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北京李家骥摆放象牙筷子访苏联毛泽东细说筷子理论

进北京李家骥摆放象牙筷子访苏联毛泽东细说筷子理论

1949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是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

毛泽东留客人在家吃饭的情况极少,亲自嘱咐工作人员的情况更少。随后,中办主任杨尚昆也来给卫士布置任务,让李家骥通知厨房多加几个菜,还特别嘱咐招待科帮助搞好一点:“你到招待科弄些好点的餐具来。”李家骥摇头摆手说:“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呢!”杨尚昆知道主席家里的餐具难登大雅之堂,现有的竹筷子霉变发黑,洗不净,便解释说:“这次例外嘛,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李家骥深知主席的习惯,自感为难,便跑到卫士长李银桥那里汇报。李银桥沉思片刻,说:“既然杨主任这么安排,我们还是服从吧!”便和李家骥到招待科借来一套新碗和几双象牙筷子。

饭前,毛泽东不知怎么突然光临了东房餐厅,好像特意来检查。见餐厅布置得井然有序,毛泽东微微点头,但桌子上的象牙筷子一下子扑入了视野,毛泽东脸色立时一沉,大声道:“谁让你们摆象牙筷子?赶快给我拿下去!”毛泽东进房时,李家骥心里就七上八下,见毛泽东果然生气,只得硬着头皮解释,说是从招待科借来的……毛泽东不等他说完,大声说:“我叫你撤你就撤!”说罢拂袖而去。

刚进北京,毛泽东一直很高兴,还没发过火呢,今天突然为象牙筷子的事情发火,李家骥感觉非同小可,马上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重新换上了竹筷子,内心却感觉很委屈,跑去向李银桥汇报:“刚才主席为摆象牙筷子的事发火了,你看,我当初说过不能摆嘛!只怪杨主任呢,现在主席火了,怎么办?”李银桥听了李家骥的汇报也感觉大事不好。他安慰李家骥:“我去跟主席解释清楚。”说罢朝毛泽东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对李家骥说:“你回去准备吧,就要开饭了。”

李银桥见了毛泽东,先自我批评了一番,对杨尚昆的吩咐却只字未提。“主席,象牙筷子是我让借的,您要批评就批评我吧!我琢磨主席平时很少在家里招待客人,不搞好一点会让客人笑话,再说来客也不一般呢!”李银桥一下子把所有事情揽在了自己身上。

毛泽东本来余怒未消,看李银桥主动来赔不是,心中的火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他用缓和的口吻说:“这件事嘛,我也有责任,怪我没有交代清楚。不过我今天再重申一次,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究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而且,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一律用竹筷子。”[1]

关于筷子的事情,更严重的一次事件发生于1956年毛泽东去广州。那一次走得急,随行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做行前准备,只得拿起平时准备好的行李慌忙上路。这次外出由卫士封耀松负责打点行装,封耀松事前也没有得到通知,只好匆匆忙忙地准备东西,根本没有时间细细思量。登上专列后不久,毛泽东开始用餐,封耀松这才发现忘记为毛泽东带筷子了。他感到大事不妙,大有罪责深重之感。然而,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于是,他便去专列招待部门借了一双筷子。招待部门只有象牙筷子,封耀松心中惴惴不安。开饭时,毛泽东一眼便看到了这双象牙筷子,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火冒三丈,对封耀松大发脾气。其他同志见毛泽东如此生气,便极力劝慰,希望毛泽东能将就着用这双筷子吃完这顿饭。

可是,毛泽东任凭大家怎么劝慰,就是不肯用餐,甚至像孩子一样赌气“罢饭”。没有任何办法了,封耀松只得硬着头皮说:“主席,我去服务员那儿借吧,看能不能借到。”毛泽东听后半天才吱声,说:“你去吧!”于是,封耀松如获大赦似的立刻跑到专列服务员值班室借竹筷子。然而,年轻的服务员们一般用羹匙吃饭,很少有使用筷子的。她们听了封耀松的诉说,颇为同情,也深感为难,但还是答应想办法帮他找一找。

服务员们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双早已弃之不用、长短不齐、粗糙不堪的竹筷子。她们无可奈何地问封耀松:“这能行吗?”封耀松满脸颓丧地说:“有什么办法,先试试看吧!”然后转身便跑。封耀松没想到,毛泽东见了这双霉变丑陋的竹筷子,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2]

毛泽东在使用筷子方面的故事多得不计其数。据说,毛泽东使用筷子的技术也十分精湛。饭粒掉到桌面上,一般人很难夹起来,而毛泽东却能一粒粒将小饭粒夹起来送到口中。每每看到此景,工作人员们常常惊得目瞪口呆。

毛泽东喜欢用竹筷子,厌恶象牙筷子,而且厌恶到了过分敏感的程度,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是个中原因大家却不甚了解,毛泽东也没有郑重其事地和大家详细解释个中原委,但是有那么两次,毛泽东专门谈到了筷子。

一次,李银桥与毛泽东闲聊,又扯起用筷子的事情。李银桥轻描淡写地说:“毛竹筷容易长霉,主席平时使用的竹筷子就长霉,黑兮兮的,很难看。若用象牙筷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毛泽东听罢,仿佛唤起了无限心事,但是也没有说得太多,缓缓地说:“我从小到大都是用毛竹筷子,已经习惯了。”最后又一语双关地说:“象牙筷子嘛,那是有钱人用的,太贵重了,我毛泽东拿不起!”[3]

还有一次,那是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工作人员特别为他准备了一双木筷子。因为苏联人吃饭用刀叉,如果毛泽东到莫斯科后苏联老大哥没有为毛泽东准备筷子,那可怎么办啊?因此,出访前,工作人员便考虑到了毛泽东的这个特殊习惯,为毛泽东带了一双木筷子,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毛泽东乘坐中国专列至中苏边境,从那里改乘苏方迎接的专列。在中国专列上,陈伯达、师哲、李家骥等随行人员尚未感到生活上的任何不适,因为他们仍然在中华大地上,仍然用中国的习惯吃着中国的饭菜。在中苏边境换车后,大家才真正感到走出了国门,改变了环境。这时,无论是列车车厢设施,还是列车服务人员,都已是十足的“俄罗斯化”了。对于俄语翻译师哲来说,这种变化在心理上并未引起太大震动,因为他毕竟不是初出国门。而对于毛泽东、陈伯达、李银桥、李家骥等人来说,这一环境的突然变化给他们的心理感受就很大了。坐在苏联专列上,呼吸着异国他乡的空气,他们的感受毕竟有些不同。等到在苏联境内吃第一顿苏式饭菜时,大家的感受便更加丰富起来。就餐前,苏方服务人员鱼贯而入,手中托着盘子,刀叉利索地摆上了餐桌。大家看到这一阵式,心中不免感慨万分。毛泽东也瞅着满桌西式佳肴和锃亮锃亮的刀叉,显得若有所思。这时,中方工作人员在琳琅满目的刀叉旁为毛泽东摆上了一双木筷子。毛泽东落座后,右手拿木筷子,左手抓起一把叉子,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你们说说看,这两样东西哪种好?”

师哲就坐在毛泽东身边,他第一个搭上腔,说:“我看,用习惯了两样都好。”

师哲显然没有领会毛泽东的意图,毛泽东侧过脸,问坐在另一边的陈伯达:“你说哪种好啊,陈夫子?”

毛泽东问话时陈伯达正在艰难地用刀叉分割一块肉,而且口中已含了一大块。他抬起头,支吾着说:“筷、筷——子——好呢!”毛泽东拿起一块餐巾擦了一下嘴,说:“对,我认为也是筷子好。”然后他掰着手指头细数起筷子的好处来:“第一,筷子经济。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嘛还可以用一根树枝或竹子修一下就是一双筷子。筷子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精神。第二,筷子大众化。中国老百姓吃饭都用筷子,而且连日本人也用筷子。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怕被盗。有这么多的益处,你们说是不是筷子好?”

毛泽东的“筷子理论”自然有些精辟独到,大家听罢纷纷说:“对呀,还是筷子好呢!”并向卫士索要筷子,卫士却急了,忙说:“没有了呢,我们只给主席带了一双,要不你们向苏联老大哥要吧!”大家一听,尽管失望得很,但也只得悻悻作罢。[4]

不仅是筷子,就是高级一点的餐具,毛泽东也不喜欢使用。有一次毛泽东到青岛视察工作,青岛市人民政府交际处秘书科副科长刘世奎带着几名服务员、司机和厨师到毛泽东下榻的迎宾馆事先查看一下接待准备工作,晚上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有关领导又来查看一番,当他们走进厨房的时候,发现所有的餐具都是粗瓷的,马上安排刘世奎派人去购买了一套江西景德镇产的细瓷餐具。

第二天中午,当服务员给毛泽东摆餐时,毛泽东一眼就看出这是新买的餐具。毛泽东说:“原来的两个粗瓷碗用着就很好嘛!餐具不用那么讲究嘛!”

服务员只好撤掉新买的细瓷餐具,又换上了原来的粗瓷餐具。

有人用节约勤俭等原因解释毛泽东用竹筷子、木筷子、粗瓷餐具这些事,有一定道理,毛泽东自己也说用筷子经济实惠,其实又怎是一个勤俭节约能说得通的呢?毛泽东如此忌讳象牙筷子,那是因为毛泽东见微知著。熟读史书的毛泽东一定是由象牙筷子想到了箕子警告纣王的历史故事,只是毛泽东不愿意说出来而已。

且说有一天,纣王让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他非常喜欢,每临用餐都使用这双筷子。其实这也正常,新官上任,肯定害怕别人谋害,这应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纣王的叔父箕子见了,却大惊小怪起来,百般劝阻纣王,让他收藏起这双象牙筷子。纣王很不以为然,满朝文武大臣也都不以为然,所以纣王对箕子的话并没有理睬,仍然十分高兴地使用着这双象牙筷子。

箕子却从此忧愁起来,大家都莫名其妙,问箕子忧愁的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不会再用那些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了,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子、犀牛角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难道还会用它们来吃粗茶淡饭和豆豉菜叶煮的汤吗?国君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有了象牙筷子、犀牛角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如果继续使用原来的桌子、椅子和家具就不般配了,国君必然要更换皇宫里的所有家具;家具更换了,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否则就和这些崭新的家具不配套,因此还要大兴土木筑起亭台楼阁以便取乐;皇宫重新翻建之后,周围的建筑和皇宫就不和谐了,所以周围的建筑就必然要重新规划;如果整个京城都重新规划建设了,那样其他城市与京城相比就落后了……想到这样的后果,我感到不寒而栗。”

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蜕变之后的商纣王恣意骄奢,暴虐无道,酒池肉林,夜夜笙歌,短短五年时间,就断送了商汤绵延了五百年的大好河山。

吃饭用的一双筷子,看似无足轻重的小节,却正是由于对这种小节的忽视而滋生了骄奢淫逸之风,终致国家灭亡,这样的教训熟读史书的毛泽东怎么会不深刻记取呢?然而毛泽东的卫士们又怎么能体会到毛泽东的良苦用心?

【注释】

[1]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26~27页。

[2]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30页。

[3]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28页。

[4]吴连登主编:《毛泽东饮食趣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28~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