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八万饕餮宴毛泽东一桌农家菜
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陈嘉庚满意。
蒋介石如此重视陈嘉庚,那是有原因的。
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抗战开始后,他作为南洋华侨总会主席,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广大侨胞每个月都向国内捐钱捐物。三年以来,广大华侨通过总会,共为祖国筹得约合四亿多“国币”的款项,物资无数,蒋介石把陈嘉庚当成了财神。
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后,司机和修理工奇缺。陈嘉庚登高一呼,三千多名华侨青年挥别亲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奔忙在滇缅公路,抢运军需物资。可以说,没有陈嘉庚和广大华侨,抗战的胜利也许要推迟一些时日的。
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精神,国民政府成立了阵容庞大的欢迎委员会,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侨委会等二十多个党政军重要部门组成,迎接陈嘉庚的到来,规模简直是空前的。在国民党财政极其拮据的情况下,蒋介石特批列支了充足的接待资金,其中光宴请费用就达八万元。根据中国价格史资料推算,当时这笔钱能买八百头牛!按现价计算能达到一千万元,令人瞠目。
结果,陈嘉庚在重庆的六十多天里,正事没时间去做,每天被迫在各种宴会中疲于奔命。但不管什么山珍海味,陈嘉庚还是食不甘味,一口也咽不下去,他知道大敌当前的中国是多么缺钱。但是他没想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竟是战时首都大小官员的常态,这让陈嘉庚异常反感和痛苦:这样的政府能领导全民共赴国难吗?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
无奈,陈嘉庚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罢宴声明,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声明说:
“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重庆让他感到窒息,到滇缅公路看望过侨胞的子弟后,尽管蒋介石不高兴,陈嘉庚还是决定奔赴传说中的延安,他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看到阳光普照的延安,陈嘉庚如拨云雾见青天,心情一下子就灿烂起来了。
延安军民欢迎陈嘉庚
1940年6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款待陈嘉庚。延安比不得重庆,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宴会大厅,也没有价值连城的山珍海味。这次宴请是在露天举办的,就设在毛泽东的窑洞外。餐桌更是特别,一张大桌面搭在破旧的小方桌上,桌面坑坑洼洼,铺就了几张旧报纸遮丑。吃的是毛泽东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大白菜、豆角,最讲究的不过是每人一碗鸡汤,还是汤多肉少。
毛泽东恳请客人谅解,说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至于鸡汤,毛泽东如此解释:“这是邻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鸡,正下着蛋呢,她听说我贵客临门,悄悄宰了送来的。”
陈嘉庚一听,差点落泪。身居山沟的共产党质朴廉洁,官民关系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跟重庆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回到重庆,精神焕发的陈嘉庚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从此陈嘉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后来,南洋华侨的巨额捐献不再给国民党,而是源源不绝地流向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中包括中央领导层使用的福特轿车。
此前,因为国民党是“正统”,又值大敌当前,陈嘉庚一直是坚定的拥蒋派。陈嘉庚的转变重创了国民党的合法性,蒋介石大为震惊、恼火,深感耻辱。他一辈子也想不通: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打我的脸?为什么去了一趟延安,就变了一个人?共产党到底用什么“买通”了陈嘉庚?
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蒋介石当然不会明白,东拼西凑的一顿农家饭,怎么会有如此功效。他不知道也不理解,共产党一个攻无不克的传家法宝,竟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蕴含着人心向背的密码,根本不能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
蒋介石八万饕餮宴不抵毛泽东一桌农家菜。老百姓心中有杆秤,重庆的挥金如土,暴露了他们的愚顽落伍,暮气沉沉,走向没落;延安则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的青春活力和精神魅力熠熠生辉。两相对照,陈嘉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样,不可能有第二种选择。[1]
【注释】
[1]习骅:《共产党是如何打动陈嘉庚的》,2014年10月1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