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训练常见问题
本节综合了入门训练的学员们容易产生的困惑,并结合我们一直在做的新手线上、线下训练营的教学实践,梳理了以下问题,请各位在训练之前仔细阅读,在训练时遇到心存疑惑的地方,也可以随时翻阅。
1.呼吸。
训练时,一般呼吸节奏为:发力时呼气,动作还原时吸气。鼻吸嘴吐。在入门阶段,绝大部分新手是不习惯这种呼吸方式的,不易把握训练中的节奏。解决方法:
(1)小重量、高次数的动作,可以暂时忽略,只要不憋气就可以。
(2)难度大、阻力大的动作,放慢动作节奏,甚至一次一次地去配合呼吸练习,逐渐养成习惯。
2.拉伸。
训练前拉伸,可提高训练部位的肌肉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和关节液的分泌,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
训练中组间拉伸,可帮助肌肉放松,提高下一组的训练质量和安全系数。
训练后拉伸,可防止肌肉因力量训练导致僵硬,提高肌肉的延展性和弹性。
特别是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拉伸,尤为重要。平时缺乏运动、年龄偏大、柔韧性不好的人,建议多做静力拉伸,弹震式拉伸慎做。弹震式拉伸安排在静力拉伸之后,动作不宜过猛,循序渐进,身体有明显拉伸感即可。每次拉伸时间,建议在20分钟以上。
柔韧性差的人,建议每天拉伸。
3.心率。
最大心率的算法:220-实际年龄。
比如一个40岁的人,最大心率为220-40=180次/分。
训练时,心率最好控制在不超过最大心率的85%。
不同的训练,有不同的心率状态。有氧心肺或大重量训练,心率会高一些;一般性力量训练,心率不会太高。
4.组间间隔。
动作组间间隔,就是每完成一组训练后到开始第二组训练的中间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群训练,组间间隔从30~90秒不等。原则是心跳呼吸恢复平稳,即可开始下一组的练习。强度大的训练,组间最多可以休息3分钟,因人因情况而异。
5.酸痛和伤痛。
相当一部分新手不能正确认知训练中和训练后肌肉酸痛,常常把正常的肌肉酸痛和运动损伤的痛搞混。其实,每次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恰恰证明了上一次的训练是有明显效果的,不管是训练时还是训练后,都是值得恭喜的一件事,说明你的训练对你的肌肉产生了足够的刺激。
训练后正常的酸痛,一般情况下两侧相同部位,会有同样的酸痛感。无论动与不动,或碰触到相应部位肌肉,都会有酸痛感,但不影响身体动作。持续周期:一般情况下,2~4天以内;多的也有持续5~6天的情况(训练量大或是饮食、休息不到位)。
然而对异样的痛必须要提高警惕。伤痛,往往发生在单侧,身体两侧同时受伤的概率极低;会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会在特定角度有难以忍受的疼痛,不能继续顺畅的动作,或伴有异响;在没有达到特定角度时,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任何不适感的。
如果运动中身体出现了任何不适或伤痛,一定要立刻停止训练,先排查原因,遵教练或医嘱进行调整治疗。
运动损伤基本上都是长时间错误动作积累所致的,所以,正确的使用身体是规避运动损伤的关键。
6.女性生理期。
女性生理期内可根据身体感受正常训练,难受就休息,不难受就继续,须避免进行骨盆倒立的动作。如果是一直对生理期就很重视和敏感的女性,也请其避免做会带来较大腹压的动作。
健身是一件长期坚持并劳逸结合的事情,所以,生理期量最大的两三天,我们都建议休息,不必抢这个时间。另外注意补充营养。
7.哺乳期保护乳房。
处在哺乳期的女士,训练之前请排空乳房,训练中选择适宜的运动胸衣,给予乳房正确的支撑。并避免挤压到乳房,比如做需要俯卧完成的动作时。运动中乳房有任何不适,请立刻停止训练。
然而纵然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依然无法百分百避免乳腺炎的风险。所以我们建议,在母乳喂养达到供需平衡以后再开始训练最佳,生育孩子之后的最初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休息(睡眠)、陪伴和照顾婴儿,并关注健康饮食,避免胡吃海塞带来的体重持续增长。
8.饮水。
水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代谢的载体,缺水会影响身体各机能运转,包括脂肪代谢。在运动中,我们应该少量多次饮水,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避免暴饮。
9.饮食。
训练前忌空腹,防止运动中低血糖。尽量在餐后一小时后训练,如果训练前需要补充能量的话,尽量选择好消化吸收的食物。
日常饮食尽量食物多样、丰富,不同的食物所含营养素会有所不同。碳水类的尽量多选择升糖指数低的,从成分比例、热量和消化吸收率等方面综合考量,尽量做到营养均衡、种类多样,摄入消耗收支平衡。
10.着装。
选择相对贴身的运动衣裤,方便动作不走光,色调鲜艳颜色浅,对照镜子训练时方便自我观察动作姿态。如身体是否站正,两侧动作的角度和幅度是否一致等。露背、露腹、露腿较多的衣服,不太适合垫上训练。
11.训练器材。
本书在讲解动作时,提到一些自由重量的小器械,以适当增加阻力,提高训练效果。比如弹力圈、弹力带、哑铃、壶铃等,都可以在体育用品器材店买到。训练垫建议3~5厘米厚,做所有跪姿动作时,膝关节都必须落在垫子上,以防损伤膝关节。
12.训练感受评估。
体感耐受度,用来形容、评估训练中以下3项:
(1)肌肉酸痛感。
(2)动作完成吃力程度。
(3)疲劳感。
体感耐受度用数字1~10来表述,1为最轻,10为耐受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