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挺进井冈山袁文才大摆“鸿门宴”
秋收起义后,仅有八百多人的起义队伍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走投无路。是进是退,起义部队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抉择。讨论会上,毛泽东铺开地图,双眉紧蹙,沉默良久,终于做出决策。他指着罗霄山脉中段毅然地说:“实在不行,我们就上山,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1]在革命处于最危急的时刻,毛泽东果断地做出了最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选择,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了罗霄山脉的井冈山。
当时井冈山上有两支地方农民武装,一个是袁文才部队,一个是王佐部队。他们打富济贫,一直活跃在井冈山的密林之中。红军挺进井冈山,如何对待袁、王这两支农民武装,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这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袁文才是个穷苦的客籍人,家住茅坪马源坑。1924年因不满地主豪绅欺压,一怒之下参加了绿林组织“马刀队”,1926年9月他率领他的“马刀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率部在宁冈举行暴动,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过,这支部队中还有不少土匪出身的弟兄,绿林习气很重,他们既打国民党,也打家劫舍。
王佐是裁缝出身的穷苦农民,家住遂川县下庄。1921年参加绿林组织,1926年受革命的影响将所部改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1927年7月,他与袁文才部会同安福、莲花农民武装,在永新暴动队的配合下,攻克永新县城,组成赣西农民自卫军,与袁文才同任副总指挥。虽然这次举事最后失败了,但是却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这些人转移到深山密林之中埋伏起来,等待着革命斗争的新时机。
以上就是这两支具有绿林背景的农民武装的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处湘、赣两省交界,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非常具有军事上的优越性。这里离长沙、武汉、南昌都很远,偏僻落后,敌人鞭长莫及。这里素称“土匪窝子”,明朝武宗年代,就有一个叫朱宸渌的“老土匪”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民国以来,老山的唐光跃、牛冈山的胡显春、剑岭下的邝天贵、天水湾的谢福兰、五井的朱孔阳等等,都凭借这里的地理地形优势称雄一时。
绿林好汉能在这里生存,难道我们红军就不能在此落脚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做出了挺进井冈山的英明决策。
毛泽东深知,幼小的革命力量在中心城市、县城和集镇里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国民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政策,使共产党人已经无路可走,面对现实,只有走“绿林好汉”这条路,以求生存和发展。而井冈山上的两个头领——袁文才和王佐,以及他们的部下都是本地人,如果和他们发生矛盾,或者消灭他们,就等于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将使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难以立足。袁、王两支队伍虽然曾经当过土匪,但是他们如今已经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团结这支地方武装才是上上之策。
袁文才毕竟是中共党员,毛泽东决定先从袁文才身上打开缺口。所以,毛泽东在三湾进行“三湾改编”的同时给袁文才修书一封,由三湾村的李德胜捎信给袁文才,提出“上山”的要求,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
王佐
袁文才
部队进至宁冈古城时,毛泽东又一次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宋任穷在一篇《纪念袁文才、王佐同志》的文章里认证了当时的情况:会议由毛泽东主持,认真分析了袁文才、王佐部的情况,决定首先加强袁文才部党的力量和政治工作,并通过袁文才争取团结王佐部。事实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那种认为袁、王的部队是土匪武装,主张武力消灭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
袁文才从李德胜的手中接过毛泽东的亲笔信,仔细琢磨了一番,很难拿定主意,于是,他把和自己结拜为生死之交的龙超清请来一起商议。二十二岁的龙超清是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多少知道一些毛泽东的情况,听到毛泽东率部来到宁冈自然十分高兴,并力劝袁文才迎接毛泽东上山。袁文才和毛泽东没有过任何接触,他是不放心的。袁文才决定派司书陈慕平作为他的代表,前去与毛泽东洽谈。陈慕平曾在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与毛泽东有师生之谊,可以借机摸摸毛泽东的底细,再做决定。
很快,袁文才手下的小头目们都听说了这件事,议论纷纷。有人说:“此事要从长计议。他们要是来了,一个桩上拴着两头牛牯,哪有不对角的?”有的又说:“自古至今,弱肉强食,叫花子赶走庙祝的事屡见不鲜。毛部上千人,谁可担保他手下的人没有打歪主意的?”可以说,陈慕平还算得上“山头上”有点文化、有点见识的秀才,他力排众议:“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里有名气的人物,有‘农民运动之王’的称号,不可妄加评说。”
陈慕平随同龙超清赶到三湾,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袁文才部的有关情况,临别,毛泽东赠给他们每人一支汉阳造步枪。听了陈、龙二人的介绍,毛泽东心里对争取袁文才有了谱,决定与袁文才直接会面。
毛泽东有了谱,袁文才听了龙超清和陈慕平的介绍之后,心里却七上八下的,依然没谱,又把贺敏学、李莜甫、周桂春、谢角铭、朱述庵几位心腹找来商议。
贺敏学说:“毛泽东同意亲自来见你,宽宏大度,有诚意。”
陈慕平更是极力主张见面,建议摆酒接风。
袁文才的妻叔谢角铭却说:“防人一招不为愚。依我之见,明日由桂春带一排人埋伏左右,以防不测。”
陈慕平说:“那样不太好吧,被人发现不好……”
袁文才听罢众人的议论,沉吟片刻,说:“大叔和桂春也是一片忠心耿耿,尚有可取之处。为稳妥之见,就依了你们。”
袁文才决定与毛泽东见面,地点就在茅坪与古城之间的大苍村。大苍,是东源乡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居住着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徙而来的十多户客籍山民。谈判的具体地点设在林凤和家里,时间定在10月6日,还有两天就是寒露。袁文才的特务连预先埋伏在林家祠堂里二十多个人,每人手里有一杆枪,约定周桂春放炮为号,否则不得露面。袁文才、陈慕平、邱凌岳、李莜甫等在林家祠堂门口石桥上等候毛委员。石桥地势高,视野开阔,可以看得很远,如果发现毛委员带兵来,他们就会有所警惕,准备战斗。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就这样剑拔弩张地开场了。
与此同时,林凤和按照袁文才的吩咐,把大苍一带在龙江书院读书的几个青年学生张祖钦、张翰翘、林鹤庭、苏兰春等召集在一起,三人一组各守一扇门,不准任何人进屋。农民军队员吴石生在林凤和家门口磨刀霍霍,杀猪剖肚……与当年项羽摆的鸿门宴如出一辙。常言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看来这话不假。
毛泽东由砻市经茶梓冲过来,一共来了五个人,毛泽东、团长陈浩、营长宛希先,还有下岗的师长余洒度、勤务员龙开富。他们有的穿大衣,有的穿长衫,毛委员披了件大衣。袁文才见毛委员只带了几个人来,心里放松了许多,主动迎了上去,一直把他们带到林凤和家中。
毛泽东带来的几个人和袁文才身边的几个人在林凤和家的吊楼上,吃着瓜子花生,一边喝茶一边说话……之后又大块吃肉,大碗饮酒,推杯换盏,气氛热烈。
宴席上,毛泽东鼓励袁文才扩大和巩固队伍,坚持革命斗争,最后大方地说:“为了我们和衷共济,共创大业,我们送给你们一百条枪,全是汉阳造钢枪,明天派人到砻市来担吧!”说罢,让团长陈浩写了一张取枪的条子,交给了袁文才。
毛泽东在酒桌上如此大方的举动让袁文才以及部下目瞪口呆,热血沸腾,疑虑全消。
这顿饭从上午10点吃到太阳落山,边吃边谈,毛泽东与袁文才谈得融洽。来而不往非礼也,离开林家时,袁文才也大方地送给毛委员一千块大洋。而那埋伏在祠堂里的二十多人却始终没有被毛委员发现,“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毛泽东的“文攻智取”获得了第一步胜利,工农革命军顺势将部队开进茅坪,在井冈山驻扎下来。从此,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燃烧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2]
【注释】
[1]余伯流、陈钢著:《毛泽东与井冈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2页。
[2]余伯流、陈钢著:《毛泽东与井冈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