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毛泽东那种无所畏惧的万丈豪情,令世人瞩目。
1956年5月31日、6月2日、6月3日,毛泽东三次横渡长江,触发了豪情与诗兴。6月3日夜里,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客舍欣然命笔填《水调歌头》一阕,“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句子成为长沙和武汉的骄傲,从此“白沙井”的水、武昌的“团头鲂”名震华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还跟程汝明的一道紫苏武昌鱼有关。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乘专机从广州飞抵湖南长沙,31日早晨毛泽东一行又从长沙奔赴武汉,在那里毛泽东品尝了武汉特产武昌鱼,于是有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手迹《水调歌头·游泳》
武昌鱼的典故由来已久。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东吴甘露元年(265),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童谣”。于是武昌鱼始有其名,毛泽东在词中是化用。
据《武昌县志》记载:武昌鱼是因为它原产于湖北省鄂州市樊口的一种鳊鱼,又称缩项鳊,樊口一带古称武昌,所以人们又将这种鳊鱼叫武昌鱼。而当地百姓又叫这种鱼为团头鳊或团头鲂,称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文献记载,唐时孟诜曾有文记载此鱼:患疳痢者不得食。《食疗本草》载:鲂鱼,调胃气,利五脏,和芥子酱食之,能助肺气,去胃风,消谷。作鲒食之,助脾气,令人能食,作羹膳食宜人,功与鲫同。凡患有慢性痢疾之忌食。
其实毛泽东在武昌不止吃了一次武昌鱼,武昌鱼是武昌的特产,当地政府在餐桌上为毛泽东准备了这道美食。但是,毛泽东的厨师程汝明在湖南长沙也为毛泽东准备了武昌鱼,只是毛泽东没来得及吃。程汝明刚杀完鱼,突然接到上级命令:不在长沙吃午饭了,直接从长沙奔武汉。
武昌鱼
于是,趁着这条武昌鱼还新鲜,程汝明就把收拾好的鱼放进了自制的冰箱里。31日毛泽东到达武汉,毛泽东品尝了程汝明的这道美味——武昌鱼。程汝明在做鱼时放进了紫苏,毛泽东非常满意,连鱼带汤都吃了下去。餐后毛泽东畅游长江,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水调歌头·游泳》。可毛泽东却不知道,这条武昌鱼是从长沙带到武汉的。[1]
然而,在章重著的《梅岭——毛泽东在东湖客舍》一书中,也有关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一段有鼻子有眼的记录,与程汝明的回忆却有些出入。
6月4日就要回北京了,毛泽东突然想起了为自己做清蒸武昌鱼的厨师杨纯清。他走出办公室,来到一群正在闲聊的工作人员中,对杨纯清师傅说:“杨师傅,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这武昌鱼是有典故的。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妇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看来,武昌鱼历史悠久。”
毛泽东早有准备,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纸,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给你,要不要?不吃你做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杨纯清接过毛泽东送来的墨宝,激动万分,连连向毛泽东道谢。[2]
程汝明说毛泽东是吃了他做的紫苏武昌鱼之后填的那首《水调歌头·游泳》,章重在文章里却做如此说,为什么呢?也许,两位厨师都为毛泽东做了著名的武昌鱼?到了产武昌鱼的地方,武昌鱼又那么有名,吃两次也是可能的。
【注释】
[1]顾奎琴主编:《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7页。
[2]章重著:《梅岭——毛泽东在东湖客舍》,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