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韶山毛泽东请客座谈会毛顺清诉苦
1959年6月25日上午,毛泽东乘专列从长沙到湘潭,在车站接见了早已在那里迎候的湘潭地委书记王治国等人,同他们简单交谈了一阵子。下午,毛泽东换乘一辆灰色吉姆轿车,在罗瑞卿、王任重和周小舟陪同下,直奔韶山而去。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就是这次回韶山作的。这是毛泽东1927年离开韶山之后的第一次故园之行,诗里面有一句“故园三十二年前”,毛泽东已经离开韶山三十二年了。
刚一下车,毛泽东就对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哒,冲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认识我,一讲起名字,我也认得他们。我要去看看他们,还要请他们吃饭。”毛泽东一边扳着指头一边说:“一是我的戚族——老表、堂兄弟,二是韶山冲的烈属、军属,三是老地下党员,四是农民协会老自卫队员。”
毛泽东手迹《七律·到韶山》
毛继生仔细听着,将毛泽东念下的名单一一记录下来,递给毛泽东过目。
毛泽东仔细看过之后,大致数了数,有四十余人。点头说:“要得,明天晚上,请他们来吃饭。”
毛泽东严格要求自己,这次请客是用他自己的稿费买单,从来都是如此,毛泽东从来不给下面增加负担。
他的堂兄留着白胡子的毛宇居早已经候在宾馆门口了,毛泽东和他亲切握手。毛新梅烈士的遗孀沈素华在孙子的搀扶下走到毛泽东跟前,一时悲喜交加,泪如雨下,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安慰着:“新梅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他死得光荣,你不要难过……”
被邀请的亲属、师友、烈属、老赤卫队员、老地下党员都到齐了,宴会厅里热闹非凡。根据原始记录,6月26日晚宴一共安排了八桌,菜谱如下:
菜肴:杂烩、木耳炒鸡、回锅肉、炒鸡杂、烧鲜鱼、烧丝瓜、炒豆角、排骨、香肠、咸蛋、卤味。
汤:菜心汤。
主食:米饭、稀饭、卷子。[1]
毛泽东从座位上站起来,笑眯眯的,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都到齐了,就只我干娘还没来。”
大家一时糊涂了:主席还有干娘?干娘是谁呢?
毛泽东又说:“算啦,我们不等啦。她老人家是等不来,也走不动的。大家吃吧。”
听了毛泽东的话,有些老人明白了,原来主席是开玩笑呢,他说的干娘是小时候拜石头干娘的事,但是也有人却蒙在鼓里。
毛泽东举起酒杯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来吃餐便饭,敬大家一杯酒。”一边说,一边离开座位,走到众乡亲面前一一给大家敬酒。乡亲们也都站起来,把酒喝干后坐下。这些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亲,跟毛泽东又是三十多年未见,不免有些拘谨,都不太敢放肆地动筷子。
毛泽东见大家不敢夹菜,便说:“大家随便吃,愿意喝酒的喝酒,愿意吃饭的吃饭,菜尽管吃,我们都是一家人。”
毛泽东见大家还是拘谨,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古时候有个皇帝,很威严,老百姓都怕他。他有一个朋友,当县官,过去和他关系很亲密。县官和一个老百姓去京城见皇帝,见了皇帝就胆战心惊,吃饭的时候也不敢端碗,手抖得厉害。
毛泽东讲完,问大家这个皇帝是谁,那个县官和老百姓又是谁,是哪个朝代的,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来。大家只把这故事记在心里,谁也没有去研究考证是否确有其事。毛泽东讲故事的目的,无非是想打消人们的顾虑,放开心事喝酒吃饭。
毛泽东的故事讲完了,大家也逐渐放松了一些,于是拿起筷子飞快地吃起来。毛泽东又发现大家吃得太快,连忙说:“慢点吃,慢点吃,还有菜,筵席延席嘛!”
说完,毛泽东又走到别的餐桌上去给乡亲们敬酒。
一位乡亲对毛泽东说:“主席,我们已经喝过酒了,现在该吃饭了。”按照韶山的风俗,一般是饭前喝酒,饭中和饭后便不再喝酒,否则是有失体面的。
“喝了酒可以继续吃饭,吃了饭也可以继续喝酒,要打破常规嘛!”毛泽东风趣地说。
屋子里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进餐中,有人一直惦记着毛泽东的干娘是谁。一个小姑娘走到毛泽东身边,天真地问:“主席公公,你的干娘是谁?”
“我的干娘是那山上的石头,我是她的孩子。你又是谁的孩子呢?”毛泽东开心地逗着小女孩。
小女孩认真地告诉毛泽东:“我是我妈妈的孩子。”
一老一少的对答,引起了哄堂大笑。
……
乡亲们饱尝佳肴,饱饮佳酿。有的喝醉了,有的吃饭吃得过饱或过快,喉咙里不停地打饱嗝,有的刚吃完就跑到外面聊天去了。毛泽东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表面上十分高兴,内心里却不是滋味。乡亲们的生活太穷了、太苦了。
散席后,毛泽东同大家合影留念,并留下一些年老的乡亲开座谈会。毛泽东对大家说:“我离开韶山三十多年了,难得回来一次,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意见。你们对当地政府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对生产和生活安排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甚至对我本人有什么意见,请尽量提,放心讲,不要有顾虑。”
开始大家不敢说,因为给队干部提意见都要挨批评,如果给毛主席提意见,这不是触犯“龙颜”吗?所以,大家假装客气地说:“我们搭帮共产党、毛主席翻了身,还有什么意见?”毛泽东看在眼里,忧在心里,然后启发大家说:“对生产、生活,如插双季稻、办公共食堂,总有点意见吧!有意见尽管提,不要有顾虑。”
这也难怪,这些老人不是不想和自己的领袖说实话,可是那个年代浮夸之风日盛,全国都在唱高调,眼下省、地、县、公社领导都在场,谁要是说了真话,毛主席走了之后,这些领导来个秋后算账,自己会怎么样呢?每一个人都有顾虑。
毛泽东猜透了大家的心思,他想了想,认真地说:“我不回,你们盼我回。今天回来了,你们又不同我说真话!”
毛泽东的激将法果然奏效了。这时,心直口快的毛顺清老人顺着毛泽东的话开口了:“意见是有,如今讲不得哩!讲真话就要挨批斗。”毛泽东给大家壮胆说:“我保险,哪个敢?”
有了“尚方宝剑”,加上喝了点小酒,毛顺清的话匣子打开了:“原先种田要过铁板(犁),禾要过脚板(踩田)。您老人家原先在家作田的时候,咯大一蔸的禾(用双手比圈),一脚踩到底,担谷八斗米(一担谷可碾出八斗米)。现在插板口寸,产量倒少了。听说是您老人家要咯样搞的,我们没得办法。你到底是怎么讲的呢?”
“我有得这样搞。”毛泽东说,“今天下午在田边,我还同大家商量如何合理密植的问题。”毛顺清说:“密植密植,越插越密,没得个边。如今的生产,简直就是瞎搞。”
“我还同大家开了个玩笑,说干部是主张越密越好的,青年是听梆子响的,老年是反对密植的,我是主张合理密植的。我建议三者订个合同,来一个三结合,你们说我这个建议好不好呢?”毛泽东问。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毛泽东又说:“我那‘六条’你们晓得吗?”毛泽东说的“六条”,是指1959年4月29日他起草的《党内通讯六条》,其中讲到包产不要太高,密植不要太密。
毛顺清说:“那六条韶山咯里还晓得。听说湘乡那边就不准念,您老人家的政策到了下边就变卦。”“下面变卦,你们就往上告嘛。”毛泽东有点生气地说。
毛顺清点点头说:“我还想讲一点,主席呀,食堂粮食硬是少了点,要吃两斤米一天才行。”“你能不能多种点蔬菜?蔬菜半年粮嘛!”毛顺清进一步说:“集体出工,都吃食堂,自己种蔬菜,就是走资本主义。是要挨批斗的,谁敢种蔬菜?”
毛顺清还想继续发牢骚,却被另一个老人打断了:“你歇歇气,让我们也讲几句。”“韶山过去粮食比较足,山上种玉米、红薯和经济作物。可现在不种了,因为大家都上山炼钢铁去了。”一个老人说,“现存农民粮食不够,还要交各种各样的‘粮’,征粮、购粮、爱国粮……剩下的就不多了,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基层干部却瞎指挥横扮蛮。不交粮或交不起,要打人骂人。主席,要是您不回来,我们都快饿死了呀!”
听到这里,毛泽东显然动怒了,脸上立刻收敛了笑容,但仍示意要乡亲们讲下去。这时,一个叫毛玉生的抢先说:“我也讲几句,去年以来,浮夸风严重,说亩产十二万斤,十几万斤,土要深翻几尺,我们不同意,就说我们是‘老保守’。如今对老年人太不尊重了。”
此时,毛泽东非常生气了,对坐在身边的一位负责人说:“你们向党中央汇假报,欺骗党,对人民不负责任,这是告你们的状!”坐在一旁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插话说:“亩产一万斤,毛主席不相信。去年11月主席到湖北视察工作时,一个县委书记汇报说:‘有的高产田,亩产一万斤稻谷。’毛主席就摇头说:‘我不相信。’他们还说是农村工作部部长验收的。毛主席还是不相信,说:‘验收的也靠不住,除非派解放军站岗放哨,单收单打,才能算数。”
乡亲们听说毛主席不相信,还批评汇报假信息的,心里比较安慰,继续提意见。毛顺清说:“现在吃食堂,搞集中,男男女女要分开住。历来是各家各户,夫妻一起住,互相照顾,现在男女分开,像个什么世道?”
毛泽东说:“办食堂是不符合实际的,将来要停办。夫妻不能分,一家人要住在一起,要使群众满意。”又说:“你们的意见提得好。像这样的话,只有在家乡才能听到。”并指着刚才发言的两位老人说:“你们讲得好!你们是老积极分子,我要和你们单独照个相。”摄影师拍下了他和两位老人喜笑颜开的镜头。
照相后,毛泽东说:“乡亲们,你们提的意见是对党的热爱,对政府的支持,希望你们今后多提意见,大胆讲,我们会尽量采纳的。回到北京后,中央要开会,好好研究,向全国下个文,统一解决食堂问题。”
第二天下午,毛泽东在乡亲们的依依不舍中离开了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回到长沙,与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周惠等一道经武汉赴庐山开会。韶山一行使毛泽东意识到人民公社大食堂可能行不通,在经历了一年半时间的苦难生活之后,自1961年5月开始,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在全国各地逐步解散。[2]
【注释】
[1]顾奎琴主编:《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36~137页。
[2]李琦编著:《毛泽东与联系群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39~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