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陕北品佳县“站羊”西郊归来吃羊肉泡馍
1955年初夏的某一天,毛泽东去参加了一个什么展览会,傍近中午,两辆车一前一后从西郊机场返回中南海。汽车行至北京展览馆附近时,毛泽东忽然说了一句:“我肚子饿了,找个饭馆吃饭!”
那天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陪在毛泽东身边,他侧着身子坐在前排右座的位置,马上转过脸来对毛泽东说:“主席,我们一回到家里,什么事也不干就吃饭。”
“不。”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说,“我要去饭馆吃!”
高智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忙问了一句:“去饭馆?”
毛泽东清楚而干脆地回答了两个字:“饭馆!”这回答简直就是毋庸置疑的。
高智听清楚了,也着急起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平常毛泽东是从来不去饭馆吃饭的,有时宴请外宾,在什么大饭店里,那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安全、保卫工作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很麻烦。眼下毛泽东突然要下饭馆,大家毫无思想准备。可是,又必须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去办,不能半点含糊。
叶子龙坐在后排座,他知道这事不容商量,只好叫司机周西林停车。停车后,叶子龙下车和汪东兴做了汇报,汪东兴着急地说:“那不行,劝主席回家吃饭,在街上吃不安全。”叶子龙说:“我和孙勇都劝了,主席根本不听。”
大家平时都在机关食堂吃饭,对北京的饭馆并不熟悉。其实大家每日都待在中南海里,中南海外边的世界一点也不了解。像高智只在外面吃过一回“担担面”,那是他不知道担担面是什么滋味,心中好奇。不过,高智毕竟是高智,他能急中生智,忽地记起前些日子听公安部长罗瑞卿说过,新街口南大街有一个西安饭庄条件挺好,那里的羊肉泡馍味道不错。
羊肉泡馍是陕北风味小吃。据史料记载,牛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牛羊肉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古代许多文献,如《礼记》以及先秦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西周时曾将牛羊肉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明崇祯十七年(1644),西安专营羊肉泡馍的“老马家”就在桥梓口开业了。西安的牛羊肉泡馍,早在民国及民国以前,就已声名远扬了。到西安私行或公干的政要,都以能吃一碗羊肉泡馍为幸。1936年蒋介石到达西安,时任国民党西北军将领的杨虎城,就用羊肉泡馍宴请了蒋介石。1947年,国民党竞选国大代表时,有人就曾用牛羊肉泡馍拉选票,当时报纸报道的标题是《君欲选国大代 请客先吃羊肉》,可见羊肉泡馍的名气和魅力了。
因为高智是陕北人,当然吃过羊肉泡馍,所以罗瑞卿一说他就记住了。此时,他建议:“去西安饭庄吃羊肉泡馍好不好?”
羊肉泡馍说起来好听,其实就是把烧饼掰碎了,放到煮熟的羊肉汤里,再加上一些诸如白菜丝、粉丝一类的配料,再佐以料酒、盐、茴香、葱末等,来个一勺烩,如此而已。但是这种陕西美食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百姓喜爱,因而已经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了。
其实,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期,在佳县曾经有滋有味地吃过一次羊肉,但是那一次吃的是不是羊肉泡馍还有待考证。
那是毛泽东率昆仑纵队转战陕北期间,1947年10月17日昆仑纵队来到佳县,佳县县委领导在城门口迎接毛泽东,并陪同毛泽东步行进县城参观市场。路边到处摆着卖煮羊肉、羊杂碎的摊子,吃的人也很多,吃得很香。在山沟沟里转战半年多的毛泽东悄悄对汪东兴说:“咱们也吃些?”
汪东兴把毛主席的意思转达给县委书记张俊贤,县委书记对毛泽东说:“主席想吃羊肉、羊杂碎?这好办,我们买回去吃怎么样?”
毛泽东说:“买回去吃就不香了。”
县委书记又说:“这里的羊杂碎吃不得,你仔细看看,锅里还飘着羊粪蛋呢!”
嘴上是这么说,其实县委书记更担心的是毛泽东的安全。
毛泽东一听这话笑了:“羊吃草长大,羊粪不过是羊消化过的草,煮熟了吃点没关系。”
毛泽东还是想吃,说是吃羊肉,其实毛泽东想体察民情,想了解一下陕北经济状况,这也是社会调查的一个手段。毛泽东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接触民众的机会。
当天正赶上佳县大集,满街筒子都是人,十几名警卫人员簇拥着毛泽东进城,但是还是被一个年轻后生认出来了。这样的环境,县委书记怎么敢让毛泽东坐在那里吃羊肉泡馍呢?县委的人在前面开路,沸腾的人群越围越紧,在县委一干人的引领下,只好折入一家院落,再绕进县委大院。
当天中午,佳县县委为毛泽东准备了清炖羊肉、羊杂碎,虽然没有街上吃得那般热闹,但是也有滋有味,毛泽东吃得很香。一面吃一面说好吃,还告诉汪东兴:“我们回去的时候买几斤鲜羊肉带上,切成大块,炖得烂烂的,美味!”
佳县的羊肉有名。佳县自古饲养一种“站羊”,农民在年初把小羊羔饲养在圈,初冬小雪前后羊满膘后宰杀,这种羊因为圈养而肉质上乘,肥、嫩、鲜、香,没有膻味,秋冬宰杀更是味甘,性大热,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是上好的滋补品,为佳县一大特产。佳县漫山遍野又长着一种叫“地椒椒”的野草,草有香味,可做调料。佳县的羊吃了这种草,肉质难道不更香吗?羊肉水饺、羊肉泡馍、羊肉臊子面、清汤羊肉、羊杂碎……品味奇香,入口难忘。尤其是羊杂碎堪称一绝,一副头蹄下水样样不丢,清洗十多遍,然后在清水里浸泡一夜后下锅。锅内放鲜辣椒、鲜香菜等作料,又在炉火上文火煲煮,出锅后,切细肚条,再把心肝血肺均匀搭配,既实惠又有滋味,端一碗出来就香透了一条街……[1]
毛泽东在陕北一住十三年,当然喜欢这种陕北风味小吃,今天高智这么一问,毛泽东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了:“行!”
当年佳县的羊肉汤已经很久没有品尝了,正好回味一番当年的滋味,毛泽东念旧,最喜欢回味。
叶子龙对司机喊了一声:“老周,去西安饭庄。”
毛泽东乘坐的吉姆轿车在路边停了些时候,这辆车经过特殊处理,从外面看不见车内,车里却可以看到外面。那时候这种处理就是“特殊处理”了,现在呢,花个几百元什么车都可以来一番特殊处理。没多久毛泽东的车启动了,驶往新街口。当时孙勇随车担任毛泽东的保卫工作,心情异常紧张,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因为那是一家普通的饭馆,事先没有布置过安全保卫工作。
到了新街口,打前站的卫士们已经在那家饭馆里了。高智和李银桥陪着毛泽东进了饭馆,见里面有一间雅座,当即走了进去。里面正好有一张桌子,毛泽东、高智、李银桥、王敬先坐下来。卫士和司机机灵地在雅座门口的一张桌子四周坐了下来,遮挡了人们向里面张望的视线。还好,没人认出毛泽东。
在大家陪毛泽东走进饭庄的这个当口,孙勇以最快的速度到附近的派出所给市警卫处的张处长打了一个电话,此时张处长告诉孙勇:“我们已经命令派出所布置好饭庄周围的警卫,市局领导随后就到。”这时,孙勇拿起电话又急忙向中南海值班室报告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孙勇回忆:“这是我第一次违心地不听毛主席的话。因为我的责任太重大了,不能不这么做。”
这些都做完了之后,孙勇再次叮嘱张处长:“一定要注意缓和警卫形势,你们不要进饭庄,不要在大门口活动,市领导来了也不要出面,要幕后指挥。”毛泽东如果发现大家为了他的安全所做的这些“小动作”一定会发火的,但是大家又不得不这么做。
高智向店主一共要了八碗羊肉泡馍,每人一碗。羊肉一片片很嫩,毛泽东吃得很香。看着吃得差不多了,高智前去结账。店主说:“总共六元三角。”高智一摸口袋,糟了!身上没有那么多钱。他知道,毛泽东身上是从不带钱的。几个人凑凑吧,还是凑不足六元三角。这也正常,整天跟在毛泽东身边,从来没有半路上杀向饭店的先例,谁的兜里揣钱啊?
高智只得向店主打招呼,说是临时决定在外吃饭,身边没带钱,明日一早一定送来。那店主大概也看出了来人的干部身份,规规矩矩,也就连连说:“不要紧,不要紧,明天送来就行。”
这时,毛泽东吃罢走出了雅座,立即被人认出。饭馆里的顾客们拍手鼓掌,毛泽东也向大家点头招手,出了门。这时,司机老周已把轿车开到饭馆门口,毛泽东上了车,轿车一溜烟儿驶向中南海。
“原来是毛主席!”这样的小店能迎来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光临,的确是小店的荣光,店主兴高采烈。
车子驶入中南海,大家那忐忑不安的心才算踏实了。翌日一早,高智踩着自行车,从中南海来到新街口,把六元三角钱送到那店主手中。店主哪里肯收钱,说是毛主席前来吃羊肉泡馍,是他们饭馆的无上光荣,怎么可以收钱呢?高智无论如何留下了钱,这才骑车回中南海……[2]
【注释】
[1]姜安著:《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8~350页。
[2]顾奎琴主编:《毛泽东保健饮食生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31~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