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谈笑风生冯玉祥大破酒戒

毛泽东谈笑风生冯玉祥大破酒戒

1945年9月1日,重庆爱国民主人士及各界代表在中苏文化协会特为毛泽东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欢迎酒会。出席酒会的有孙夫人宋庆龄、冯玉祥将军、著名学者郭沫若,以及许多爱国民主人士。会场上气氛活跃,热情洋溢,毛泽东频频挥手向与会者致意。

冯玉祥

冯玉祥将军首先在会上讲话,他说:“今天这个大会,正如实现了孙总理所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时又显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决心和信心。”他又说:“我们在这激动人心、欢欣鼓舞的时刻,一定要加强团结,提高警惕,严防有人要从中破坏!”他的话引起了到会人员的极大共鸣,人们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会后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友谊与热诚欢迎,冯将军决定在康庄为毛泽东接风洗尘。“康庄”其实是特园的一部分,是两栋两两相连的四幢三层西式洋房,分别为康庄1号、2号、3号、4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荷兰大使馆、苏联军事代表团以及盟军军事代表团等机构都曾借驻于此。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为了在城内办事方便,长期租用了康庄2号作为他在城内的办事处。

宴请的前一天他就吩咐康庄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写好请帖派人送往桂园毛泽东住所,并命自己在乡间住所歇台子抗倭楼的厨师老张到办事处来亲自掌勺。他又对副官说:“明天有五六个人吃饭,叫老张搞好一点,丰盛一些。”考虑到毛泽东是湖南人,临了又专门交代:“多弄几个湖南口味的菜。”

9月7日,冯玉祥将军和夫人一大早就来到康庄办事处,检查宴会准备的情况。当他发现服务人员没有备酒时,感到有些歉然。

说来好笑,枪林弹雨之中未曾皱一皱眉头的冯玉祥将军,竟然“怕酒”。在他家里,是从来闻不到一丝酒味的,他滴酒不沾,也不让家里人喝,更不给请来的宾客备酒。这已经成为一条规矩,在重庆军政各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康庄旧址

原来,1896年冯玉祥正式入伍后,在肃县维持治安。一次当地士绅请他们喝酒,同伴们故意说他酒量大,专门劝他饮酒。实际上,冯玉祥在此之前没怎么喝过酒,但他是个直性子,不好推辞,又不知酒的分量,每次都是一口干。主人也以为他酒量大,于是拿出上等好酒与其痛钦。不久冯玉祥的神经就麻痹了,散席时,眼前一阵发黑,四肢软弱无力,不得不让同伴们扶送回营。第二天,冯玉祥浑身出水疱,小如黄豆,大似蚕豆,人也一连几天萎靡不振。自此以后,冯玉祥下决心戒酒,直到他身居高官,这一规矩仍没有破,每逢宴会必以水代酒。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此一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体现出冯玉祥坚韧不拔、刚直不阿的性格。

但这一回宴请客人,若是再按老规矩办,可就有点太不够意思了。中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在冯先生眼里是最尊贵不过的客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富强,人家不顾生命危险,毅然飞抵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若不是一心为国为民的大德大智之士,决然不会行此壮举。对他们二位,当然要破格招待。再说,毛先生初次来,并不知道自己有不备酒的习惯,周先生又是以豪饮闻名于山城,宴席上没有酒,岂不是大为不恭吗?可是,备酒也有备酒的难处。客人喝酒,主人陪不陪?不陪,情面上说不过去,陪吧,又会违背自己戒酒的誓言。

这个决心可真是难下啊!冯先生思虑再三,喝下了好几杯浓茶,才咬着牙做出了决定,派副官去买几瓶上好的茅台美酒摆上。

不多时,冯玉祥又想起了什么事,叫来手枪营营长葛效先,下达了一道紧急指示:“我今天下午请客,你们站岗放哨要特别加强守卫,严密警戒,不得有半点疏忽!”接着,冯将军干脆将办事处的勤务人员也都换掉了,为客人端饭送茶、拿烟递酒的,全都是冯将军身边的高级参谋和副官,都是冯将军的贴心人。因为康庄的毗邻上清寺就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住所。这种异乎寻常的、精心的安排,既是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尊敬和热爱,更重要的是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可谓用心良苦。

下午4时,客人准时到了康庄冯先生的寓所。冯先生早就站在大门外了,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迎进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应邀前来作陪的张治中先生。

“酒!有酒呀!这可是一大新闻。”张治中前脚刚迈进客厅的门槛,就停住脚步,欣喜地对毛泽东和周恩来说:“我跟焕公是同乡,又在一起相处多年,他家里摆酒,今天还是第一次……”

听罢张治中的介绍,毛泽东赶忙和冯先生重新见过礼,连声道谢。

“不成敬意!不成敬意!”被客人道破自己的心意,冯先生不禁喜出望外,“毛先生和周先生屈尊到寒舍来,玉祥深感荣幸。这酒,是我的一点心意。不过,我还要声明一下,”冯先生笑着眨了眨眼,“喝酒嘛,是各尽所能,能者多劳,不能喝的,也不要勉强。”

“这,当然要客随主便喽!”周恩来一句风趣的话,激起一片笑声。

稍事寒暄,主客分别就座,冯将军命人打开了瓶塞。顿时,浓郁的酒香从那小巧的瓶口中涌了出来。冯将军兴致盎然地亲执酒壶,给客人一一斟满酒杯。

“毛先生只身飞来重庆,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玉祥万分钦佩。这第一杯酒,先要敬毛先生。”

“不,不,”毛泽东笑着挡住了冯先生,“这第一杯酒,让我们一起庆祝抗战胜利吧!”大家共同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席间的气氛更加活跃起来。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在冯先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和共产党人接触,这当然不是第一次,但仿佛直到现在,他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共产党。记得在北伐之前,西北军中就有共产党人,有的还担负着很高的职务,像刘伯坚,就曾是西北军政治部的副部长。在他们的帮助下,西北军注重政治教育,官兵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打了不少胜仗。后来,由于自己和蒋介石合作,驱走了共产党人,西北军从此一蹶不振,自己的爱国热望落了空,而且险些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想起这段经历,冯先生心中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可人家共产党人,心胸是那么坦荡,不但不计前嫌,而且积极支持自己的抗日行动,给了自己那么多的帮助。就连自己的六十岁生日,人家都记得清清楚楚,在《新华日报》专刊祝贺。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情谊啊!常言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同共产党人结成朋友,共同为中国的老百姓做点好事,确是死而无怨哪!

冯玉祥深知蒋介石的为人,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忧,他推心置腹地说:“蒋介石这次设的是鸿门宴,并不想真心谈判,而是想吃掉共产党。这是他一贯的手段,东北军、西北军不都是这样被吃掉的吗?小心不要上当啊!”毛泽东风趣地回答:“有人认为国共两党姻缘难结,我这是诚心来求婚的哟!”随后,又用坚毅的口吻说:“中国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和为贵,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错误的。”大家都为他的讲话热烈鼓掌。

频繁的碰杯,亲切的交谈,使宴席上热烈的气氛更加活跃。毛泽东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情况,深受主人的赞扬。毛泽东又说:“焕章先生的丰功伟绩,已举世尽知,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你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呼吁团结、反对分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还望焕章先生为实现祖国和平、民主、团结而努力,不负国人所望。”冯将军受到了莫大的鞭策和鼓舞,说:“我愿为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奋斗到底!”周恩来也接着说:“焕章先生始终献身于祖国的正义事业,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就是先生伟大成功之处。”

大家边吃边谈,从中国过去谈到现在,又从现在谈到将来,欢快异常。[1]

【注释】

[1]邵康编:《毛泽东和党外朋友们》,团结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97~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