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熨平波动性

5.如何熨平波动性

作为最后一个话题,我要分析的是会计问题,欧洲和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即在任何情况下,银行的数据都应以市场价值或公允价值为基础,还是在某些情况下,最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或采用其他形式的稳定措施。欧洲人认为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因此,使用所谓公允价值数据将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例如,在发生金融恐慌时,所有资产价值都会大幅缩水,如果使用当前市场价格估值,则银行的资本比率会大幅下降。这将使得银行减少贷款,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必须持续发放并增加贷款,这一点非常关键。可以试想,1987年10月的股灾或在1998年10月发生的债券市场危机中,采用一种会加剧金融恐慌的会计方法是不是明智的做法呢?

此外,金融中介存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私人部门能够在各个时期平稳消费,特别是在不好的年景和衰退时期获得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资金。正如Freixas和Tsomocos(2004年)在他们的模型中说明的那样,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转换到市场价值会计核算会削弱银行承担这一熨平波动性的能力。

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如下问题:是否应允许商业银行保持“隐藏储备”,支持者(我记得包括英格兰银行)提出了同样有效的论点。但最后,持有隐藏储备的行为被禁止了,并且出于相同原因,其他熨平数据的工具也遭到了批评。这些工具通常不透明、便于操纵、降低信息(包括对即将到来的问题的预警信息)的可得性,并有可能导致投资资金的不当配置。历史成本会计核算的支持者一度坚持如下理由:银行向私人部门的贷款没有恰当的交易市场,因此没有基准市场价值。但是,证券化和信用违约衍生品的出现正削弱这一论点的根基,至少在发达国家是如此。

市场价值确实是很不稳定,而且似乎往往与基本因素联系不那么紧密。但是,如果任何一个人可以系统地预见市场的超调和修正,他就会富得用不着关心会计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以市场价格估值看起来可能不稳定,但至少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客观的,且不易受操纵和滥用。它是一种不甚可靠的测量手段,但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手段。

因此,会计准则已逐步趋向于公允(市场)价值核算。在这种情况下,令人吃惊的是,评级机构声称它们是在周期性平均的基础上确定评级的,是“看透周期”的。此外,商业银行采用同样的程序使用内部评级法(IRB)的做法也得到了鼓励。不过,这只是一个标准的熨平工具,和其他工具一样受到批评。

直到前不久,我还一直赞成银行使用这些熨平工具,但市场创新和思想的变化意味着这些工具的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就实施市场价值会计核算吧,这样好吗?这并不完全确定,因为市场价值会计核算仍然给我们留下一些问题——加剧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正如Gordy(2003年)、Gordy和Howells(2004年)所指出的,如果该会计账目、信用评级以及估值都以当前的市场价值为基础,那么如果要限制系统波动性的话,我们就应该进行抵消性参数调整,调整各种监管比率、偿付能力比率和在险资本等比率中的参数。这一思想与西班牙的动态预先拨备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

我们如何将这一想法付诸现实呢?事实上,国际清算银行的几位经济学家已提出了相应的方案,特别是Borio和White(2003年),Borio、Furfine和Lowe(2001年),Borio和Lowe(2002年),以及Gordy和Howells(2004年)。他们提出了一些备选方案。我最喜欢一个方案是将规定比例与最近一个时期内一些关键系统性因素的变化率相联系:诚然,这一规则也许有些武断,并且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因此,关于商业贷款的在险资本金要求可能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地产贷款的在险资本金要求取决于地价的增长率,对住房贷款的在险资本金要求取决于住房价格的变动,对持有股权的在险资本金要求取决于股权价格的变化,等等。

但这是否意味着监管比率在经济不景气时将降低呢?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处在其最脆弱的时期。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只是悲观的看法。这一做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一开始就将比率设立在即使在不景气时期也足以维持的水平上。那么,上述程序可以被想象成在好的年景提高(资本金)要求,这种要求随着相关系统性因素的高涨(不可持续)而急剧增加。玻璃杯中至少有半满的水,如果不是更好的话。

举例来说,如果这样的程序已被应用到人寿保险公司或住房贷款,这将有助于熨平英国资产价格的繁荣和萧条。另外,我希望在未来就此问题做一些实证研究。