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枣园设宴柯仲平一醉方休

毛泽东枣园设宴柯仲平一醉方休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由于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受到大家的一致猛烈批评,再加上《解放日报》也因种种原因经过了大刀阔斧的整改,一向无所顾忌的延安文人一下子受到了惊吓,变得胆怯起来,曾经热闹非凡的《解放日报》副刊稿子一下少了很多,这件事惊动了毛泽东。

1942年9月中旬,毛泽东把舒群找到了自己的窑洞,一边商量一边起草了一个《〈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解放日报第四版稿件缺乏,且偏于文艺,除已定专刊及由编辑部直接征得之稿件外,现请下列各同志负责征稿。”[1]毛泽东直接点名提出请陈荒煤、江丰、张庚、柯仲平、范文澜、邓发、彭真、王震之、冯文彬、艾思奇、陈伯达、周杨、吕骥、蔡畅、董纯才、吴玉章等十六位同志提供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各文化领域的稿件,还规定每人每月须征稿六千字到一万二千字,并具体要求对征集的稿件从思想内容到文字个性润色等全面把好关。

副刊征稿办法拟定之后不久,毛泽东特在枣园摆下两桌酒席,宴请这十六位撰稿人。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空气温度还没有下降,黄土高原依然徘徊着夏日的暑气。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和总编舒群各牵着一匹马来到清凉山的山脚下。

舒群牵着马站在那里却止步不前,他回头对博古说:“我已与老柯约好同行,是不是应该等一等他呢?”

枣园

博古知道这两个人的关系。柯仲平已逾不惑,舒群将近而立,年龄整整差一轮,都是古道热肠之人,也都是好酒贪杯的刘伶后代。听了舒群的话,博古回答得痛快:“好,你等一等他吧,我先走了,快来,快来,毛主席备有好酒等着你们,你们痛痛快快地过一番酒瘾……”

说罢,博古纵身上马,“嘚嘚嘚”一溜烟儿就不见了,留下了一阵欢快的马蹄声。

当时毛泽东临时住在枣园,远远望去可见一围牢固的旧式墙院,想必是当年哪个大地主的深宅大院吧!走近之后但见一扇黑色小门,走进小门,敞开一片宽阔的院场,树荫下一方赭色的旧桌子上,毛泽东、王若飞、博古还有另外一个同志正在那里玩牌。

人陆续到齐了,毛泽东与紧挨着的博古低语了几句,然后起身说道:“……诸公驾到,非常感谢,今在枣园摆宴,必有所求……”[2]接着毛泽东宣读了一遍《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然后又说:“俗话说,吃人口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吃亏只这一回,但不许哪个口上抹石灰。办好党报,党内同志人人有责,责无旁贷。我想诸位专家、学者必然乐于为第四版负责……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以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3]毛泽东语言幽默、妙趣横生、严肃而生动,与会者无不感动。接着,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向大家敬酒。这次枣园之宴打开了大家的心结,为解决《解放日报》副刊稿源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全党努力、共同支持办好《解放日报》也收到良好的效果,渐渐的副刊又变得活跃起来。

众人边吃饭边交谈,直到很晚方才尽兴而散。毛泽东送走客人,却见柯仲平一个人仍然坐在那里又吃又喝,兴致正浓,便叫来文艺版编辑舒群,又让警卫员添上两个碗,将每只碗里都斟满了酒,说道:“喝吧,老柯、大舒,‘酒逢知己千杯少’。”

柯仲平接口吟道:“话不投机半句多。”

毛泽东吟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柯仲平抢着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吟罢,三人各饮了一碗。毛泽东见柯仲平对答如流,非常高兴,他说:“老柯,你带个剧团,常年奔波他乡,辛苦了。喝吧,这是慰劳酒,慰劳酒!”

柯仲平说:“感谢你,是你——毛主席批给我三百块钱,让我搞起这个剧团。”

毛泽东说:“让你去受苦受难。”

柯仲平说:“过惯了,我愿意和老百姓在一起。”

月光如水,夜色已浓。舒群悄悄写了个字条,背着毛泽东递向柯仲平,欲劝他罢饮归去,不料却被毛泽东截住了。毛泽东看了一眼,笑了笑,撕掉字条,劝二人继续喝下去,直到柯仲平喝到不能再喝了,这才散席。他把客人送到屋门口,望着柯仲平和舒群远去。

柯仲平喝多了,骑在马上左摇右晃,行至半道从马上摔了下来,舒群下马搀扶,二人东倒西歪,没走多远,竟卧地呼呼大睡。不一会儿,毛泽东带着两个警卫员又赶了来,叫醒二人,扶上汽车,亲自送他们回机关。[4]

【注释】

[1]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03页。

[2]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06页。

[3]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106~107页。

[4]杜忠明著:《毛泽东以诗会友》,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126~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