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纷起

战事纷起

在希腊之外,自1911年下半年以来,事态一直急速发展。19世纪末,欧洲就几乎结束了对非洲大陆的殖民扩张,因为那里再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征服了。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及其腹地曾经都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30年以后,法国控制了阿尔及利亚,英国在1882年控制了埃及。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摩洛哥被法国和西班牙瓜分。奥斯曼帝国手里就只有一段非洲海岸了,那个时候它被称为“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行省,也就是现在的利比亚。而且,参与殖民地竞争的欧洲强国又多了一个,虽然它来得比较晚。1908年,奥斯曼帝国外部的行省都被抢走了,而且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现在,轮到意大利了,它对北非那片土地提出了要求,那片土地也正好是离它的海岸最近的地方。

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战争爆发于1911年9月29日。这场战争对意大利人并不利,所以第二年年初,意大利人就将他们的军事行动扩展到爱琴海。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包括距离安纳托利亚西南端最近的12个岛,含罗得岛在内,岛上居民绝大多数是说希腊语的东正教徒;它被意大利单方面纳入自己的版图。意大利对这个群岛的占有一直持续到二战时期。意大利的战舰出现在达达尼尔海峡,于是“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或“奥斯曼帝国衰亡的战争”开始了。27

这就是巴尔干半岛各对立的基督教国家之间进行一系列双边谈判的背景,其中很多谈判都是秘密进行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在1912年3月签署了正式条约。维尼泽洛斯本人利用《泰晤士报》的记者,开始谨慎地打探保加利亚政府的消息。当时,希腊民众依然沉浸在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的“保加利亚人屠夫”的英雄形象之中,希腊非正规的游击队武装还在马其顿继续与保加利亚的克米塔吉斯人作战,所以,维尼泽洛斯的战略是高风险的。但那个时候,奥斯曼帝国与意大利的战争显示,奥斯曼帝国已经变得非常虚弱。土耳其革命最初的包容一切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烟消云散了。希腊在5月30日与保加利亚签署了互助条约,此后,维尼泽洛斯将注意力转向塞尔维亚,希望与其达成这样的一个救助备忘录。

就其本身来说,这些外交活动还不足以在巴尔干半岛掀起战争。但是,奥斯曼帝国在另一边还面临着压力。在与亚得里亚海接壤的奥斯曼帝国行省,阿尔巴尼亚人站了出来,要求独立,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国家。他们从1912年1月开始,不断起义,反抗奥斯曼人的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其他基督教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同情阿尔巴尼亚人,因为阿尔巴尼亚人的要求侵害了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利益,而且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他们的革命运动不是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因为说阿尔巴尼亚语的人有信仰东正教的,有信仰天主教的,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且不同信仰的人数都差不多。但是,正如1821年发生的阿里帕夏政变在客观上给伯罗奔尼撒的起义者提供了保护伞,1912年阿尔巴尼亚人的这次造反行动也束缚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

另外,君士坦丁堡的又一次政变将青年土耳其党暂时逐出了政坛。7—10月,奥斯曼帝国首都陷入“内战”的状态。28随着奥斯曼帝国政府在9月让步,其与意大利以及与阿尔巴尼亚叛乱者之间的敌对形势才结束。奥斯曼帝国的疲弱已经有目共睹。即便如此,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时候,多数欧洲国家还是大吃一惊。战争打响以后,人们认为就像以前那样,奥斯曼人能够解除这一次的威胁。

黑山在1912年10月8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0天后,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相继宣战。希腊就像15年前那样,派了两支部队翻越山隘,往北开进,一路从色萨利进入马其顿,一路从西边进入伊庇鲁斯。去马其顿的部队的兵力更强一些,依然由康斯坦丁王储指挥。同时,希腊海军很快控制了通往北爱琴海和东爱琴海的航道。10—12月,萨摩斯、利姆诺斯、萨索斯、萨莫色雷斯、米蒂利尼(莱斯博斯)、希俄斯、忒涅多斯和伊姆布罗斯等岛屿,一个接着一个地竖起了希腊的旗帜。从那以后,除了后面两个岛屿,其他岛屿一直在希腊人的手中。在1912年12月16日海峡入口附近的达达尼尔战役中,帕弗洛斯·康德里奥迪斯海军上将乘坐无畏战舰“阿维罗夫”号,率领一支小的希腊舰队取得了胜利,封锁了从地中海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

同时,保加利亚的陆军直接往东南猛切,向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和君士坦丁堡推进。不同队伍的高级指挥官相互间很少协作甚至没有协作,这无疑帮助希腊在马其顿赢得了最大的利益。11月8日,康斯坦丁王储率军进入萨洛尼卡,仅用几个小时就打败了保加利亚的一个师。4天后,在一个寒冷的雨天,王储迎来了他的父亲乔治一世和维尼泽洛斯。这三人骑着马,在当地希腊居民的欢呼声中,志得意满地穿过插满蓝白色希腊国旗的街道。实际上,这些希腊族居民仅占当地人口的1/3,其余的市民可能因为大雨而待在自己家里。但是,对希腊和希腊人来说,这是继希腊革命的辉煌岁月后,希腊取得的最大胜利。希腊国家获得了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后来被誉为“陪都”。这才是“伟大理想”应该取得的成就,而此前一直都没有做到。

11月底,巴尔干半岛的盟军几乎在各个战线都赢得了胜利。只有希腊人当时在伊庇鲁斯的主要城镇约阿尼纳陷入困境,所以拒绝加入12月初达成的停火协议。参战各方以及欧洲强国的代表齐聚伦敦,参加和平会议。维尼泽洛斯不甘心希腊置身事外,尽管他的国家还没有放下武器,他依然从萨洛尼卡乘火车到巴黎,于12月12日抵达伦敦。可以想象,希腊的未来又一次在欧洲强国的一个或多个首都中被人摆布,因为此前一直是这样。只是这一次,维尼泽洛斯下决心要亲自到场,他是一个天生的谈判家,可以应付自如,纵横捭阖。

在这次和平会议上,事情的结果与从前大相径庭。1912年12月和1913年1月进行的第一轮磋商,在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1月23日,会议磋商彻底脱离轨道,因为在君士坦丁堡,一场血腥的反政变运动让被赶走的青年土耳其党再度控制了政府,其随即拒绝接受来自伦敦会议的和平条款。维尼泽洛斯把此信息作为努力的一个线索。返回国内的时候,维尼泽洛斯带回的不是和平协议的条款,而是一些更有诱惑力、更具有深远影响的东西。在到达伦敦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先是拜会了当时担任财政大臣、后来担任英国首相的大卫·劳合·乔治,然后拜会了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通过一系列的私人会谈,他规划了未来与英国(也许包括法国)进行“协作”的可能性,这正是将近100年前马夫罗科扎托斯第一次向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建议的全部内容。这一次,希腊的民选总理亲自来磋商这一问题,大卫·劳合·乔治大为动容。据报道,他在维尼泽洛斯离开伦敦的第二天说:“维尼泽洛斯是一个大人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在随后的10年里,面对巴尔干和平会议未取得成功的阴影,维尼泽洛斯的很多对外政策都是基于伦敦那些卓有成效的私下会谈制定的。29

同时,所有这一切都是绝密的。不过,维尼泽洛斯还是努力获准与他的国王分享其在伦敦讨论的内容。在回雅典的途中,维尼泽洛斯在萨洛尼卡短暂停留,只是为了告诉国王伦敦会议的情况。没想到,那是他与国王的最后一面。那之后不到两个月,也就是3月18日,乔治一世照例下午出门散步,去城市最著名的地标——位于海边的白塔。陪同他的只有一名侍从。保持一定距离并尾随其后的是两位克里特的警官。国王返回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突然从一直坐着的长凳上跃起,在很近的距离内从后边对着刚刚经过的国王开了一枪。国王当场死亡,而希腊原本会在6个月后举办他登基50周年的庆典。尽管人们有各种猜测,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场刺杀有政治动机。刺客是亚历山德罗斯·席纳斯,被官方宣布为“耽酒症患者”和流浪者,在被警察关押后不久就死了。

乔治一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他所统治的国家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上实现了翻番。在他登上王位的第一年,爱奥尼亚群岛就纳入了希腊的版图。在他去世前,希腊军队终于在1913年3月6日攻进约阿尼纳,从而以自己的胜利结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平并没有带来边疆的稳定。但是截至目前,希腊最大的领土扩张主要是在乔治一世的统治下实现的。他治下的希腊国土已经和现在的面积差不多了。

关于维尼泽洛斯与乔治一世的继任者分享了多少他从伦敦带来的消息,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30

在巴尔干战争中,基督教国家获得了重大胜利。但同时,从历史上说,这一地区永远失去了欧洲强国所强制安排的长久和平。其实,欧洲强国也做了尝试。1912年12月和1913年1月,欧洲强国还召开了伦敦大使会议(与维尼泽洛斯在伦敦参加的会议同时进行),参加人员是来自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代表,会议的目的是修正1878年柏林会议确定的和平安排的条款,从而使其适应巴尔干半岛新的现实。会议代表基本上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为已经疲惫不堪的各个交战国编制新的条款。《伦敦条约》在1913年5月30日签署,是欧洲协调机制采取的最后几个行动之一。

这个条约也是效果最差的条约之一。条约还没签署,获胜的巴尔干国家之间就已经打起来了。保加利亚抢占了色雷斯的爱琴海沿岸,领土直接与君士坦丁堡的西部接壤,但是丧失了在马其顿的土地。占有马其顿的国家主要是塞尔维亚和希腊。条约签署的那一天,保加利亚的新政府在索非亚成立。也是在这一天,维尼泽洛斯与塞尔维亚签署了双边条约。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舞台已经搭建好了。

保加利亚首先在1913年6月底采取行动,同时向在马其顿的希腊军队和塞尔维亚军队发起进攻。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时间短,也更混乱。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携手作战,不让保加利亚人进入马其顿。保加利亚人变成了公敌,任何人都可聚而攻之。青年土耳其党再一次在恩维尔帕夏的领导下抓住机会,从保加利亚人手里夺回了东色雷斯,包括埃迪尔内。罗马尼亚没有参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这次则从保加利亚那里夺取了一块位于多瑙河沿岸的土地。31

战争很快就结束了,持续时间仅仅一个多月,于7月30日戛然而止。罗马尼亚首都被选为协商和平停战条款的地方。8月10日,来自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和罗马尼亚的代表签署了《布加勒斯特条约》,有些代表似乎希望欧洲强国插手,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修改条款。但是,欧洲强国之间的分歧几乎与这些巴尔干半岛对立各方之间的分歧一样大。因此,东南欧的版图是巴尔干半岛国家自己重新划定的,这是该地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情况之一。11月,希腊和奥斯曼帝国单独签署了《雅典条约》,最终将克里特岛统一到希腊王国的疆域之内。至此,希腊的国土面积增长了68%。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希腊的人口从270万增长到480万。

这些条约签订以后,希腊也迎来了一位新国王。康斯坦丁有金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比多数士兵高一头。作为希腊军队总司令,他积极履行责任。他在1897年的失败已经被人遗忘了,也被人宽恕了。康斯坦丁加冕国王时已40岁,年龄是他前面两任国王就职年龄的两倍多。他成为国王之前有着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历练。因为父母的关系,他与英国王室和俄国皇室有亲戚关系,同时又迎娶了德国皇帝威廉的妹妹。如果这种关系在不可预料的欧洲政治版图中还能起到作用,那么康斯坦丁是最具优势的,他是截至当时希腊历代君主中与欧洲强国王室和皇室渊源最深、最广的一位国王。

希腊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国王成功加冕。维尼泽洛斯作为总理在议会中有压倒多数的绝对优势,他的统治也有了可以依据的新修正的、现代化的宪法。国王尽职尽责,维尼泽洛斯在外交和国家治理上可圈可点,君臣同心,领导着希腊走向胜利。几年前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目前正在写入历史。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已经退出了欧洲。希腊国家踌躇满志,期待成为幅员辽阔、影响深远的民族国家。那么,“伟大理想”最终成为政治现实,还需要多长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