每人每天五分钱伙食,每月下来还有节余,还可以分伙食尾子。在保安伙食已经提高到一角钱了,是井冈山的一倍了。你们不能超支,办法是十天一小结,一月一大结。如果前十天超支了,后十天一定要补上。这月超了,下月补。总之不能超过中央规定,还要节余一点。”

大家议论了半天,想了各种办法,被毛泽东几句话就否定了。

那段时间,战事频仍,毛泽东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没日没夜地在窑洞里召集朱德、周恩来等几个人开会,在墙壁前久久地研究地图,找战将谈话,研究战役。西征红军打胜仗的消息不断传来……那时,恰好斯诺和马海德也在这里,毛泽东差不多每天还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斯诺、马海德聊天。

一天下午,中央首长又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开会,几个警卫员忙过一阵之后便坐在外面闲聊。这时给首长们喂马的老周走了过来,老周嘴里含着旱烟袋和几个警卫员闲聊起来:“你们是怎么给主席办伙食的,看看主席的身体,都瘦成什么样子了?”

警卫员委屈地回答:“我们也想给主席改善伙食,可主席坚决不同意,一再叮嘱我们千万不能超过伙食标准,我们也没办法。”

老周笑眯眯地说:“你们几个小鬼啊,不管怎么说也要给主席补养一下身子,这是革命的需要啊!”

一个小鬼说:“什么东西补养身体最好?”

老周说:“补养身体最好是用小鸡。”

贺清华说:“我们也知道小鸡营养丰富,可是这穷乡僻壤的,到哪里能搞到小鸡呢?”

老周说:“我听说永宁山那个地方有人养了很多小鸡,那里一定能买到。”

说着老周指着眼前的小河说:“顺着这条小河往下走,几十里路就到了永宁,你骑主席的小黄马,一天就回来了。”

警卫员们开始了为毛泽东改善伙食的秘密行动。第二天一大早,贺清华骑上毛泽东的小黄马出发了。小黄马是长征一次战斗的战利品,它身型俊朗,身长适度,高矮相宜,浑身赤黄,唯有鬃毛发黑,跑起来像离弦的箭,健步如飞。百里多路,半天就回来了。不但买了两只鸡,还买了毛泽东最爱吃的辣椒。

李久长超常发挥自己的厨艺,在没有调料、没有酱油的条件下,将小鸡做成了“白酥鸡”,还炒了一盘红艳艳的辣椒。大家高高兴兴地给毛泽东端了过去。毛泽东一看马上警觉地问起来:“哪儿来的鸡呀?”贺清华说:“从永宁山买来的,那里老乡养了很多呢……”

贺清华非常兴奋,一股脑儿把自己买鸡,大家一起杀鸡,李长久大显身手的过程给毛泽东说了个仔仔细细。

静静地听完贺清华的说辞,然而,毛泽东没动筷子,严肃地说:“你们这件事没做好呀!”贺清华以为毛泽东嫌鸡做得不合口味,赶忙解释:“主席,班长按照南方的做法做的,南方人就是这个吃法。”毛泽东说:“大家生活都很苦嘛,我应该和大家一样,不能搞特殊啊!”贺清华的眼泪就要流出来了,他说:“主席,你肩上的担子最重、工作最忙,你和大家不一样呀!”在门外观察动静的三个警卫员呼啦一下拥了进来,他们都泪眼晶莹,哽咽地低下了头,说:“你就吃了吧!这样下去,你身体会受不了的……”

毛泽东说:“不要哭嘛,都是大小伙子了,动不动就哭,我心里也难受嘛!”

毛泽东说着,把白酥鸡拨出一些,说:“剩下的这些你们几个吃了它。下次你们要再端上来,你们再哭,我也不会吃的!”毛泽东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炒辣椒,一边细细地品味一边说:“我这个湖南人,只要有辣椒就可以多吃饭喽!”

看着毛泽东动了筷子,大家高兴地走出了窑洞,心里酸酸的,有很多话却什么也说不出来。[1]

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已经是一国至尊,但是毛泽东的饮食依然简朴,从不铺张,而且一再要求降低伙食标准。有一次,王鹤滨向毛泽东汇报开支情况之后解释:“我们想了点办法,但还是没有降低多少。”

毛泽东说:“这么难啊!看样子要下狠心往下压了!”说着,还打手势向下按了按。

毛泽东见王医生往下压的态度不够坚决,继续开导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在国民党政府当一名宣传部长。我和爱人杨开慧同志,还有一个孩子,又请了一个帮忙,一共四口。那时官没有现在大,薪水没有现在多,但生活过得蛮不错啊,每月还有结余。现在呢?周围工作的同志是国家管的,汽车是国家管的,再花费那样多,就不应该了!”[2]

【注释】

[1]白黎著:《毛主席在保安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37~43页。

[2]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