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阅读《解放日报》上海滩宴请工人代表

毛泽东阅读《解放日报》上海滩宴请工人代表

1960年3月19日,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周末。午饭后,上海联华带钢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孔令熙突然接到市委领导的电话:“已经派车去接你,请速来康平路开会。”

“速来康平路开会!”一听这口气就非同寻常。康平路是什么去处呢?原来1949年之后,康平路因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位于此地而声名鹊起,“康办”也因此被上海人用作中共上海市委的代称,成为上海的实际权力中心。因此说起康平路,不用过多解释,人们自然知道那是指市委。康平路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它是上海市徐汇区的一条普通街道,全长不到一公里,路宽在十五米至十六米之间,东起高安路,西至华山路,中间与吴兴路、宛平路、余庆路、天平路四条南北向道路交会。早年这里曾经是法租界的地界,道路两旁的建筑时间跨度较长,风格各异,多姿多彩。既有20世纪初建造的,类似官家大院式的“宅院”,也有20世纪40年代中建造的欧美风格的花园别墅,以及成片的西式里弄洋房,道路两侧法国梧桐成荫,是一个非常幽静的去处。

容不得更多询问,孔令熙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康平路,市委领导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向上级领导口头汇报联华带钢厂在技术革命运动中的工作情况,给孔令熙来了个措手不及。随后,上联电工器材厂杨新富、国棉四厂陈志贤、联华带钢厂潘仁祥、上海工具厂朱富林、上海中国自动电讯器材厂陈铭津等,也相继接到“速去康平路开会”的通知。

朱富林在下班前才接到通知,他连工作服也没有来得及换掉,拿着雨衣,穿着那双带泥鞋就钻进了小汽车。各厂的代表陆续赶到了康平路,市总工会副主席周炳坤和市委办公厅的同志立即另派专车把他们送到当时的市政协文化俱乐部,现在那里应该是上海锦江饭店了。

在俱乐部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里,代表们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候。这些经常出席市里各种会议的代表们心里一直在打鼓:今天开什么会如此神秘?往常开会都事先提出要求,做好准备的,今天好像有些特别啊!不一会儿,市领导陈丕显、曹荻秋、魏文伯、刘述周走了进来。分管工业的书记对大家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叫你们来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还未等大家回答,他接着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你们一见就认识。”一席话说得大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到代表有些紧张的神态,他嘱咐道,等一会儿问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拘束,说话要随便些。不一会儿,有位工作人员进来说:“大家走吧。”在市委领导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一间大客厅。

代表们忽然发现,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同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交谈。

“是毛主席!”代表们睁大眼睛注视着毛泽东,不由自主地喊出声来,“是毛主席接见我们!”这是代表们万万想不到的。他们感到非常惊异、兴奋。毛泽东起身向工人代表走去,孔令熙走在最前面,他连日到各处介绍经验,喉咙也哑了。这时他心情格外激动,用嘶哑的声音向毛泽东做自我介绍。毛泽东侧了侧身仍未听清,柯庆施在一旁补充:“他叫孔令熙。”毛泽东听了笑着说:“噢,是孔夫子的后代。”毛泽东一面和代表握手,一面亲切地询问代表的姓名、单位及工作情况。随后,毛泽东和大家一起走进一间大餐厅,里面安放着两张大圆桌。由于下雨影响交通,有些单位的代表还没有赶到,两桌被改为一桌。

大家坐定后,各式菜肴立刻摆满了餐桌,服务员将酒杯一一斟满。一位市委领导说,主席平时是不喝酒的,今天破例了。毛泽东微笑着说:“这一次,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技术革命搞得很好,我想请大家吃顿便饭,感谢上海的工人阶级。可是,上海那么多工人,不可能把大家都请来。你们是上海工人的代表,你们多吃一点吧。”说着,毛泽东站起身来,举起小小的酒杯向代表们祝贺,祝上海工人身体健康,在技术革命中大干一场。代表们和市委领导起身跟毛泽东干杯。大家看着精神矍铄的毛泽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已经顾不上吃菜、喝酒。席间,毛泽东称“红小鬼”出身的陈丕显为“小陈”,称见过列宁的柯庆施为“柯老”,对其他领导同志则尊称以“老×”。毛泽东待人亲切,谈话又颇有风趣,很快解除了代表们的紧张心理。但是大家还是有些拘谨,刘述周副市长坐在毛泽东左边,他建议大家也回敬主席一杯,气氛随之变得热烈起来。按照市委领导原定计划,由孔令熙先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却说:“他喉咙都哑了,就不要讲了吧!他讲的有没有录音?我可以听录音嘛!”

毛泽东为什么突然对上海工人的技术革新来了兴趣呢?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3月19日当天,《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上海工具厂朱富林等人搞技术革新的长篇报道,还配发了照片、评论。毛泽东抵达上海后马上看到了这篇报道,这才有了临时安排的这场特殊宴请。

毛泽东笑着对朱富林说:“你是革新闯将。我国军事战线上出了个‘朱总司令’,现在上海工业战线也出了个‘朱总司令’,太好了!”说得朱富林也不禁笑了起来。毛泽东关切地问朱富林:“搞试验有没有困难?”朱富林挺起腰板回答:“没有什么困难。”毛泽东听了笑着说:“不见得吧!困难肯定有的。你搞了多少次才成功的?”“二百二十八次。”“是嘛!你们上海有个王林鹤,发明高压电桥不是经过三百多次试验吗?困难是不小的。但是,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要怕困难。”毛泽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语重心长地说:“革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你们在大搞技术革命的时候,尤其要记住这条真理。搞试验,一次不行,十次、百次,甚至几百次,最后还是会成功的。不试验,不失败,不成功!凡事都要经过试验,在失败中取得经验,然后才会成功!”大家专心聆听着毛泽东的教诲,不住地点头,连毛泽东给他们夹过来的东坡肉、海蜇皮卷辣椒也顾不上吃。杨新富全神贯注地望着毛泽东,端在手上的蛋清豆腐汤也忘了喝。这时,潘仁祥夹住一小块肉,轻轻一提,却连着好大一块。他正在进退两难之时,毛泽东看见了,他用筷子帮潘仁祥夹到碟子里,连声说:“吃了它!吃了它!”

毛泽东发现代表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就亲切地鼓励他们:“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要听党的话,要敢于闯,大胆地去创造。”杨新富向毛泽东汇报,说他们厂投产了农村急需的低压电气开关,毛泽东欣喜地插话:“你们要好好干,要积极支援农业!”毛泽东还对大家说:“你们要永远保持不断革命的精神,团结群众一同前进。”他指着在座的年轻人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年人没有用了,都给这些青年小伙子逼上来了,逼得我们老年人成天到处跑呀!”说得几位市委领导都笑了。毛泽东最后还关切地向大家询问:“你们中间有没有大学生?有没有工程师?”当得知在座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工人时,毛泽东对在场的市委领导说:“要从工人中培养大学生,从工人中培养工程师,还要培养作家。”

晚宴结束后,毛泽东请工人代表和市委领导一起到锦江小礼堂看戏。礼堂的第一排放了三张大沙发,孔令熙和市委第一书记陪伴在毛泽东两侧,其他人分坐其后。当晚,上海青年京剧团为大家演出了《盗仙草》《岳母刺字》《将相和》等优秀传统剧目的精彩片段。毛泽东兴致很高,不时地打着拍子欣赏张美娟等艺术家的精湛演出。演到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毛泽东激动地从大沙发上站起来鼓掌。重新入座后,毛泽东侧身问孔令熙:“这个戏你看过吗?”孔答:“看过。”毛泽东深情地说:“中国像这样的母亲有千千万万呢!”

深夜11时左右演出结束了,毛泽东关切地问市委领导:“代表们怎么回去?”得知市里已安排好送代表的专车,毛泽东笑着点点头,代表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主席告别……[1]

【注释】

[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上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10~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